弹劾证据规则的中国模式——以弹劾侦查人员证言为切入点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弹劾证据规则的中国模式——以弹劾侦查人员证言为切入点的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弹劾证据 实质证据 交叉询问 旁证 新法定证据主义
【摘要】:作为一种补助证据,弹劾证据旨在争辩证据之证明力。弹劾的对象包括证人的可靠性和证言的可信性,但一般将其总称为证人证言的可信性。我国刑事证据法吸收了英美证据法中基于偏见、感官或精神缺陷、具体的矛盾以及前后不一致陈述这四类弹劾理由,考虑到实体真实主义和证据能力附属化之立法和司法实务现状,我国宜将证据之证据能力纳入弹劾理由之范畴。与交叉询问相比,我国律师更善于通过提出旁证的方式来进行弹劾。法庭对于弹劾证据之审查判断主要侧重其可信性和真实性层面,而且"新法定证据主义"对法庭审查判断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我国确立的弹劾证据规则对于提高律师之辩护质量和保障法庭准确认定事实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弹劾证据 实质证据 交叉询问 旁证 新法定证据主义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犯罪论体系的程序效应——以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关系为中心》(批准号:10YJC820009)
【分类号】:D925.2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2010年《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颁布以后,证人出庭作证成为各地司法机关探索改革,作为特殊证人的侦查人员出庭作证更是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理论上说,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只是公诉方证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瑞华;;论证据相互印证规则[J];法商研究;2012年01期
2 陈瑞华;;论侦查人员的证人地位[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陈瑞华;;留有余地的判决——一种值得反思的司法裁判方式[J];法学论坛;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小龙;;陪审团审理微观制衡机制考察——一个以美国为对象的分析实证视角[J];北大法律评论;2007年01期
2 郭华;;美国专家证言的可采性研究——以美国判例与立法的互动为中心[J];北方法学;2008年02期
3 封利强;;证据审查机制初探[J];北方法学;2009年05期
4 陈平;;比较法学中的社会背景分析法[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5 陈灵海;威格摩尔及其《世界法系概览》[J];比较法研究;2003年05期
6 程信和;刘漪;;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关系的法律协调——比较法新走向之考量[J];比较法研究;2006年03期
7 沈建峰;;罗马法上的原因理论及其对近现代法的启示——无因理论的罗马法视角[J];比较法研究;2006年04期
8 李训虎;;美国证据法中的证明力规则[J];比较法研究;2010年04期
9 王国龙;;从语言追问法律的意义[J];边缘法学论坛;2006年01期
10 徐磊;敖意;;美国证据法上的辨认和鉴真规则[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国龙;;由语言追问法律的意义[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2 刘慧;李斌;;公诉工作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3 任海新;蔡艺生;;新刑事诉讼法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析评——排除的是事实、证据抑或非法行为[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4 段体操;;“留有余地”的裁判方式——兼论司法预期与判决成效之背离[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5 田庚;;量刑说理的价值解构与理性回归——基于某市基层法院刑事上诉案件的实证考察[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6 唐艳;姚明平;;刑事案件办案情况说明:从功能背离到制度规范——以西部某法院近三年司法运行情况为实证蓝本[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2年
7 郑智;;英美法系法律人职业范式的轨迹——以英国与美国为例[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英美法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C];2008年
8 李培锋;;法史视野中的英美证据法学及在中国的影响[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英美法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C];2008年
9 荆月新;;宗教功能缺位与法律精神疏离——近代中国移植大陆法的反思[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大陆法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C];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闰杰;实用刑事推定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雄贵;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品格证据之适用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丛欣莉;刑事证人资格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张红;论刑事证据种类体系的重构[D];苏州大学;2010年
5 李征宇;论技术性证据调查制度之构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胡蓉;完善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立法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王志国;论我国相对独立量刑程序之构建[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8 范新福;论如何构建我国量刑程序[D];南昌大学;2010年
9 张睿睿;论非法证据的排除[D];安徽大学;2010年
10 王宁;论鉴定结论的审查与运用[D];安徽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英辉,李哲;直接、言词原则与传闻证据规则之比较[J];比较法研究;2003年05期
2 熊秋红;;刑事证据制度发展中的阶段性进步——刑事证据两个规定评析[J];证据科学;2010年05期
3 陈瑞华;;从“证据学”走向“证据法学”——兼论刑事证据法的体系和功能[J];法商研究;2006年03期
4 陈卫东;;中国刑事证据法的新发展——评两个证据规定[J];法学家;2010年05期
5 陈瑞华;;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对审判程序的改革方案[J];法学;2011年11期
6 龙宗智;印证与自由心证——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模式[J];法学研究;2004年02期
7 李建明;;刑事证据相互印证的合理性与合理限度[J];法学研究;2005年06期
8 牛克乾;;证据相互印证规则与死刑案件事实的细节认定[J];人民司法;2010年14期
9 蒋惠岭;法院组织法修改与司法制度改革论丛之九──审判活动行政化之弊害分析[J];人民司法;1995年09期
10 陈瑞华;;留有余地的判决——一种值得反思的司法裁判方式[J];法学论坛;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陈东升 本报实习生 王春;[N];法制日报;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志刚;论侦查人员的责任意识[J];公安教育;2005年03期
2 林维业;犯罪侦查亟需重视的几个法律问题[J];政法学刊;1995年04期
3 张玉镶;关于侦查的几个主要法律问题的思考[J];中外法学;1998年02期
4 王大中,王志广,赵艳军,余晓伦;刑事案件现场勘查主体研究[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5 张春阳 ,李振喜;铝业巨贪的堕落轨迹[J];检察风云;2001年02期
6 胡升明;;法医与侦查员的配合[J];中国刑事警察;2001年03期
7 张正新,杨祥湖;建议侦查人员旁听庭审[J];人民检察;2002年01期
8 猎人;枪声的思索[J];人民公安;2003年05期
9 陈为明;;《案发经过》不应当作证据使用[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年04期
10 王斌;付玉才;;一个兄弟集团暴富梦的破灭[J];中国边防警察;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海燕;;论侦查人员的理性思维[A];法律逻辑与法律思维——第十七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交流论文[C];2009年
2 叶景山;;侦查人员应具备的心理品质调查[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乐国安;李安;;奖惩机制与错案形成的心理学分析(摘要)[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周维平;马明亮;;论“办案说明”在刑事审判中的运用——以刑事判决书为样本的考察[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徐旅;;侦查行为学初探[A];行为法学在中国的崛起[C];1993年
6 杨o,
本文编号:5864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586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