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土地法论文 >

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规划的公众参与

发布时间:2017-10-24 13:29

  本文关键词: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规划的公众参与


  更多相关文章: 城镇化 土地规划 公众参与


【摘要】: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要走一条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相协调、人口分布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需要进行土地规划。土地规划的实质是人们对未来土地利用方式及土地利用的发展趋势进行预估的过程,,其目的在于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以及保护公众的利益。土地规划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为首要目标的基础上以追求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为价值目标,对土地供需做出预测,协调供需矛盾,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引导可持续土地利用。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公众参与土地规划对于土地规划本身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对于社会矛盾的化解与社会和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规划公众参与存在的相关问题,结合我国的国情与实际的需要,提出了完善土地规划公众参与的意见。
【关键词】:城镇化 土地规划 公众参与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2.3;F30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0
  • 第一章 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规划10-16
  • 一、 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规划的含义10-11
  • 二、 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规划的目标11-13
  • (一) 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规划的首要目标11
  • (二) 社会公平:土地规划的主要目标11-12
  • (三) 效率优先:市场经济追求的目标12-13
  • (四) 公平优先,公平与效率并重:土地规划的核心价值13
  • 三、 土地规划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13-16
  • (一) 控制城镇规模盲目扩大13-14
  • (二) 保护耕地资源14-15
  • (三) 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15-16
  • 第二章 城镇化背景下公众参与土地规划的作用16-21
  • 一、 土地规划公众参与的意义16-20
  • (一) 公众参与是通过规划切实保护耕地的重要保障16
  • (二) 约束政府的“有限理性”,减少规划决策失误16-17
  • (三) 有助于规划目标实现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公平17-18
  • (四) 保证土地规划的科学性与可实施性18
  • (五) 协调各利益主体关系,增加规划的社会可接受性18-19
  • (六) 便于社会公众对土地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和管理19-20
  • 二、 公众参与土地规划对城镇化的作用20-21
  • 第三章 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规划公众参与的问题21-29
  • 一、 城镇化背景下公众参与土地规划的意识淡薄22-24
  • (一) 土地保护意识不足23
  • (二) 公众参与有理念偏差23-24
  • 二、 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规划过程缺乏公众参与24-27
  • (一)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规划目标的确定忽视公众意见25
  • (二)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规划的编制与确定缺乏公众参与25-26
  • (三)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规划的实施缺乏公众监督26-27
  • 三、 城镇化背景下公众参与土地规划缺乏制度保障27-29
  • 第四章 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规划公众参与的完善29-43
  • 一、 域外土地规划公众参与经验29-33
  • (一) 美国土地规划的公众参与制度29-30
  • (二) 加拿大土地规划的公众参与制度30-31
  • (三) 英国土地规划的公众参与制度31-32
  • (四) 域外土地规划公众参与经验总结32-33
  • 二、 从意识层面营造有利于土地规划公众参与的氛围33-35
  • (一) 政府方面应转变官本位理念切实提高基层干部的公众参与能力33
  • (二) 提高公众的参与能力33-35
  • 三、 从法律制度层面完善土地规划的公众参与制度35-43
  • (一) 明确土地规划过程中公众参与的范围36-37
  • (二) 明确公众参与土地规划的途径37-39
  • (三) 完善公众参与土地规划的程序39-41
  • (四) 明确土地规划公众参与的效力41-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6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46-47
  • 后记47-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简;;农民工有望逐步转为城镇居民[J];北京农业;2011年19期

2 董瑞丰;;紧箍咒下的全力突围[J];w

本文编号:10889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10889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6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