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土地法论文 >

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法理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01 14:16

  本文选题:土地承包经营权 +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 ; 参考:《吉林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摘要】: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由此也标志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我国长期推行的是“政社合一”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由于人民公社体制的内在结构特点,引发了许多不适合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矛盾。此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从转变农业基本生产方式开始的,其目标是确立“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改革传统的农用土地使用制度,变“公有公用”为“公有私用”的农用土地利用模式。农用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构建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确保承包家庭拥有充分的地权。所谓土地承包经营权,主要是指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农业生产为目的,依法对其承包经营的耕地、林地、草地等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建立在集体土地所有权之上的用益物权,其权利内容以法定与约定两种方式形成;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社员权,具有身份权的特点。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具有社会发展的协调、农用土地权利主体的规范、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的促进等多项功能。 我国物权立法的目标是“明确物的归属,发挥物的效用”。在物的归属主体与物的利用主体非同一主体的情况下,通常会出现主体之间利益上的冲突,法律必须平衡这一矛盾,立法者必须在物的归属主体和利用主体之间选择其保护的重点。土地承包经营权即是物权法为物的利用主体而设定的用益物权,是我国物权法保护农用土地利用主体的手段。在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为用益物权的同时,我国法律体系还设计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登记制度、征收制度等,以充分发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效能和有效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财产性价值。《物权法》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有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物权法》规定了两种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关的物权变动登记制度,其中,集体经济组织在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时采用的是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原则,土地承包经营权采用依职权的登记方式;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互换采用的是登记对抗主义;而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转包等债权转让方式仅规定了备案制度,而没有规定登记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征收采用的是有偿征收原则,征收补偿的标准由最初的法定补偿,逐步转变为充分保障被征收人的“生活、就业、社会保障”的现实补偿。 通过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分析与研究,笔者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完善应在充分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围绕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功能展开。由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不能通过法律行为方式进行流转,其权能仅限于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这种用益物权形式,由此就给土地承包经营权赋予了充分的权能。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全可以由以用益为主的具体性权利,变为权利功能齐全的抽象性权利。本文提出了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上设立永佃权的构想,论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所面临的法律障碍和现实问题,从而得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形式上应是一种无期限的权利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定流转条件应进行修改的结论。
[Abstract]:The key to the reform of rural economic system is to reform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land use system and to establish a dual - layer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family contract .

In this paper , the principle of land contracting management right is set up by using the principle of land contract management right , which is a means of protecting agricultural land use right .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the land contract management right system ,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perfection of the land contracting management right system should be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fully adhering to the basic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rural land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3.2;D92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烨;;城镇化、规模化与农村土地制度并不矛盾[J];共产党员;2011年14期

2 李宗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经济逻辑和草根经验[J];杭州(我们);2011年04期

3 陈锡文;;“十二五”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几个重大问题[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张德元;;关于重庆转户政策的“张德元假说”及其他[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彭真怀;;土地所有权该不该归还农民[J];人民论坛;2011年24期

6 灻廷安;;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矛盾分析与思考——以铜仁地区为例[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03期

7 张玉领;;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途径分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3期

8 李长健;刘钰;张巧云;;湖北省法学会农业法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南湖·中国农村法治狮子山论坛”综述[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杨秋林;;农村土地征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10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2011年全省粮食增产行动的实施意见[J];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国凯;韩大鹏;;宏观形势变化对我市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对策[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2 刘为举;;农业生产现状与其发展途径[A];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4年

3 黄淑婧;蒋加进;戴鼎震;汪如春;侍瑞高;;我国农业生产劳动力问题与对策[A];2011全国休闲农业创新发展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祁建刚;王梅娟;;气候变化对卢氏农业的影响[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安昕;姜淼;廖国进;;农业气象电视栏目编创浅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公共气象服务论坛——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科普工作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胡志全;张昶;;粮食主产区农业自然风险的特点及应对措施研究——以黑龙江为例[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7 唐昆;唐建初;;树立循环经济理念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A];湖南省农业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会暨青年学术委员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王建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思考[A];“征地制度改革与集体土地流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9 谷晓平;徐丹丹;;气候变化对贵州省农业生产潜力的影响[A];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义海;;开展场县共建是实现黑龙江省农业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A];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继宏;也谈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向何处去[N];东方早报;2011年

2 记者 房佳;我市春季农业生产进展顺利[N];延安日报;2005年

3 ;州直农业生产呼唤生态意识[N];伊犁日报(汉);2005年

4 记者 唐善理 通讯员 张雄 杨卫平 陈明明;东安秋冬农业生产涌热潮[N];湖南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陈建华 郭远明 罗宇凡 采写;农业生产“老年化”进一步加剧[N];经济参考报;2008年

6 罗艾宇;全区秋冬农业生产现场会在思南召开[N];铜仁日报;2008年

7 通讯员 杨永华 尹彦丽;博乐市力抓秋季农业生产[N];博尔塔拉报;2008年

8 通讯员 毛世悟;津市掀起秋冬季农业生产热潮[N];常德日报;2008年

9 王斌;庐城镇创新“奖扶”激发农业生产活力[N];巢湖日报;2008年

10 赵嘉麟;俄罗斯农业生产稳步回升[N];东方城乡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琦;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法理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悦;基于意识形态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1949-2009)[D];辽宁大学;2010年

3 白俊超;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4 冯继康;中国农村土地制度[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5 刘芳;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与创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6 方海兴;1949至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方高;宋朝农业管理初探[D];浙江大学;2005年

8 吴亚卓;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9 廖小军;论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及解决当前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罗夫永;产权组合—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构建[D];新疆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志军;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李明;上海市崇明县农田生态风险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唐为安;区域农业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4 栗娟;论大革命对法国农村的影响[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5 孟文学;甘肃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对策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5年

6 崔增磊;《管子》农业生产经验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7 罗平;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8 任瑜;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非理性行为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9 马位正;银川市现行农村土地制度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10 徐西伟;马克思所有制理论视角下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644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19644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5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