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土地法论文 >

土地权利与登记制度选择

发布时间:2021-03-30 14:47
  除了以资源、技术和人的偏好来解释经济增长外,当今的经济学家们越来越注重第四个因素——制度的作用,经济学家们已经证明,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制度建立的基本规则支配着所有公共的和私人的行动,即从个人财产权到社会处理公共物品的方式,都影响着收入的分配、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人力资源的发展。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或者说对于正在建立市场秩序的中国,产权制度是经济的核心。土地制度处在整个经济制度的基础地位,其他财产权利法律均与其有着种种联系。理论和实践均告述我们,土地权利和登记法律系统是土地制度效率的关键因素。本文就是围绕着这两个方面展开对土地法律体系的经济分析的。 首先提出了在土地公共所有的条件下实现土地产权效率的理论,而后利用这一理论对我国土地权利体系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法律历史,选择出符合效率的新土地权利体系;其次,本文认识到,如何恰当地保护产权是影响土地制度效率的另一个关键要素。为此,本文利用法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我国的土地产权保护的原则、变动规则进行分析并加以选择;最后,作为土地权利和产权保护原则的落实和实践,分析、创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登记制度,并为《不动产法》... 

【文章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一、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二、 土地登记制度选择的含义和其在土地制度中的地位
    三、 国内外研究动态
    四、 工作假说和研究的内容
    五、 研究的方法
    六、 论文的思路与安排
第二章 物权法及物权理论概述
    第一节 物权法概述
        一、 物权法的概念和特征
        二、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三、 现代物权法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物权概述(静态保护)
        一、 物权的概念和特征
        二、 物权的种类
        三、 物权的效力
        四、 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第三节 物权变动理论
        一、 物权变动的概念
            (一) 物权发生
            (二) 物权变更
            (三) 物权消灭
        二、 物权变动的原因
            (一) 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原因
            (二) 基于非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原因
            (三) 物权消灭的原因
        三、 物权变动的模式与生效要件
第三章 法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法经济学的概念
        一、 法经济学的概念
        二、 法经济学的作用
        三、 法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法经济学方法论
        一、 法学方法
        二、 经济学方法
        三、 法经济学方法
    第三节 法律制度的变迁
        一、 制度变迁与法律制度变迁的含义
        二、 制度的供需与均衡
        三、 制度变迁的动因
        四、 制度创新:从非法到合法
第四章 产权法律制度的效率
    第一节 产权的法经济学概念
    第二节 产权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
        一、 谈判理论
        二、 霍布斯定理
        三、 科斯定理
    第三节 产权法律制度的起源、效率与功能
        一、 产权法律制度的起源:一个思想试验
        二、 产权法律制度的效率及功能
    第四节 产权保护理论
        一、 产权冲突
        二、 适合私有的资源
        三、 禁令与赔偿
    第五节 公有(土地)产权的效率
        一、 公平与效率
        二、 “狭义”效率与“广义”效率
        三、 效率的实现
    第六节 用益物权技术
        一、 用益物权技术的概念
        二、 用益物权技术的作用
        三、 用益物权技术“两次应用”理论
第五章 土地产权保护法律原则的选择
    第一节 先占原则
        一、 什么是先占原则
        二、 先占原则的经济分析
    第二节 无权占有原则
        一、 什么是无权占有
        二、 无权占有原则的经济分析
    第三节 权利法定原则
    第四节 公示原则
    第五节 公信原则
    第六节 产权妨害与地役权
        一、 产权妨害的概念及产权制度的一个重要功能
        二、 “私害”与“公害”
        三、 产权妨害(冲突)的解决途径
        四、 地役权与妨害继承
    第七节 管制(利用控制权)
        一、 管制与管制性占有
        二、 “反向征用”
    第八节 征用
        一、 征用的含义
        二、 征用的效率
        三、 “公共目标”原理
    第九节 占有的激励效应、赔偿悖论与买卖选择权
        一、 占有的激励效应
        二、 赔偿悖论
        三、 买卖选择权
第六章 土地权利结构的选择
    第一节 土地权利变迁
        一、 土地所有权
        二、 土地使用权
        三、 现行的土地权利结构图
    第二节 国外土地权利比较
        一、 美国的土地产权制度
        二、 加拿大土地产权制度
        三、 日本的土地产权制度
        四、 新加坡土地产权制度
        五、 英国土地产权制度
        六、 马来西亚的土地产权制度
    第三节 土地权利的理论创新
        一、 以土地使用权为核心土地权力结构
        二、 基于土地使用权的产物权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和特征
    第四节 土地使用权的选择
        一、 农地使用权
        二、 基地使用权
        三、 开垦权
    第五节 土地权利结构的进一步扩展
        一、 采矿权(矿产资源使用权)
        二、 用水权(水资源使用权)
        三、 林地权(林地使用权)和草地权(草场使用权)
    第六节 设定于土地使用权之上的权利
        一、 地役权
        二、 典权
        三、 租赁权
        四、 抵押权
        五、 买卖选择权
第七章 政府权利
    第一节 政府土地权利存在的理由
    第二节 土地征用权
        一、 土地征用制度的变迁
        二、 现行土地征用制度不适应和改革尝试
        三、 土地征用制度创新
    第三节 利用控制权(用途管制与土地交易市场)
        一、 现行土地市场的形成及结构
        二、 用途管制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三、 新的土地市场——通过物权变动进行用途管制
    第四节 审批权
第八章 土地登记制度选择
    第一节 登记制度的产生:一个经济学解释
    第二节 登记在产权制度中的地位
    第三节 土地(不动产)登记制度概说
        一、 登记制度概说
        二、 英国与香港的土地登记制度介绍
    第四节 土地登记的种类
        一、 实体权利登记与程序权利登记
        二、 权利登记与表彰登记
        三、 设权登记与宣示登记
        四、 本登记
        五、 预备登记
    第五节 三种基本登记制度比较
        一、 契据登记制度
        二、 权利登记制度
        三、 托伦斯登记制度
    第六节 土地登记制度的选择
        一、 我国土地登记工作的历程及现状
        二、 土地登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三、 我国登记立法“主义”的定位
        四、 我国登记制度选择与创新(M登记制度)
    第七节 土地登记立法建议
结论与探讨
参考书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各国房地产立法比较研究[J]. 胡兰玲.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0(01)
[2]不动产制度与物权法的理论和立法构造[J]. 马俊驹,梅夏英.  中国法学. 1999(04)
[3]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立法完善研究[J]. 李凤宁.  中国土地科学. 1999(04)
[4]土地制度变迁与土地承包制[J]. 王小映.  中国土地科学. 1999(04)
[5]论农用土地使用权[J]. 陈志英,朱勇.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1999(04)
[6]中国用益物权制度的重新构筑[J]. 李景丽.  现代法学. 1999(02)
[7]路径依赖与农地产权制度创新[J]. 洪名勇.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1999(02)
[8]关于土地双重所有权理论的历史渊源[J]. 齐江.  中国土地科学. 1998(03)
[9]土地登记的法理和登记机关的选择[J]. 孙宪忠.  中国土地科学. 1998(02)
[10]物权公示及公信原则——土地登记制度的法学理论基础[J]. 李龙浩,张春雨.  中国土地科学. 1998(02)



本文编号:31096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31096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7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