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
发布时间:2021-04-01 13:57
本研究以建国后土地制度变迁为着眼点,探讨哈萨克牧区社会在土地变革中的土地实践。由于自然条件、生产资料的差异与技术手段选择的不同,中国游牧地区的土地实践与内地农村存在着较大差异。民主改革以前,牧区牧地公有,即为部落、氏族共有,但实质上草场所有权归部落贵族、头人所有。而牧业民主改革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公营,牲畜私有私营。新疆草原的民族公有制延续了大约6年(1952~1958)。这6年中,牧民对自己的草牧场可以全面地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牧业互助组和初级合作化阶段未触动草原集体所有和牲畜家庭经营的根基,符合哈萨克族游牧社会互帮互助抵御自然灾害和外族侵略的传统,受到了牧民的普遍欢迎,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尽管牧业初级合作社是对互助组的替代,但在初期牧场集体所有,牲畜私有,牧民拥有比较充分的退出权,且退出的自由度与合作社的经营风险呈正相关。牧民不仅可以实施对合作社的监督,使管理者改善制度绩效,还可以参与对合作社的监督,对于社员来说,拥有较完整的退出权意味着有完整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初级社既成功地分割了部分私有产权,又通过给予社员较完善的退出权,有效化解初级社解散的风...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7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牧区社会研究的知识谱系
1.2.1 关于游牧社会的研究
1.2.2 土地制度变迁与乡村社会的研究
1.2.3 研究的贡献与缺憾
1.3 典型个案、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3.1 个案简介
1.3.2 研究方法
1.3.3 资料来源
第2章 本研究的理论资源、概念和分析框架
2.1 牧区社会:边缘社会研究的切入点
2.1.1 土地改革与牧区社会
2.1.2 土地制度变迁:牧区社会研究的新视角
2.2 相关理论资源
2.2.1 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与“失败的逻辑”
2.2.2 F·A·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负”与“限制国家权力”
2.2.3 何·彼特的“空制度”理论
2.2.4 诺思的“制度及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
2.3 核心概念界定
2.3.1 土地制度
2.3.2 土地制度变迁
2.3.3 牧区社会
2.4 基本观点与基本思路
2.4.1 本研究的基本观点
2.4.2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2.5 论文结构
第3章 哈萨克族群背景与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进
3.1 哈萨克族群的历史演进
3.1.1 清代以降哈萨克族群的历史演进
3.1.2 牧区民主改革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3.1.3 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3.1.4 草原承包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3.2 哈萨克牧区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进
3.2.1 清代以降哈萨克族群的土地制度
3.2.2 民主改革时期的草原民族公有制
3.2.3 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哈萨克牧区的土地制度
3.2.4 草原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共存时期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民主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4.1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民主改革
4.1.1 新疆哈萨克牧区的民主改革
4.1.2 新源县哈萨克牧区民主改革
4.1.3 草原民族公有:关照地方性的土地实践
4.2 牧业合作化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4.2.1 农业合作化的理论渊源
4.2.2 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性设计
4.2.3 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路
4.3 牧业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4.3.1 大跃进和牧业人民公社:激进现代主义的牧区实践
4.3.2 公共食堂:牧民生活方式的乌托邦实践
4.3.3 阶级斗争:历史与传统的决裂
4.3.4 牧业学大寨:激进现代化意识的表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土地承包责任制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5.1 牧业生产责任制下草原改革的时间序列
5.1.1 家庭承包牧区实践的开端(1978-1984 年)
5.1.2 家庭承包牧区实践的深化(1985-1991 年)
5.1.3 从国家战略出发的产业调整(1992-2001 年)
5.1.4 草原制度改革的战略转型期(2002 年以后)
5.2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草原产权制度及其变迁
5.2.1 《草原法》符号化背景下的草原产权
5.2.2 牧区草原产权制度
5.2.3 新疆哈萨克牧区草原产权制度的变迁及启示
5.2.4 草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与法律期望
5.3 牧民定居:强制村庄化运动
5.3.1 哈萨克游牧社会的终结
5.3.2 哈萨克牧民定居的运作逻辑
5.3.3 牧民定居模式的考量:以新源县为个案
5.3.4 游牧定居的生态后果
5.4 草原承包: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的两难
5.4.1 草原生态状况:忽略牧民生存逻辑的土地实践结果
5.4.2 草原承包:草原生态退化根本原因
5.4.3 草原管理制度对牧民生计的影响
5.4.4 兼顾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的相关措施
5.5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变迁与整合
5.5.1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结构分化
5.5.2 哈萨克牧区的社会整合
5.5.3 草原承包制后哈萨克牧区社会的变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现牧区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6.1 牧区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6.1.1 哈萨克牧区现代化现状
6.1.2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的现实路径
6.1.3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状况
6.1.4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6.2 牧区现代化与哈萨克牧民的现代化
6.2.1 新牧村建设与人的现代化
6.2.2 哈萨克牧民的综合素质状况
6.2.3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牧民
6.2.4 新牧村建设与农牧民权益保障
6.3 新牧村建设与草原生态保护
6.3.1 明晰草原产权与草原生态保护
6.3.2 新牧区建设中草原生态保护的措施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学视角下的伊犁草原文化[J]. 刘鑫渝.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2]以新牧区建设为核心,探索解决“三牧”问题的新思路[J]. 辛倬语,哈斯. 北方经济. 2010(15)
[3]新农村建设中的新牧区建设问题研究[J]. 阿德力汗·叶斯汗. 生态经济. 2010(08)
[4]中国土地制度变迁概说[J]. 戴岳明. 中国土地. 2010(07)
[5]专家观点:牧民增收增效是维护草原生态安全的重要保证[J]. 刘加文. 中国牧业通讯. 2010(12)
[6]基层治理中的“不出事逻辑”[J]. 贺雪峰,刘岳. 学术研究. 2010(06)
[7]移动的游牧社会组织功能及实践意义——以哈萨克族阿吾勒为例[J]. 陈祥军.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0(03)
[8]生计变迁下的环境与文化——以乌伦古河富蕴段牧民定居为例[J]. 陈祥军. 开放时代. 2009(11)
[9]从游牧到农耕:一个哈萨克族村落五十年经济生活变迁的调查研究[J]. 张建军,汪俊. 实事求是. 2009(05)
[10]哈萨克族牧民定居与饮食文化的变迁[J]. 沙拉古丽·达吾来提拜. 中国穆斯林. 2009(04)
博士论文
[1]新疆牧民生产决策行为与草地退化问题研究[D]. 柴军.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2]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研究[D]. 吴德慧.中共中央党校 2008
[3]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D]. 汪先平.南京师范大学 2007
[4]新疆退化草地围封的生态效应分析[D]. 贾宏涛.新疆农业大学 2007
[5]清末民国时期新疆游牧社会研究[D]. 娜拉.兰州大学 2006
[6]牧民定居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 吐尔逊娜依·热依木.新疆农业大学 2004
[7]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 张红宇.西南农业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新疆哈萨克族阿吾勒及其变迁研究[D]. 加娜尔·萨卜尔拜.新疆师范大学 2009
[2]从游牧到农耕:哈萨克族生计方式选择和文化适应[D]. 汪俊.广西民族大学 2009
[3]新疆哈萨克族游牧民定居问题研究[D]. 张灵俐.石河子大学 2008
[4]防治荒漠化中的土地产权制度研究[D]. 刘志华.西南大学 2008
[5]牧民草牧场权益被侵占问题的研究[D]. 崔金龙.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
[6]内蒙古自治区牧区现代化建设中的蒙汉民族关系研究[D]. 关爱.西北民族大学 2008
[7]内蒙古牧区草原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实证研究[D]. 李新.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
[8]草原保护利用制度的完善[D]. 伊拉古.内蒙古大学 2006
[9]新疆游牧民族定居问题的研究[D]. 朱秀红.新疆大学 2005
[10]国家与社会视野中的农民集体合作问题研究[D]. 何宏光.安徽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13451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7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牧区社会研究的知识谱系
1.2.1 关于游牧社会的研究
1.2.2 土地制度变迁与乡村社会的研究
1.2.3 研究的贡献与缺憾
1.3 典型个案、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3.1 个案简介
1.3.2 研究方法
1.3.3 资料来源
第2章 本研究的理论资源、概念和分析框架
2.1 牧区社会:边缘社会研究的切入点
2.1.1 土地改革与牧区社会
2.1.2 土地制度变迁:牧区社会研究的新视角
2.2 相关理论资源
2.2.1 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与“失败的逻辑”
2.2.2 F·A·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负”与“限制国家权力”
2.2.3 何·彼特的“空制度”理论
2.2.4 诺思的“制度及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
2.3 核心概念界定
2.3.1 土地制度
2.3.2 土地制度变迁
2.3.3 牧区社会
2.4 基本观点与基本思路
2.4.1 本研究的基本观点
2.4.2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2.5 论文结构
第3章 哈萨克族群背景与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进
3.1 哈萨克族群的历史演进
3.1.1 清代以降哈萨克族群的历史演进
3.1.2 牧区民主改革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3.1.3 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3.1.4 草原承包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3.2 哈萨克牧区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进
3.2.1 清代以降哈萨克族群的土地制度
3.2.2 民主改革时期的草原民族公有制
3.2.3 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哈萨克牧区的土地制度
3.2.4 草原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共存时期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民主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4.1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民主改革
4.1.1 新疆哈萨克牧区的民主改革
4.1.2 新源县哈萨克牧区民主改革
4.1.3 草原民族公有:关照地方性的土地实践
4.2 牧业合作化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4.2.1 农业合作化的理论渊源
4.2.2 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性设计
4.2.3 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路
4.3 牧业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4.3.1 大跃进和牧业人民公社:激进现代主义的牧区实践
4.3.2 公共食堂:牧民生活方式的乌托邦实践
4.3.3 阶级斗争:历史与传统的决裂
4.3.4 牧业学大寨:激进现代化意识的表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土地承包责任制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5.1 牧业生产责任制下草原改革的时间序列
5.1.1 家庭承包牧区实践的开端(1978-1984 年)
5.1.2 家庭承包牧区实践的深化(1985-1991 年)
5.1.3 从国家战略出发的产业调整(1992-2001 年)
5.1.4 草原制度改革的战略转型期(2002 年以后)
5.2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草原产权制度及其变迁
5.2.1 《草原法》符号化背景下的草原产权
5.2.2 牧区草原产权制度
5.2.3 新疆哈萨克牧区草原产权制度的变迁及启示
5.2.4 草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与法律期望
5.3 牧民定居:强制村庄化运动
5.3.1 哈萨克游牧社会的终结
5.3.2 哈萨克牧民定居的运作逻辑
5.3.3 牧民定居模式的考量:以新源县为个案
5.3.4 游牧定居的生态后果
5.4 草原承包: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的两难
5.4.1 草原生态状况:忽略牧民生存逻辑的土地实践结果
5.4.2 草原承包:草原生态退化根本原因
5.4.3 草原管理制度对牧民生计的影响
5.4.4 兼顾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的相关措施
5.5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变迁与整合
5.5.1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结构分化
5.5.2 哈萨克牧区的社会整合
5.5.3 草原承包制后哈萨克牧区社会的变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现牧区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6.1 牧区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6.1.1 哈萨克牧区现代化现状
6.1.2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的现实路径
6.1.3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状况
6.1.4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6.2 牧区现代化与哈萨克牧民的现代化
6.2.1 新牧村建设与人的现代化
6.2.2 哈萨克牧民的综合素质状况
6.2.3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牧民
6.2.4 新牧村建设与农牧民权益保障
6.3 新牧村建设与草原生态保护
6.3.1 明晰草原产权与草原生态保护
6.3.2 新牧区建设中草原生态保护的措施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学视角下的伊犁草原文化[J]. 刘鑫渝.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2]以新牧区建设为核心,探索解决“三牧”问题的新思路[J]. 辛倬语,哈斯. 北方经济. 2010(15)
[3]新农村建设中的新牧区建设问题研究[J]. 阿德力汗·叶斯汗. 生态经济. 2010(08)
[4]中国土地制度变迁概说[J]. 戴岳明. 中国土地. 2010(07)
[5]专家观点:牧民增收增效是维护草原生态安全的重要保证[J]. 刘加文. 中国牧业通讯. 2010(12)
[6]基层治理中的“不出事逻辑”[J]. 贺雪峰,刘岳. 学术研究. 2010(06)
[7]移动的游牧社会组织功能及实践意义——以哈萨克族阿吾勒为例[J]. 陈祥军.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0(03)
[8]生计变迁下的环境与文化——以乌伦古河富蕴段牧民定居为例[J]. 陈祥军. 开放时代. 2009(11)
[9]从游牧到农耕:一个哈萨克族村落五十年经济生活变迁的调查研究[J]. 张建军,汪俊. 实事求是. 2009(05)
[10]哈萨克族牧民定居与饮食文化的变迁[J]. 沙拉古丽·达吾来提拜. 中国穆斯林. 2009(04)
博士论文
[1]新疆牧民生产决策行为与草地退化问题研究[D]. 柴军.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2]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研究[D]. 吴德慧.中共中央党校 2008
[3]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D]. 汪先平.南京师范大学 2007
[4]新疆退化草地围封的生态效应分析[D]. 贾宏涛.新疆农业大学 2007
[5]清末民国时期新疆游牧社会研究[D]. 娜拉.兰州大学 2006
[6]牧民定居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 吐尔逊娜依·热依木.新疆农业大学 2004
[7]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 张红宇.西南农业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新疆哈萨克族阿吾勒及其变迁研究[D]. 加娜尔·萨卜尔拜.新疆师范大学 2009
[2]从游牧到农耕:哈萨克族生计方式选择和文化适应[D]. 汪俊.广西民族大学 2009
[3]新疆哈萨克族游牧民定居问题研究[D]. 张灵俐.石河子大学 2008
[4]防治荒漠化中的土地产权制度研究[D]. 刘志华.西南大学 2008
[5]牧民草牧场权益被侵占问题的研究[D]. 崔金龙.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
[6]内蒙古自治区牧区现代化建设中的蒙汉民族关系研究[D]. 关爱.西北民族大学 2008
[7]内蒙古牧区草原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实证研究[D]. 李新.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
[8]草原保护利用制度的完善[D]. 伊拉古.内蒙古大学 2006
[9]新疆游牧民族定居问题的研究[D]. 朱秀红.新疆大学 2005
[10]国家与社会视野中的农民集体合作问题研究[D]. 何宏光.安徽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134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3113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