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视角下的中国农地制度 ——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21-05-23 01:13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一些决定人们的相互作用而人为设定的制约。”农村土地制度是指人们在利用农村土地时所受的人为制约,是人们占有和使用农村土地的行为规范。农地制度确定和限制人们在利用农地过程中的选择集合和激励结构,并通过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最终决定农地利用的经济绩效和相应的利益分配。 在中国加入WTO,面临国际农产品激烈市场竞争的背景下,在发展效益农业和实现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压力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引下,如何实现农村土地制度的调整、变革和创新,对推动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共由8章组成,第1章“导论”着重介绍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思路和方法,同时总结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章“历史视角的回顾”着重分析中国农地制度演进的历史进程和基本规律,指出人口压力是推动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如果不能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人口压力必然导致社会危机,并以“改朝换代”式的大动荡实现人口数量的强制性(灾难性)调整。第3章“法律视角的解读”重点介绍了中国农地制度的正式安排,指出其中存在的内在矛盾,并分析了相关内容的不适应性...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方法和结构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结构安排
1.3 创新与不足
1.3.1 创新
1.3.2 不足及进一步的研究
2 中国农地制度:历史视角的回顾
2.1 土地产权制度的形成
2.2 中国封建社会农地制度的变迁
2.3 新中国成立后的农地制度变迁
3 中国农地制度:法律视角的解读
3.1 法律对农地制度的主要规定
3.1.1 集体所有
3.1.2 承包经营
3.1.3 用途管制
3.1.4 有限流转
3.1.5 农地征用
3.2 对相关法律规定的解读与评述
3.2.1 集体是谁?
3.2.2 农地的集体所有权是哪些权?
3.2.3 承包经营权是什么权?
3.2.4 非公共利益的农地征用如何进行?
3.2.5 国家对农地的权力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农地制度:现实视角的调查
4.1 土地分配
4.2 农民现实拥有的土地权利
4.2.1 转让(包)
4.2.2 抵押
4.2.3 抛荒
4.2.4 继承
4.2.5 户口变动后的承包权
4.3 农地征用
4.3.1 征地原因与让渡方式
4.3.2 征地和用地单位
4.3.3 费用补偿与分配使用
4.3.4 征地对农民福利的影响
4.3.5 村干部对国家征地权的认知
4.3.6 征地过程中的效率损失
4.4 农民对农地所有权的认知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农地制度:理论视角的探讨
5.1 制度理论综述
5.1.1 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论
5.1.2 交易费用的发现和拓展
5.1.3 交易费用的节约与制度演进
5.1.4 私人产权的作用
5.1.5 国家的产生与矛盾
5.1.6 宪政:持久繁荣的守护神
5.1.7 产权:必须是共同知识
5.2 分析框架构建
5.2.1 非制度性约束
5.2.2 制度性约束
5.2.3 经济绩效
5.3 分析框架的初步应用
5.3.1 非制度性约束描述
5.3.2 制度性约束描述
5.3.3 农地制度对经济绩效的作用机制
5.3.4 双重约束对经济绩效的共同作用
5.4 本章小结
6 土地调整:基于对意愿的调查与实证分析
6.1 中国土地调整的总体状况
6.2 已有文献对土地调整的研究
6.3 各行为主体对土地调整的意愿分析
6.3.1 农户对土地调整中的意愿分析
6.3.2 村干部对土地调整的意愿分析
6.3.3 政府官员对土地调整的意愿分析
6.4 对土地调整的农户调查
6.4.1 土地调整的原因
6.4.2 土地调整的主体
6.4.3 对土地调整的认可程度
6.4.4 土地调整周期
6.4.5 对土地调整的预期
6.5 农户对土地调整意愿的实证分析
6.5.1 变量选择
6.5.2 计量结果
6.5.3 对计量结果的分析
6.5.4 对“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意愿的回归分析
6.6 对土地调整的村干部调查及比较分析
6.6.1 对土地调整的预期
6.6.2 对土地调整的认同度
6.6.3 最佳调整周期
6.6.4 土地调整的权力主体
6.6.5 土地调整的原因
6.7 本章小结
7 土地流转:基于对浙江的调查与实证分析
7.1 浙江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7.1.1 浙江省土地流转的总体情况
7.1.2 浙江省土地流转的新特点
7.2 对土地流转的动因分析
7.3 对影响土地流转规模的因素分析
7.3.1 土地流转面积比例分析
7.3.2 村流转户数比例分析
7.4 对土地流转的绩效评价
7.4.1 有利于克服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局限性
7.4.2 有利于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
7.4.3 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7.4.4 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7.4.5 有利于增加集体收入和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
7.5 对土地流转的进一步思考
7.5.1 土地流转和土地保障功能的关系
7.5.2 土地流转中出现的新问题
7.5.3 如何看待村级组织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
8 对中国农地制度的总结与展望
8.1 中国农地制度总结
8.2 中国农地制度展望
8.2.1 中国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
8.2.2 中国农地制度的策略选择
8.2.3 中国农地制度的趋势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浙江省农地制度调查表(农户)
附录二: 浙江省农地制度调查表(村干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发展权的压抑与抗争[J]. 刘永湘,杨明洪. 中国农村经济. 2003(06)
[2]农地产权:农民的认知与意愿——对浙江农户的调查[J]. 徐旭,蒋文华,应风其. 中国农村经济. 2002(12)
[3]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动因分析[J]. 徐旭,蒋文华,应风其. 管理世界. 2002(09)
[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产权残缺与市场流转困境:理论与政策分析[J]. 钱忠好. 管理世界. 2002(06)
[5]商周秦汉时期农地排它性公有产权向私有产权的演进[J]. 冯涛,兰虹. 经济学(季刊). 2002(03)
[6]中国农地调整与使用权流转:几点评论[J]. 张红宇. 管理世界. 2002(05)
[7]农业土地制度和经济发展机制:对二十世纪中国经济史的一种理解[J]. 胡景北. 经济学(季刊). 2002(01)
[8]浅议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中的几个问题[J]. 傅运林,朱仁友. 国土经济. 2001(05)
[9]农村土地流转:新情况、新思考——浙江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调查[J]. 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农业厅联合调查组. 中国农村经济. 2001(10)
[10]关于我国农村的村民自治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几个问题[J]. 陈锡文.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1(05)
本文编号:3201999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方法和结构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结构安排
1.3 创新与不足
1.3.1 创新
1.3.2 不足及进一步的研究
2 中国农地制度:历史视角的回顾
2.1 土地产权制度的形成
2.2 中国封建社会农地制度的变迁
2.3 新中国成立后的农地制度变迁
3 中国农地制度:法律视角的解读
3.1 法律对农地制度的主要规定
3.1.1 集体所有
3.1.2 承包经营
3.1.3 用途管制
3.1.4 有限流转
3.1.5 农地征用
3.2 对相关法律规定的解读与评述
3.2.1 集体是谁?
3.2.2 农地的集体所有权是哪些权?
3.2.3 承包经营权是什么权?
3.2.4 非公共利益的农地征用如何进行?
3.2.5 国家对农地的权力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农地制度:现实视角的调查
4.1 土地分配
4.2 农民现实拥有的土地权利
4.2.1 转让(包)
4.2.2 抵押
4.2.3 抛荒
4.2.4 继承
4.2.5 户口变动后的承包权
4.3 农地征用
4.3.1 征地原因与让渡方式
4.3.2 征地和用地单位
4.3.3 费用补偿与分配使用
4.3.4 征地对农民福利的影响
4.3.5 村干部对国家征地权的认知
4.3.6 征地过程中的效率损失
4.4 农民对农地所有权的认知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农地制度:理论视角的探讨
5.1 制度理论综述
5.1.1 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论
5.1.2 交易费用的发现和拓展
5.1.3 交易费用的节约与制度演进
5.1.4 私人产权的作用
5.1.5 国家的产生与矛盾
5.1.6 宪政:持久繁荣的守护神
5.1.7 产权:必须是共同知识
5.2 分析框架构建
5.2.1 非制度性约束
5.2.2 制度性约束
5.2.3 经济绩效
5.3 分析框架的初步应用
5.3.1 非制度性约束描述
5.3.2 制度性约束描述
5.3.3 农地制度对经济绩效的作用机制
5.3.4 双重约束对经济绩效的共同作用
5.4 本章小结
6 土地调整:基于对意愿的调查与实证分析
6.1 中国土地调整的总体状况
6.2 已有文献对土地调整的研究
6.3 各行为主体对土地调整的意愿分析
6.3.1 农户对土地调整中的意愿分析
6.3.2 村干部对土地调整的意愿分析
6.3.3 政府官员对土地调整的意愿分析
6.4 对土地调整的农户调查
6.4.1 土地调整的原因
6.4.2 土地调整的主体
6.4.3 对土地调整的认可程度
6.4.4 土地调整周期
6.4.5 对土地调整的预期
6.5 农户对土地调整意愿的实证分析
6.5.1 变量选择
6.5.2 计量结果
6.5.3 对计量结果的分析
6.5.4 对“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意愿的回归分析
6.6 对土地调整的村干部调查及比较分析
6.6.1 对土地调整的预期
6.6.2 对土地调整的认同度
6.6.3 最佳调整周期
6.6.4 土地调整的权力主体
6.6.5 土地调整的原因
6.7 本章小结
7 土地流转:基于对浙江的调查与实证分析
7.1 浙江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7.1.1 浙江省土地流转的总体情况
7.1.2 浙江省土地流转的新特点
7.2 对土地流转的动因分析
7.3 对影响土地流转规模的因素分析
7.3.1 土地流转面积比例分析
7.3.2 村流转户数比例分析
7.4 对土地流转的绩效评价
7.4.1 有利于克服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局限性
7.4.2 有利于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
7.4.3 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7.4.4 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7.4.5 有利于增加集体收入和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
7.5 对土地流转的进一步思考
7.5.1 土地流转和土地保障功能的关系
7.5.2 土地流转中出现的新问题
7.5.3 如何看待村级组织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
8 对中国农地制度的总结与展望
8.1 中国农地制度总结
8.2 中国农地制度展望
8.2.1 中国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
8.2.2 中国农地制度的策略选择
8.2.3 中国农地制度的趋势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浙江省农地制度调查表(农户)
附录二: 浙江省农地制度调查表(村干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发展权的压抑与抗争[J]. 刘永湘,杨明洪. 中国农村经济. 2003(06)
[2]农地产权:农民的认知与意愿——对浙江农户的调查[J]. 徐旭,蒋文华,应风其. 中国农村经济. 2002(12)
[3]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动因分析[J]. 徐旭,蒋文华,应风其. 管理世界. 2002(09)
[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产权残缺与市场流转困境:理论与政策分析[J]. 钱忠好. 管理世界. 2002(06)
[5]商周秦汉时期农地排它性公有产权向私有产权的演进[J]. 冯涛,兰虹. 经济学(季刊). 2002(03)
[6]中国农地调整与使用权流转:几点评论[J]. 张红宇. 管理世界. 2002(05)
[7]农业土地制度和经济发展机制:对二十世纪中国经济史的一种理解[J]. 胡景北. 经济学(季刊). 2002(01)
[8]浅议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中的几个问题[J]. 傅运林,朱仁友. 国土经济. 2001(05)
[9]农村土地流转:新情况、新思考——浙江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调查[J]. 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农业厅联合调查组. 中国农村经济. 2001(10)
[10]关于我国农村的村民自治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几个问题[J]. 陈锡文.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1(05)
本文编号:32019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3201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