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6 17:34
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否顺利实现转移就业,关系社会的稳定大局,关系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关系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更加关系我国现代化发展能否顺利进行。对此,自2004年以来,党中央连续出台了六个“中央一号文件”,这就对研究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性是本文的出发点,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新思路是本文落脚点。在此基础上,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为指导,运用西方发展经济学相关理论模式,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认识与判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路径。全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理论概述。该部分一方面重点研究本文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范畴,从而为本文的阐述奠定立论基础;另一方面侧重探究对本文研究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经典理论,包括西方发展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论述;最后分析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意义,从而为本文的深入分析和论证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引言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理论概述
(一)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范畴
1. 劳动力概念的界定
2. 农村富余劳动力概念的界定
3.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概念的界定
(二)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理论溯源
1. 西方发展经济学家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思想
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思想
3. 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相关思考
(三)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意义
1. 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2. 推进现代工业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繁荣
3. 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二、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借鉴
(一) 发达国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
1. 英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
2. 美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
3. 日本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
(二) 发展中国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
1. 韩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
2. 巴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
3. 印度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
(三) 国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启示
1.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2.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扩大富余劳动力就业渠道
3. 重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保障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三、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分析
(一)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发展趋势
1. 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巨大,而且还在持续增加
2. 男性、青壮年劳动力为主要对象,省内和东部地区为主要流向
3. 外出劳动力工资增长较快,转移就业形式和领域不断扩展
(二)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村内部消化能力有限,转移就业面临巨大压力
2. 城市吸纳能力减弱,劳动力就业空间狭窄
3. 人力资本水平较低,限制就业领域的拓宽
(三) 制约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因素
1. 土地制度的严重束缚
2. 户籍制度的二元化滞固
3. 劳动力的低素质屏障
4. 政府政策的偏差错位
四、促进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途径与主要对策
(一)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途径
1. 异地转移就业
2. 就地转移就业
3. 双元复合转移就业
(二)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对策
1. 加快农村工业化发展,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
2. 改革创新转移就业制度,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
3. 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加快转移就业速度
4. 加强政府柔性干预,促成合理有序流动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基于内源效应实现角度的分析[J]. 吴江,杜焕英. 求实. 2009(04)
[2]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J]. 时焕焕. 经济师. 2009(04)
[3]论“双转移”的新形势新问题与新对策[J]. 罗明忠. 岭南学刊. 2009(02)
[4]从农村高素质群体到城市中的边缘者——技能性人力资本生成的影响因素分析[J]. 张智敏,唐昌海. 中国农村经济. 2009(02)
[5]务工回乡创业的资本形成、扩散及区域效应——基于河南省固始县个案的实证研究[J]. 李小建,时慧娜. 经济地理. 2009(02)
[6]统筹协调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异地转移与就地转移[J]. 许经勇. 福建理论学习. 2009(02)
[7]加大对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资[J]. 凌云.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9(02)
[8]中国就业难题的成因分析[J]. 蔡承荣. 消费导刊. 2009(03)
[9]人力资源开发视域下的农村职业教育的使命与作为[J]. 何云峰. 生产力研究. 2009(01)
[10]试论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人才回流[J]. 胡红霞. 经济问题探索. 2009(01)
博士论文
[1]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D]. 崔占峰.福建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重庆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促进机制与对策研究[D]. 马忠伟.西南大学 2007
[2]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 李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14836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引言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理论概述
(一)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范畴
1. 劳动力概念的界定
2. 农村富余劳动力概念的界定
3.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概念的界定
(二)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理论溯源
1. 西方发展经济学家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思想
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思想
3. 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相关思考
(三)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意义
1. 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2. 推进现代工业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繁荣
3. 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二、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借鉴
(一) 发达国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
1. 英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
2. 美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
3. 日本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
(二) 发展中国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
1. 韩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
2. 巴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
3. 印度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
(三) 国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启示
1.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2.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扩大富余劳动力就业渠道
3. 重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保障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三、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分析
(一)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发展趋势
1. 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巨大,而且还在持续增加
2. 男性、青壮年劳动力为主要对象,省内和东部地区为主要流向
3. 外出劳动力工资增长较快,转移就业形式和领域不断扩展
(二)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村内部消化能力有限,转移就业面临巨大压力
2. 城市吸纳能力减弱,劳动力就业空间狭窄
3. 人力资本水平较低,限制就业领域的拓宽
(三) 制约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因素
1. 土地制度的严重束缚
2. 户籍制度的二元化滞固
3. 劳动力的低素质屏障
4. 政府政策的偏差错位
四、促进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途径与主要对策
(一)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途径
1. 异地转移就业
2. 就地转移就业
3. 双元复合转移就业
(二)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对策
1. 加快农村工业化发展,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
2. 改革创新转移就业制度,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
3. 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加快转移就业速度
4. 加强政府柔性干预,促成合理有序流动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基于内源效应实现角度的分析[J]. 吴江,杜焕英. 求实. 2009(04)
[2]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J]. 时焕焕. 经济师. 2009(04)
[3]论“双转移”的新形势新问题与新对策[J]. 罗明忠. 岭南学刊. 2009(02)
[4]从农村高素质群体到城市中的边缘者——技能性人力资本生成的影响因素分析[J]. 张智敏,唐昌海. 中国农村经济. 2009(02)
[5]务工回乡创业的资本形成、扩散及区域效应——基于河南省固始县个案的实证研究[J]. 李小建,时慧娜. 经济地理. 2009(02)
[6]统筹协调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异地转移与就地转移[J]. 许经勇. 福建理论学习. 2009(02)
[7]加大对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资[J]. 凌云.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9(02)
[8]中国就业难题的成因分析[J]. 蔡承荣. 消费导刊. 2009(03)
[9]人力资源开发视域下的农村职业教育的使命与作为[J]. 何云峰. 生产力研究. 2009(01)
[10]试论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人才回流[J]. 胡红霞. 经济问题探索. 2009(01)
博士论文
[1]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D]. 崔占峰.福建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重庆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促进机制与对策研究[D]. 马忠伟.西南大学 2007
[2]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 李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148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3214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