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8 09:26
调整土地与农民关系的土地产权制度是农村的决定性的制度安排。我国农村自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出现了多次的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是中国历史上土地制度变化最为深刻最为频繁的时期,本文对这一过程进行了考察和分析。作者把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制度变迁分成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两种,分别对两种制度变迁模式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评价一种制度,应该结合特定的历史环境紧紧抓住其产生的绩效(包括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等)来进行,作者比较深入地分析了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先后产生的不同的产权制度对经济社会和农民生活产生的影响;作为现行土地产权制度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我国农业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仍然在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也呈现出一些问题,作者分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积极影响和缺陷,对今后的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方向和模式进行了探索,在比较了实践部门和学界出现的各种方案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实行永佃制的比较具体的设想。
【文章来源】: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引言
1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理论溯源
1.1 概念、定义和理论回溯
1.1.1 关于制度和产权
1.1.2 关于土地产权制度及其分类、特征
1.1.3 国内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研究及方法
1.2 当前研究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必要性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方法
2 二十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追溯
2.1 从地主土地所有到农民土地所有(1946年-1952年)
2.1.1 作为战争和财政动员的土地革命
2.1.2 三年的土地改革
2.2 向“共产主义”迈进的集体化时代(1952年-1979年)
2.2.1 从互助组到高级农业合作社
2.2.2 走向“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
2.2.3 从人民公社到“三级核算,队为基础”
2.3 两权分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代(1978-今天)
2.4 小结
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绩效与缺陷
3.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绩效分析
3.1.1 开创了中国的一个时代,引导了中国的思想解放
3.1.2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
3.1.3 导致了政社合一体制的解体,弱化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推动了社区自治的兴起
3.1.4 导致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分化,劳动力大范围流动,乡镇企业兴起
3.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缺陷分析
3.2.1 土地所有权虚置,权利主体不明确,权利划分不明晰
3.2.2 农民土地权利的残缺使其无法对抗来自政府和集体的侵犯
3.2.3 债权意义上的承包经营权不利于农民在法律上寻求保护
3.2.4 不利于实现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3.2.5 人地均分机制不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市场化
4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近年来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新探索
4.1 实践中的新探索
4.1.1 两田制
4.1.2 反租倒包和承租反包
4.1.3 土地股份合作制
4.2 理论界的新探索
4.2.1 废除长期承包制度,定期重分
4.2.2 实行土地私有化,给予农民稳定的土地所有权
4.2.3 改革现行土地征用与补偿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权利
4.2.4 土地国有化,赋予农民永佃权
5 综述: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今后改革的方案选择
5.1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应该坚持的几个原则
5.1.1 以农民的利益和意愿为导向的原则
5.1.2 重视农民首创精神的原则
5.1.3 效率为主、公平制约的导向原则
5.1.4 市场导向原则
5.1.5 保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5.1.6 相关制度配套原则
5.1.7 可操作性原则
5.2 建立农村土地永佃权制度
5.2.1 永佃权的历史与理论追溯
5.2.2 赋予农民永佃权的现实可操作性
5.2.3 赋予农民土地永佃权的积极意义
5.2.4 赋予农民永佃权可能会产生的弊端及其对策控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优化配置? 土地福利?——关于农村土地制度的思考[J]. 秦晖. 新财经. 2001(09)
本文编号:3483461
【文章来源】: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引言
1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理论溯源
1.1 概念、定义和理论回溯
1.1.1 关于制度和产权
1.1.2 关于土地产权制度及其分类、特征
1.1.3 国内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研究及方法
1.2 当前研究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必要性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方法
2 二十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追溯
2.1 从地主土地所有到农民土地所有(1946年-1952年)
2.1.1 作为战争和财政动员的土地革命
2.1.2 三年的土地改革
2.2 向“共产主义”迈进的集体化时代(1952年-1979年)
2.2.1 从互助组到高级农业合作社
2.2.2 走向“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
2.2.3 从人民公社到“三级核算,队为基础”
2.3 两权分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代(1978-今天)
2.4 小结
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绩效与缺陷
3.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绩效分析
3.1.1 开创了中国的一个时代,引导了中国的思想解放
3.1.2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
3.1.3 导致了政社合一体制的解体,弱化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推动了社区自治的兴起
3.1.4 导致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分化,劳动力大范围流动,乡镇企业兴起
3.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缺陷分析
3.2.1 土地所有权虚置,权利主体不明确,权利划分不明晰
3.2.2 农民土地权利的残缺使其无法对抗来自政府和集体的侵犯
3.2.3 债权意义上的承包经营权不利于农民在法律上寻求保护
3.2.4 不利于实现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3.2.5 人地均分机制不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市场化
4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近年来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新探索
4.1 实践中的新探索
4.1.1 两田制
4.1.2 反租倒包和承租反包
4.1.3 土地股份合作制
4.2 理论界的新探索
4.2.1 废除长期承包制度,定期重分
4.2.2 实行土地私有化,给予农民稳定的土地所有权
4.2.3 改革现行土地征用与补偿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权利
4.2.4 土地国有化,赋予农民永佃权
5 综述: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今后改革的方案选择
5.1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应该坚持的几个原则
5.1.1 以农民的利益和意愿为导向的原则
5.1.2 重视农民首创精神的原则
5.1.3 效率为主、公平制约的导向原则
5.1.4 市场导向原则
5.1.5 保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5.1.6 相关制度配套原则
5.1.7 可操作性原则
5.2 建立农村土地永佃权制度
5.2.1 永佃权的历史与理论追溯
5.2.2 赋予农民永佃权的现实可操作性
5.2.3 赋予农民土地永佃权的积极意义
5.2.4 赋予农民永佃权可能会产生的弊端及其对策控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优化配置? 土地福利?——关于农村土地制度的思考[J]. 秦晖. 新财经. 2001(09)
本文编号:34834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3483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