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民认知视角的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3 21:28
制度认知主义理论和行为制度理论指出,制度具有深刻的认知内涵,主体认知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是推动制度变迁的能动力。本质上,制度变迁应该被理解为主体认知与外部环境互动调整的过程以及不同主体认知互动调整的过程,内隐的认知调整和外显的制度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构性。深入分析主体认知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理,可以发现主体认知是制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认知在制度结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体认知对制度绩效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主体认知直接推动了制度变迁。制度环境由主体认知与外部环境两部分构成,其中主体认知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持续的互动调整关系,外部环境是主体认知的基础,主体认知对外部环境具有反作用;同时,不同主体的认知之间也存在着持续的互动关系,一个主体对外部环境的认知会受到其他主体认知的影响。在两种形式的互动过程中,会产生两种形式的交易费用,其一是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主体认知与外部环境互动所产生的交易费用,其二是由于有限理性的当事人持续的认知互动所产生的交易费用,它们构成了制度环境的总交易费用。当事人为了保证交易的正常进行,需要规则来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交易费用,这些规则就...
【文章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评述
2.1 文献回顾
2.1.1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特征
2.1.2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主体行为分析
2.1.3 中国农地制度结构与农地制度绩效
2.1.4 中国农地制度改革影响因素
2.1.5 中国农地制度未来变迁的可能路径
2.1.6 从农民认知视角分析中国农地制度改革问题
2.2 简要的评述
第3章 基本概念与研究前提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1 外部环境
3.1.2 人类认知和行为
3.1.3 制度
3.1.4 制度变迁
3.2 研究的前提假定
3.2.1 "经济人"假设
3.2.2 有限理性假设
3.2.3 正的交易费用假设
3.2.4 个体偏好的可变性与异质性假设
第4章 认知影响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
4.1 理论回顾
4.1.1 诺思的制度变迁认知理论
4.1.2 青木昌彦基于认知的制度变迁机制理论
4.1.3 鲍尔斯的行为制度演化理论
4.1.4 斯密德的认知、行为与制度理论
4.2 认知影响制度变迁的内在机理
4.3 认知嵌入性制度变迁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民认知视角下的中国农地制度变迁——一个分析范式
5.1 认知嵌入性中国农地制度变迁模型
5.2 构件分析
5.2.1 中国农地制度环境
5.2.2 中国农地制度结构
5.2.3 中国农地制度绩效
5.2.4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1978年以前的中国农地制度变迁
6.1 农地制度变迁过程的简要回顾
6.2 农民意愿主导下的农地制度变迁
6.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地制度变迁(1949—1952年)
6.2.2 合作化运动初期的农地制度变迁(1953—1955年)
6.3 政府意愿主导下的农地制度变迁
6.3.1 合作化运动后期的农地制度变迁(1955—1957年)
6.3.2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地制度变迁(1958—1978年)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1978年以来的中国农地制度变迁
7.1 农地制度变迁过程的简要回顾
7.2 从农民自发创新到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建立(1978—1983年)
7.2.1 农地制度环境
7.2.2 农地制度结构
7.2.3 农地制度绩效
7.2.4 农地制度变迁
7.3 农民需求引导下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完善(1984年至今)
7.3.1 农地制度环境
7.3.2 农地制度结构
7.3.3 农地制度绩效
7.3.4 农地制度变迁
7.4 多样化的农地制度创新
7.4.1 两田制
7.4.2 农地规模经营
7.4.3 "四荒"地使用权拍卖
7.4.4 农地股份合作制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农地制度改革的农民认知内涵——当代中国案例
8.1 扬州市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
8.1.1 扬州市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过程
8.1.2 扬州市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农民认知内涵
8.2 成都市统筹城乡土地制度改革
8.2.1 成都市统筹城乡土地制度改革过程
8.2.2 成都市统筹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农民认知内涵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相关政策启示
9.3 未来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950—1962年中国土地制度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 黄少安,孙圣民.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2]当前农地流转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黎霆,赵阳,辛贤. 中国农村经济. 2009(10)
[3]中国农地产权制度60年:历程回顾与变迁评判[J]. 邵传林,冯振东.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10)
[4]中国60年农村土地制度变迁[J]. 李行,温铁军.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9(03)
[5]农户农用地征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湖北省302个农户的调查[J]. 穆向丽,孙国兴,张安录. 中国农村经济. 2009(08)
[6]家庭保障、劳动力结构与农户土地流转——基于江苏省142户农户的实证研究[J]. 詹和平,张林秀.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07)
[7]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经验证据研究[J]. 何一鸣,罗必良. 河南社会科学. 2009(04)
[8]成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民增收关系的实证分析[J]. 陈伯君,邓立新,余梦秋,杜兴端. 探索. 2009(03)
[9]发达地区农户被征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苏州农户调查的实证研究[J]. 王伟林,黄贤金,陈志刚. 中国土地科学. 2009(04)
[10]地方政府行为的制度分析:基于土地出让收益分配制度变迁的研究[J]. 匡家在.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9(04)
博士论文
[1]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农地政策研究[D]. 李海新.东北师范大学 2007
[2]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研究[D]. 吴玲.东北农业大学 2005
[3]建国以来中国农地思想研究[D]. 唐文静.复旦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67010
【文章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评述
2.1 文献回顾
2.1.1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特征
2.1.2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主体行为分析
2.1.3 中国农地制度结构与农地制度绩效
2.1.4 中国农地制度改革影响因素
2.1.5 中国农地制度未来变迁的可能路径
2.1.6 从农民认知视角分析中国农地制度改革问题
2.2 简要的评述
第3章 基本概念与研究前提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1 外部环境
3.1.2 人类认知和行为
3.1.3 制度
3.1.4 制度变迁
3.2 研究的前提假定
3.2.1 "经济人"假设
3.2.2 有限理性假设
3.2.3 正的交易费用假设
3.2.4 个体偏好的可变性与异质性假设
第4章 认知影响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
4.1 理论回顾
4.1.1 诺思的制度变迁认知理论
4.1.2 青木昌彦基于认知的制度变迁机制理论
4.1.3 鲍尔斯的行为制度演化理论
4.1.4 斯密德的认知、行为与制度理论
4.2 认知影响制度变迁的内在机理
4.3 认知嵌入性制度变迁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民认知视角下的中国农地制度变迁——一个分析范式
5.1 认知嵌入性中国农地制度变迁模型
5.2 构件分析
5.2.1 中国农地制度环境
5.2.2 中国农地制度结构
5.2.3 中国农地制度绩效
5.2.4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1978年以前的中国农地制度变迁
6.1 农地制度变迁过程的简要回顾
6.2 农民意愿主导下的农地制度变迁
6.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地制度变迁(1949—1952年)
6.2.2 合作化运动初期的农地制度变迁(1953—1955年)
6.3 政府意愿主导下的农地制度变迁
6.3.1 合作化运动后期的农地制度变迁(1955—1957年)
6.3.2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地制度变迁(1958—1978年)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1978年以来的中国农地制度变迁
7.1 农地制度变迁过程的简要回顾
7.2 从农民自发创新到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建立(1978—1983年)
7.2.1 农地制度环境
7.2.2 农地制度结构
7.2.3 农地制度绩效
7.2.4 农地制度变迁
7.3 农民需求引导下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完善(1984年至今)
7.3.1 农地制度环境
7.3.2 农地制度结构
7.3.3 农地制度绩效
7.3.4 农地制度变迁
7.4 多样化的农地制度创新
7.4.1 两田制
7.4.2 农地规模经营
7.4.3 "四荒"地使用权拍卖
7.4.4 农地股份合作制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农地制度改革的农民认知内涵——当代中国案例
8.1 扬州市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
8.1.1 扬州市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过程
8.1.2 扬州市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农民认知内涵
8.2 成都市统筹城乡土地制度改革
8.2.1 成都市统筹城乡土地制度改革过程
8.2.2 成都市统筹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农民认知内涵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相关政策启示
9.3 未来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950—1962年中国土地制度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 黄少安,孙圣民.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2]当前农地流转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黎霆,赵阳,辛贤. 中国农村经济. 2009(10)
[3]中国农地产权制度60年:历程回顾与变迁评判[J]. 邵传林,冯振东.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10)
[4]中国60年农村土地制度变迁[J]. 李行,温铁军.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9(03)
[5]农户农用地征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湖北省302个农户的调查[J]. 穆向丽,孙国兴,张安录. 中国农村经济. 2009(08)
[6]家庭保障、劳动力结构与农户土地流转——基于江苏省142户农户的实证研究[J]. 詹和平,张林秀.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07)
[7]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经验证据研究[J]. 何一鸣,罗必良. 河南社会科学. 2009(04)
[8]成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民增收关系的实证分析[J]. 陈伯君,邓立新,余梦秋,杜兴端. 探索. 2009(03)
[9]发达地区农户被征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苏州农户调查的实证研究[J]. 王伟林,黄贤金,陈志刚. 中国土地科学. 2009(04)
[10]地方政府行为的制度分析:基于土地出让收益分配制度变迁的研究[J]. 匡家在.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9(04)
博士论文
[1]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农地政策研究[D]. 李海新.东北师范大学 2007
[2]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研究[D]. 吴玲.东北农业大学 2005
[3]建国以来中国农地思想研究[D]. 唐文静.复旦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670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3567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