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史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0 12:12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国初期,为了在政治上获得占新中国总人口80%以上的农村人口的拥护和支持,我党颁布并执行了将土地完全分配给农民的政策,由农民掌握我国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并自主在土地上进行耕作,种植什么、怎样种植全部由农民自主决定,所得收益除了缴纳部分的地租(税)外,全部归农民自己所有;在逐渐对封建地主、官僚、资本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我党开始学习走前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建立合作社的方式,逐渐将农民所有的农具等生产资料集中到集体经济组织,集中农民进行土地耕作,互帮互助,以消除小农生产的狭隘性;高级合作社阶段,农民的土地全部归人民公社所有和支配,农民只是基于社员身份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进行劳作,获得部分土地产出,并无任何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只是按照集体管理者的意愿进行种植、施肥、收割、分配等活动;在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党错误地执行了“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政治纲领,致使包括农业在内的全国经济建设处于停滞甚至是倒退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也吹开了农村土地制度再次改革的序幕,始于安徽...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农地制度研究现状
1.2.1 国际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及主要理论创新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3.2 本文的研究结构
1.3.3 本文的主要理论创新
第2章 农地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
2.1 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
2.1.1 制度与制度变迁的含义
2.1.2 制度变迁的理论模型
2.2 农地制度的一般理论
2.2.1 农地制度的定义
2.2.2 农地制度的功能
第3章 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
3.1 农地制度发展历史
3.1.1 土地改革时期(1949-1952年)
3.1.2 农业合作化时期(1953-1957年)
3.1.3 人民公社化时期(1958-1962年)
3.1.4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3-1978年)
3.1.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1978年-1987年)
3.1.6 新时期的农地政策
3.2 小结
第4章 新中国农地制度框架及分析
4.1 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框架
4.1.1 农地所有权框架
4.1.2 农地经营制度框架
4.2 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
4.2.1 土地所有者主体缺位
4.2.2 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不稳定
4.2.3 土地流转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欠缺
4.2.4 土地承包费用性质不清,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
4.3 小结
第5章 模型构建及分析
5.1 模型构建基础理论
5.2 模型构建
5.3 模型的历史检验
5.3.1 信息的传递非零阻力
5.3.2 制度变迁的经济效应分享主体多样
5.3.3 农民正逐渐向"理性"农民转变
5.4 模型的影响因素
5.4.1 信息传递效率
5.4.2 农民对农地制度的认知水平
5.4.3 制度变迁中经济效应分享主体
5.5 主要政策建议
5.5.1 规范农地产权制度,明晰产权边界
5.5.2 加强农业立法工作
5.5.3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5.5.4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制
5.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建国60年农村土地制度四次变革的产权分析[J]. 顾钰民.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9(04)
[2]政府认知视角下我国农地制度的历史变迁[J]. 郑佳佳,何炼成.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9(04)
[3]我国农业产业组织与农地产权制度互动关系的研究[J]. 胡川,方中秀,陈凯. 农业经济问题. 2009(05)
[4]农地集中与农民增收关系的实证检验[J]. 彭代彦,吴扬杰. 中国农村经济. 2009(04)
[5]产权代理分析下的土地流转模式及经济绩效[J]. 董国礼,李里,任纪萍. 社会学研究. 2009(01)
[6]农民认知视角下的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基于拓扑模型的分析[J]. 徐美银,钱忠好. 农业经济问题. 2008(05)
[7]半个世纪的农村制度变迁[J]. 温铁军. 北方经济. 2003(08)
[8]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J].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2002(05)
[9]土地产权安排与土地可持续利用[J]. 曲福田,陈海秋. 中国软科学. 2000(09)
[10]土地承包权:债权还是物权[J]. 王小映. 经济研究参考. 2000(35)
本文编号:3580685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农地制度研究现状
1.2.1 国际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及主要理论创新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3.2 本文的研究结构
1.3.3 本文的主要理论创新
第2章 农地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
2.1 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
2.1.1 制度与制度变迁的含义
2.1.2 制度变迁的理论模型
2.2 农地制度的一般理论
2.2.1 农地制度的定义
2.2.2 农地制度的功能
第3章 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
3.1 农地制度发展历史
3.1.1 土地改革时期(1949-1952年)
3.1.2 农业合作化时期(1953-1957年)
3.1.3 人民公社化时期(1958-1962年)
3.1.4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3-1978年)
3.1.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1978年-1987年)
3.1.6 新时期的农地政策
3.2 小结
第4章 新中国农地制度框架及分析
4.1 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框架
4.1.1 农地所有权框架
4.1.2 农地经营制度框架
4.2 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
4.2.1 土地所有者主体缺位
4.2.2 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不稳定
4.2.3 土地流转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欠缺
4.2.4 土地承包费用性质不清,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
4.3 小结
第5章 模型构建及分析
5.1 模型构建基础理论
5.2 模型构建
5.3 模型的历史检验
5.3.1 信息的传递非零阻力
5.3.2 制度变迁的经济效应分享主体多样
5.3.3 农民正逐渐向"理性"农民转变
5.4 模型的影响因素
5.4.1 信息传递效率
5.4.2 农民对农地制度的认知水平
5.4.3 制度变迁中经济效应分享主体
5.5 主要政策建议
5.5.1 规范农地产权制度,明晰产权边界
5.5.2 加强农业立法工作
5.5.3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5.5.4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制
5.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建国60年农村土地制度四次变革的产权分析[J]. 顾钰民.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9(04)
[2]政府认知视角下我国农地制度的历史变迁[J]. 郑佳佳,何炼成.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9(04)
[3]我国农业产业组织与农地产权制度互动关系的研究[J]. 胡川,方中秀,陈凯. 农业经济问题. 2009(05)
[4]农地集中与农民增收关系的实证检验[J]. 彭代彦,吴扬杰. 中国农村经济. 2009(04)
[5]产权代理分析下的土地流转模式及经济绩效[J]. 董国礼,李里,任纪萍. 社会学研究. 2009(01)
[6]农民认知视角下的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基于拓扑模型的分析[J]. 徐美银,钱忠好. 农业经济问题. 2008(05)
[7]半个世纪的农村制度变迁[J]. 温铁军. 北方经济. 2003(08)
[8]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J].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2002(05)
[9]土地产权安排与土地可持续利用[J]. 曲福田,陈海秋. 中国软科学. 2000(09)
[10]土地承包权:债权还是物权[J]. 王小映. 经济研究参考. 2000(35)
本文编号:35806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3580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