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经济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2-04-23 15:55
纵观古今,土地的合理利用始终是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因素。在“土地所有为中心”向“土地用益为中心”的变迁中,土地使用制度自然构成国家治理体系中最为基础的制度安排和最为核心的顶层设计。在中国,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现实重负,土地制度的创新和优化始终是无法回避的制度瓶颈,而与土地紧密相连的土地权利更是一个极其敏感且复杂的重大问题。土地用益物权不但是一个法律制度问题,它与土地所有制结构、土地利用发展模式及土地利益关系高度纠结在一起,呈现出一幅纷繁、复杂甚至混乱的社会场景。当前,我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安排逐渐暴露出土地权属模糊、土地权利缺乏稳定性和确定性、产权结构不清晰、重政策轻法律、土地法律制度缺乏权威性等严重的制度缺陷,这些弊端对经济结构调整、制度建设、土地权利保障等工作的制约愈发明显。实际上,单纯的立法完善或法律分析均存在方法单一、系统性不强、理论整合能力欠缺、应对策略乏力等问题,而法经济学的理论与视角为改进我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推进路径。因此,在理论分析和实证考察的基础上,迫切需要借鉴国外(地区)的相关先进经验,依托法经济学的分析范式阐释我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存在的制度缺...
【文章页数】:23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的背景
(二) 研究的意义
二、 研究对象的界定
三、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框架
(二)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与不足
(一) 主要创新
(二) 若干不足
第一章 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第一节 国内的相关研究
一、 法学的研究:基于用益物权的视角
二、 经济学的研究:基于产权的视角
第二节 国外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相关研究的评析
一、 法学研究的特点及局限
二、 经济学研究的特点与优势
三、 法经济学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章 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产权经济学解释
第一节 传统土地使用权制度的缺陷
一、 制度基础由“所有权”到“所有制”
二、 制度框架由“私有产权”到“公有产权”
第二节 集体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产权性质和产权结构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多元化
二、 集体土地用益物权的产权性质
三、 集体土地用益物权的产权结构
第三节 国有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产权边界和权能
一、 国有土地用益物权的产权边界模糊
二、 国有土地用益物权的具体权能有待规范
第四节 土地用益物权的实现和保护机制
一、 二元土地制度造成了城乡土地产权不对等
二、 强制性行政干预造成了土地流转收益缺乏有效实现途径
第三章 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安排的制度经济学考量
第一节 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安排中的政府权力干预
一、 以政府强制性供给为主导的土地使用制度变迁方式
二、 政府的过度干预制约着土地用益物权制度效率
第二节 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安排的利益博弈
一、 制度与博弈规则
二、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
三、 地方政府与国有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博弈
四、 政府、集体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博弈
第三节 土地使用制度安排的路径依赖
一、 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二、 土地使用制度的初始禀赋
三、 路径依赖对现有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安排的潜在效应
第四节 土地使用制度安排的供给与需求
一、 制度安排的供求与均衡
二、 潜在的土地使用制度需求与供给现状的矛盾
第四章 中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沿革、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
一、 封建租佃制下分块经营为主的土地使用制度
二、 土地使用制度呈剧烈变动的复杂态势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
一、 建国初期土地上使用收益等私权的延续
二、 私法话语下土地使用收益等权利的式微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
一、 集体土地用益物权的确立及其权能的扩充
二、 农村土地使用制度逐渐法制化
三、 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
第四节 中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一、 中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现状
二、 中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国外(地区)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比较及借鉴
第一节 英国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
一、 英国的土地用益物权体系
二、 英国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实践
三、 英国土地制度的启示
第二节 美国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
一、 美国的土地制度及实践
二、 美国土地制度的启示
第三节 日本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
一、 日本土地用益物权及其立法体系
二、 日本的农地用益物权制度变革
三、 日本惠农政策对土地用益物权的保障作用
四、 日本土地制度的启示
第四节 台湾地区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
一、 台湾地区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
二、 台湾地区的土地改革
三、 台湾地区土地制度的启示
第六章 中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改革的前瞻及建议
第一节 中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前瞻性思考
一、 努力推进宪政改革
二、 明确界定土地所有权
三、 探索有效的自主治理模式
第二节 改进中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若干建议
一、 完善土地用益物权的相关制度安排
二、 改良土地用益物权的配套制度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业与城市化——重读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J]. 李义平.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 2012(09)
[2]城市土地“国家所有”的困惑与消解[J]. 张千帆. 中国法学. 2012(03)
[3]我国《土地管理法》修订:历史、原则与制度——以该法第四次修订中的土地权利制度为重点[J]. 陈小君. 政治与法律. 2012(05)
[4]台湾均权制与大陆公有制土地制度研究[J]. 刘法威. 求索. 2012(04)
[5]农村集体土地征收中被征收人的权利缺损及其补全——从以集体所有权为中心到以农民用益物权为中心[J]. 张力. 法学杂志. 2012(03)
[6]实证研究与民法方法论的发展[J]. 薛军. 法学研究. 2012(01)
[7]地权的核心在保护用益物权[J]. 张曙光. 国土资源导刊. 2011(10)
[8]日本的土地制度与农业政策及启示[J]. 梁书民. 农业经济问题. 2011(09)
[9]城乡统筹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J]. 曲福田,田光明. 管理世界. 2011(06)
[10]物权法定背景下农地用益物权的张力[J]. 李铁民,王春平.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博士论文
[1]农民、国家政权与现代化[D]. 叶国文.复旦大学 2005
[2]转轨时期的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机制研究[D]. 赵贺.复旦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47503
【文章页数】:23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的背景
(二) 研究的意义
二、 研究对象的界定
三、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框架
(二)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与不足
(一) 主要创新
(二) 若干不足
第一章 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第一节 国内的相关研究
一、 法学的研究:基于用益物权的视角
二、 经济学的研究:基于产权的视角
第二节 国外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相关研究的评析
一、 法学研究的特点及局限
二、 经济学研究的特点与优势
三、 法经济学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章 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产权经济学解释
第一节 传统土地使用权制度的缺陷
一、 制度基础由“所有权”到“所有制”
二、 制度框架由“私有产权”到“公有产权”
第二节 集体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产权性质和产权结构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多元化
二、 集体土地用益物权的产权性质
三、 集体土地用益物权的产权结构
第三节 国有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产权边界和权能
一、 国有土地用益物权的产权边界模糊
二、 国有土地用益物权的具体权能有待规范
第四节 土地用益物权的实现和保护机制
一、 二元土地制度造成了城乡土地产权不对等
二、 强制性行政干预造成了土地流转收益缺乏有效实现途径
第三章 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安排的制度经济学考量
第一节 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安排中的政府权力干预
一、 以政府强制性供给为主导的土地使用制度变迁方式
二、 政府的过度干预制约着土地用益物权制度效率
第二节 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安排的利益博弈
一、 制度与博弈规则
二、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
三、 地方政府与国有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博弈
四、 政府、集体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博弈
第三节 土地使用制度安排的路径依赖
一、 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二、 土地使用制度的初始禀赋
三、 路径依赖对现有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安排的潜在效应
第四节 土地使用制度安排的供给与需求
一、 制度安排的供求与均衡
二、 潜在的土地使用制度需求与供给现状的矛盾
第四章 中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沿革、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
一、 封建租佃制下分块经营为主的土地使用制度
二、 土地使用制度呈剧烈变动的复杂态势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
一、 建国初期土地上使用收益等私权的延续
二、 私法话语下土地使用收益等权利的式微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
一、 集体土地用益物权的确立及其权能的扩充
二、 农村土地使用制度逐渐法制化
三、 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
第四节 中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一、 中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现状
二、 中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国外(地区)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比较及借鉴
第一节 英国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
一、 英国的土地用益物权体系
二、 英国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实践
三、 英国土地制度的启示
第二节 美国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
一、 美国的土地制度及实践
二、 美国土地制度的启示
第三节 日本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
一、 日本土地用益物权及其立法体系
二、 日本的农地用益物权制度变革
三、 日本惠农政策对土地用益物权的保障作用
四、 日本土地制度的启示
第四节 台湾地区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
一、 台湾地区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
二、 台湾地区的土地改革
三、 台湾地区土地制度的启示
第六章 中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改革的前瞻及建议
第一节 中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前瞻性思考
一、 努力推进宪政改革
二、 明确界定土地所有权
三、 探索有效的自主治理模式
第二节 改进中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若干建议
一、 完善土地用益物权的相关制度安排
二、 改良土地用益物权的配套制度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业与城市化——重读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J]. 李义平.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 2012(09)
[2]城市土地“国家所有”的困惑与消解[J]. 张千帆. 中国法学. 2012(03)
[3]我国《土地管理法》修订:历史、原则与制度——以该法第四次修订中的土地权利制度为重点[J]. 陈小君. 政治与法律. 2012(05)
[4]台湾均权制与大陆公有制土地制度研究[J]. 刘法威. 求索. 2012(04)
[5]农村集体土地征收中被征收人的权利缺损及其补全——从以集体所有权为中心到以农民用益物权为中心[J]. 张力. 法学杂志. 2012(03)
[6]实证研究与民法方法论的发展[J]. 薛军. 法学研究. 2012(01)
[7]地权的核心在保护用益物权[J]. 张曙光. 国土资源导刊. 2011(10)
[8]日本的土地制度与农业政策及启示[J]. 梁书民. 农业经济问题. 2011(09)
[9]城乡统筹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J]. 曲福田,田光明. 管理世界. 2011(06)
[10]物权法定背景下农地用益物权的张力[J]. 李铁民,王春平.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博士论文
[1]农民、国家政权与现代化[D]. 叶国文.复旦大学 2005
[2]转轨时期的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机制研究[D]. 赵贺.复旦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475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3647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