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发布时间:2022-06-28 08:58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是发展经济学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各种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规律,但也存在各种缺陷。理论模型的指导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照搬某种抽象的理论模型却难以解决现实问题。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具有自己的特点,指导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理论也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经典的二元经济结构不同,中国经济除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之外,还有大量的农村工业,农村工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将来还将继续发挥作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并最终消除的过程。由于中国农村人口众多,综合素质较低,因此,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不仅仅是通过农民进城变成工人来完成。在城乡差距缩小的过程中,农村工业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重要环节。 不可否认,对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实现,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固然是重要条件,但制度变迁是其基本前提。工业化不仅仅是在资本积累基础上现代工业的发展,还包括微观经济主体的塑造,企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调动和发挥,以及企业家的培养等;工...
【文章页数】:40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0 导言
0.1 选题意义
0.2 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0.3 主要创新点
1 二元经济转换理论及其评价
1.1 结构主义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理论
1.1.1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转化理论
1.1.1.1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转换模型
1.1.1.2 对刘易斯二元经济转换理论的评价
1.1.2 费景汉—拉尼斯的二元经济转换模型
1.1.2.1 费景汉—拉尼斯的二元经济转换模型的主要内容
1.1.2.2 对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的评价
1.1.3 对结构主义二元经济转换模型的评价
1.1.4 钱纳里的结构转变理论
1.1.4.1 钱纳里结构转变理论的主要内容
1.1.4.2 对钱纳里结构转变理论的评价
1.1.5 舒尔茨的二元经济转变理论
1.2 新古典主义的二元经济转换理论
1.2.1 乔根森的二元经济转换模型
1.2.2 对乔根森二元经济转换理论的评价
1.3 凯恩斯主义的二元经济转换理论
1.3.1 拉克西特的二元经济转换模型
1.3.2 对拉克西特模型的简要评价
2 二元经济转化模式
2.1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一般过程
2.1.1 工业化
2.1.2 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
2.1.3 工业化与城市化推进
2.1.4 工业化与人口增长
2.1.5 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
2.2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的制度变迁
2.2.1 制度变迁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关系
2.2.2 正式制度变迁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2.2.3 非正式制度变迁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2.2.4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的制度变迁机制
2.3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模式
2.3.1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多因素模型
2.3.1.1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多因素之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型
2.3.1.2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多因素模型之二——多因素作用流程模型
2.3.2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模式
2.3.3 二元经济转换的模式与战略的关系
3 挑战与应对: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环境与战略选择
3.1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强化
3.2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非典型特征
3.2.1 工业资本密集倾向严重
3.2.2 就业结构转变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的转变
3.2.3 工农业、城乡经济不协调突出
3.2.4 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3.2.5 制度变迁难度大,严重制约工业化
3.3 建国以来我国二元经济差距的演变
3.3.1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差距演变的描述
3.3.2 中国二元经济差距演变的原因
3.4 现阶段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面临的新环境
3.4.1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主要矛盾的变化
3.4.2 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3.4.3 体制转型向纵深推进
3.5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5.1 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影响
3.5.2 新的宏观环境中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新契机
3.5.3 加入WTO对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影响
3.5.3.1 加入WTO对我国工业的影响
3.5.3.2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3.6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战略选择
4 要素的流动与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
4.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4.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关系
4.1.2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影响因素
4.1.3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机制
4.1.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和结构的矛盾
4.1.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
4.1.6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4.2 创新土地制度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4.2.1 发展中国家土地制度的基本形式
4.2.2 土地制度的变迁与经济发展
4.2.3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
4.2.4 土地制度创新的效率分析框架
4.2.4.1 经营规模维度分析
4.2.4.2 产权制度维度分析
4.2.4.3 土地制度安排原则和不同模式的效率比较
4.2.4.4 结论
4.2.5 中国土地经营制度的创新
4.2.5.1 土地经营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4.2.5.2 对现有的土地规模经营模式的审视
4.2.5.3 新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模式的探讨
4.2.6 确立农民土地法人财产权,保护农民土地权益
4.2.6.1 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安排的弊端
4.2.6.2 改革以来农村土地产权的演变路径
4.2.6.3 确立和完善农户土地法人产权
4.3 农业技术进步与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制度创新
4.3.1 农业技术进步的理论
4.3.1.1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4.3.1.2 科克伦和约翰逊的农业技术扩散应用理论
4.3.1.3 速水-拉坦的诱致性技术进步理论
4.3.2 促进中国农村技术进步的制度创新
4.3.2.1 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的关系
4.3.2.2 技术需求分析
4.3.2.3 技术供给分析
4.3.2.4 农业技术推广
4.3.2.5 推动技术进步主体协作,共同促进农村技术进步
5 城乡工业协调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5.1 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模式的反思
5.1.1 工业化模式
5.1.1.1 工业化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意义
5.1.1.2 工业化的发动与制约因素
5.1.1.3 工业化的模式
5.1.2 中国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模式的形成和特点
5.1.3 重工业优先工业化模式的后果
5.1.4 重工业优先工业化模式的内在联系分析
5.2 中国工业化模式的调整
5.2.1 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5.2.2 中国工业化模式的调整
5.2.3 农村工业化是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重要方面
5.2.4 农村工业发展与二元工业化结构的特征
5.2.5 农村工业化的贡献
5.3 我国二元工业化演进的阶段性
5.4 现阶段我国城乡工业协调发展遇到的困难
5.4.1 城市工业持续发展面临的困难
5.4.2 农村工业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5.4.3 城乡工业发展中的不协调
5.5 构造城乡工业协调发展的机制
5.5.1 构造城乡工业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
5.5.2 理顺农村工业企业的产权关系,构造城乡工业协调发展的机制
6 城市化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6.1 城市化的一般理论
6.1.1 城市化的发展
6.1.2 城市化的运行机制
6.1.3 城市化的制约因素
6.1.3.1 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农业剩余与城市化关系的论述
6.1.3.2 马克思对农业剩余与城市化关系的论述
6.1.3.3 农业现代化模式对城市化的影响
6.1.3.4 土地制度形式对城市化的影响
6.1.3.5 工业化战略对城市化的影响
6.1.3.6 文化、制度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
6.1.4 城市化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作用
6.2 中国城市化的滞后及其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影响
6.2.1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轨迹
6.2.2 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6.2.3 中国城市化的水平
6.2.4 中国城市化滞后的原因分析
6.2.5 城市化滞后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影响
6.3 二元结构转换与城市化的协调推进
6.3.1 我国城市化的指导原则
6.3.2 我国二元城市化的战略部署
6.3.3 城市化主体的微观分析
6.3.3.1 政府行为的分析
6.3.3.2 农民和企业行为的分析
6.3.4 进行制度和政策创新,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7 区域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协调
7.1 区域二元经济发展理论的回顾
7.1.1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7.1.2 缪尔达尔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7.1.3 威廉逊的区域增长差异呈倒“U”字形变动趋向的理论
7.1.4 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及评价
7.2 中国区域二元结构的形成及发展
7.2.1 自然环境对二元区域结构形成的作用
7.2.2 经济发展战略、政策对区域二元结构形成的影响
7.2.3 体制因素:改革滞后制约了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的发挥
7.2.4 观念因素:思想僵化,束缚了经济起飞的翅膀
7.2.5 基础设施差异
7.2.6 产业结构差异
7.2.7 区域二元差距的表现
7.3 区域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协调推进
7.3.1 区域二元经济结构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之间的关系
7.3.2 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二元结构转换协调协调推进的机制
7.3.3 中国区域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的不协调
7.3.4 完善中国区域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协调机制
7.3.5 促进中国区域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协调发展的政策
7.3.6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与区域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连接点
7.3.6.1 西部地区城乡工业的使命
7.3.6.2 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7.3.6.3 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的出路
8 农村组织创新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8.1 农户行为:理性、低效之谜
8.1.1 关于农户行为的理论回顾
8.1.2 农户家庭的功能和特点
8.1.3 农户理性行为的悖论
8.1.3.1 农户行为分析的假设
8.1.3.2 农户理性行为的实证
8.1.3.3 农户理性行为的简单归纳
8.1.3.4 农户行为理性与宏观效益的对立
8.1.4 制度解释:农户行为悖论的根源
8.2 培育创新农业经营者:走出农村经济困境出路之一
8.2.1 两种不同农业经营模式:小农经济和农业资本家
8.2.2 培育创新农业经营者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8.2.3 创新农业经营者的成长机制
8.2.4 促进创新农业经营者形成的制度创新
8.3 提高农民组织程度:走出农村经济发展困境途径之二
8.3.1 农民经济组织分析框架:成本-收益分析
8.3.1.1 家庭农民组织模型的分析
8.3.1.2 农村大规模经济组织的成本-收益分析
8.3.2 农村组织制度的创新: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合作经济
8.3.3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及其制度创新
8.3.3.1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条件。
8.3.3.2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形成和发展
8.3.3.3 以制度创新推动农村经济组织创新
8.4 形成农民利益集团:争取有利的发展环境
8.4.1 利益集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资源
8.4.2 农民利益集团形成困难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8.4.3 促进农民利益集团的形成
8.4.3.1 促使利益集团形成的因素
8.4.3.2 中国农民利益集团形成的制约因素
8.4.3.3 促进农民利益集团形成的措施
9 宏观环境建设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9.1 改革二元财政体制: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重要因素
9.1.1 中国的二元财政制度
9.1.2 二元财政制度对二元经济转换的影响
9.1.3 消除二元财政制度,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9.2 改造金融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关键因素
9.2.1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9.2.2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金融市场
9.2.3 中国的双重二元金融格局
9.2.4 农村金融的现实:金融约束制约农业发展转型
9.2.5 改变二元金融格局,支持农村金融发展
9.2.6 财政金融政策联动,增强农村资金供给能力
9.3 优化开放战略,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9.3.1 封闭经济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影响
9.3.2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开放战略的反思与调整
9.3.3 加入WTO后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
9.4 二元化的文化演进与城乡二元经济够转换
9.4.1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机制
9.4.2 我国非正式制度变迁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影响
9.4.3 推动文化演变,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声明
后记
本文编号:3653922
【文章页数】:40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0 导言
0.1 选题意义
0.2 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0.3 主要创新点
1 二元经济转换理论及其评价
1.1 结构主义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理论
1.1.1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转化理论
1.1.1.1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转换模型
1.1.1.2 对刘易斯二元经济转换理论的评价
1.1.2 费景汉—拉尼斯的二元经济转换模型
1.1.2.1 费景汉—拉尼斯的二元经济转换模型的主要内容
1.1.2.2 对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的评价
1.1.3 对结构主义二元经济转换模型的评价
1.1.4 钱纳里的结构转变理论
1.1.4.1 钱纳里结构转变理论的主要内容
1.1.4.2 对钱纳里结构转变理论的评价
1.1.5 舒尔茨的二元经济转变理论
1.2 新古典主义的二元经济转换理论
1.2.1 乔根森的二元经济转换模型
1.2.2 对乔根森二元经济转换理论的评价
1.3 凯恩斯主义的二元经济转换理论
1.3.1 拉克西特的二元经济转换模型
1.3.2 对拉克西特模型的简要评价
2 二元经济转化模式
2.1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一般过程
2.1.1 工业化
2.1.2 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
2.1.3 工业化与城市化推进
2.1.4 工业化与人口增长
2.1.5 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
2.2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的制度变迁
2.2.1 制度变迁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关系
2.2.2 正式制度变迁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2.2.3 非正式制度变迁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2.2.4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的制度变迁机制
2.3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模式
2.3.1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多因素模型
2.3.1.1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多因素之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型
2.3.1.2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多因素模型之二——多因素作用流程模型
2.3.2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模式
2.3.3 二元经济转换的模式与战略的关系
3 挑战与应对: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环境与战略选择
3.1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强化
3.2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非典型特征
3.2.1 工业资本密集倾向严重
3.2.2 就业结构转变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的转变
3.2.3 工农业、城乡经济不协调突出
3.2.4 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3.2.5 制度变迁难度大,严重制约工业化
3.3 建国以来我国二元经济差距的演变
3.3.1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差距演变的描述
3.3.2 中国二元经济差距演变的原因
3.4 现阶段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面临的新环境
3.4.1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主要矛盾的变化
3.4.2 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3.4.3 体制转型向纵深推进
3.5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5.1 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影响
3.5.2 新的宏观环境中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新契机
3.5.3 加入WTO对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影响
3.5.3.1 加入WTO对我国工业的影响
3.5.3.2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3.6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战略选择
4 要素的流动与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
4.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4.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关系
4.1.2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影响因素
4.1.3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机制
4.1.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和结构的矛盾
4.1.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
4.1.6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4.2 创新土地制度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4.2.1 发展中国家土地制度的基本形式
4.2.2 土地制度的变迁与经济发展
4.2.3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
4.2.4 土地制度创新的效率分析框架
4.2.4.1 经营规模维度分析
4.2.4.2 产权制度维度分析
4.2.4.3 土地制度安排原则和不同模式的效率比较
4.2.4.4 结论
4.2.5 中国土地经营制度的创新
4.2.5.1 土地经营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4.2.5.2 对现有的土地规模经营模式的审视
4.2.5.3 新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模式的探讨
4.2.6 确立农民土地法人财产权,保护农民土地权益
4.2.6.1 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安排的弊端
4.2.6.2 改革以来农村土地产权的演变路径
4.2.6.3 确立和完善农户土地法人产权
4.3 农业技术进步与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制度创新
4.3.1 农业技术进步的理论
4.3.1.1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4.3.1.2 科克伦和约翰逊的农业技术扩散应用理论
4.3.1.3 速水-拉坦的诱致性技术进步理论
4.3.2 促进中国农村技术进步的制度创新
4.3.2.1 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的关系
4.3.2.2 技术需求分析
4.3.2.3 技术供给分析
4.3.2.4 农业技术推广
4.3.2.5 推动技术进步主体协作,共同促进农村技术进步
5 城乡工业协调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5.1 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模式的反思
5.1.1 工业化模式
5.1.1.1 工业化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意义
5.1.1.2 工业化的发动与制约因素
5.1.1.3 工业化的模式
5.1.2 中国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模式的形成和特点
5.1.3 重工业优先工业化模式的后果
5.1.4 重工业优先工业化模式的内在联系分析
5.2 中国工业化模式的调整
5.2.1 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5.2.2 中国工业化模式的调整
5.2.3 农村工业化是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重要方面
5.2.4 农村工业发展与二元工业化结构的特征
5.2.5 农村工业化的贡献
5.3 我国二元工业化演进的阶段性
5.4 现阶段我国城乡工业协调发展遇到的困难
5.4.1 城市工业持续发展面临的困难
5.4.2 农村工业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5.4.3 城乡工业发展中的不协调
5.5 构造城乡工业协调发展的机制
5.5.1 构造城乡工业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
5.5.2 理顺农村工业企业的产权关系,构造城乡工业协调发展的机制
6 城市化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6.1 城市化的一般理论
6.1.1 城市化的发展
6.1.2 城市化的运行机制
6.1.3 城市化的制约因素
6.1.3.1 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农业剩余与城市化关系的论述
6.1.3.2 马克思对农业剩余与城市化关系的论述
6.1.3.3 农业现代化模式对城市化的影响
6.1.3.4 土地制度形式对城市化的影响
6.1.3.5 工业化战略对城市化的影响
6.1.3.6 文化、制度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
6.1.4 城市化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作用
6.2 中国城市化的滞后及其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影响
6.2.1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轨迹
6.2.2 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6.2.3 中国城市化的水平
6.2.4 中国城市化滞后的原因分析
6.2.5 城市化滞后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影响
6.3 二元结构转换与城市化的协调推进
6.3.1 我国城市化的指导原则
6.3.2 我国二元城市化的战略部署
6.3.3 城市化主体的微观分析
6.3.3.1 政府行为的分析
6.3.3.2 农民和企业行为的分析
6.3.4 进行制度和政策创新,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7 区域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协调
7.1 区域二元经济发展理论的回顾
7.1.1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7.1.2 缪尔达尔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7.1.3 威廉逊的区域增长差异呈倒“U”字形变动趋向的理论
7.1.4 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及评价
7.2 中国区域二元结构的形成及发展
7.2.1 自然环境对二元区域结构形成的作用
7.2.2 经济发展战略、政策对区域二元结构形成的影响
7.2.3 体制因素:改革滞后制约了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的发挥
7.2.4 观念因素:思想僵化,束缚了经济起飞的翅膀
7.2.5 基础设施差异
7.2.6 产业结构差异
7.2.7 区域二元差距的表现
7.3 区域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协调推进
7.3.1 区域二元经济结构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之间的关系
7.3.2 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二元结构转换协调协调推进的机制
7.3.3 中国区域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的不协调
7.3.4 完善中国区域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协调机制
7.3.5 促进中国区域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协调发展的政策
7.3.6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与区域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连接点
7.3.6.1 西部地区城乡工业的使命
7.3.6.2 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7.3.6.3 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的出路
8 农村组织创新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8.1 农户行为:理性、低效之谜
8.1.1 关于农户行为的理论回顾
8.1.2 农户家庭的功能和特点
8.1.3 农户理性行为的悖论
8.1.3.1 农户行为分析的假设
8.1.3.2 农户理性行为的实证
8.1.3.3 农户理性行为的简单归纳
8.1.3.4 农户行为理性与宏观效益的对立
8.1.4 制度解释:农户行为悖论的根源
8.2 培育创新农业经营者:走出农村经济困境出路之一
8.2.1 两种不同农业经营模式:小农经济和农业资本家
8.2.2 培育创新农业经营者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8.2.3 创新农业经营者的成长机制
8.2.4 促进创新农业经营者形成的制度创新
8.3 提高农民组织程度:走出农村经济发展困境途径之二
8.3.1 农民经济组织分析框架:成本-收益分析
8.3.1.1 家庭农民组织模型的分析
8.3.1.2 农村大规模经济组织的成本-收益分析
8.3.2 农村组织制度的创新: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合作经济
8.3.3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及其制度创新
8.3.3.1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条件。
8.3.3.2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形成和发展
8.3.3.3 以制度创新推动农村经济组织创新
8.4 形成农民利益集团:争取有利的发展环境
8.4.1 利益集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资源
8.4.2 农民利益集团形成困难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8.4.3 促进农民利益集团的形成
8.4.3.1 促使利益集团形成的因素
8.4.3.2 中国农民利益集团形成的制约因素
8.4.3.3 促进农民利益集团形成的措施
9 宏观环境建设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9.1 改革二元财政体制: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重要因素
9.1.1 中国的二元财政制度
9.1.2 二元财政制度对二元经济转换的影响
9.1.3 消除二元财政制度,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9.2 改造金融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关键因素
9.2.1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9.2.2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金融市场
9.2.3 中国的双重二元金融格局
9.2.4 农村金融的现实:金融约束制约农业发展转型
9.2.5 改变二元金融格局,支持农村金融发展
9.2.6 财政金融政策联动,增强农村资金供给能力
9.3 优化开放战略,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9.3.1 封闭经济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影响
9.3.2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开放战略的反思与调整
9.3.3 加入WTO后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
9.4 二元化的文化演进与城乡二元经济够转换
9.4.1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机制
9.4.2 我国非正式制度变迁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影响
9.4.3 推动文化演变,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声明
后记
本文编号:36539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3653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