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小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以贵州安顺为例
发布时间:2023-05-25 00:20
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地区专业化分工与集聚效应的发挥为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缩小了地区发展差距,加速了区域一体化的进程。新常态下,中国的城镇化扮演着扩大内需、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和统筹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角色,但传统的城镇化发展,鼓励异地农民流向大城市与沿海地区,过度重视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张,这种“异地城镇化”的模式带来了城市拥堵、生活生产成本上升以及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城市病难题。截止到2015年末,我国城镇已经达到771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6.1%,然而根据“十三五”规划所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的目标,届时城镇总人口将达到8.4亿,按当下城镇化1%左右的速率计算,如果全部新增人口都由城市来消化,则需要重建5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14座,或者7座10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据测算,城市个体劳动力生产性投资接近人均一万元,新增城镇人口总投资也将接近万亿,如此巨额的投资成本将会使得政府不堪重负。在此背景下,鼓励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推进中西部地区就地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未来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选择。推进就地城镇化,有利于实现中央提出的“一亿人西部地区就地就近小...
【文章页数】:17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2.1 城镇化理论基础
2.1.1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1.2 乡村都市带理论
2.1.3 自中心发展理论
2.1.4 灰色区域发展理论
2.1.5 城乡一体化理论
2.2 区域经济理论
2.3 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
2.3.1 小城镇化
2.3.2 就地城镇化
2.3.3 就地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2.3.4 就地城镇化与就地小城镇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安顺市小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案例分析
3.1 小城镇发展的四个历史进程与宏观背景
3.1.1 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8)
3.1.2 城镇发展萎缩时期(1959-1978)
3.1.3 快速扩张时期(1979-2000)
3.1.4 全面发展时期(2001至今)
3.2 安顺就地小城镇化的意义与发展现状
3.2.1 就地小城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3.2.2 安顺小城镇化发展基础与现状
3.3 安顺就地小城镇化的典型案例
3.3.1 产业园区型:平坝县夏云镇案例分析
3.3.2 旅游景观型:西秀区旧州镇现状与特征分析
3.3.3 交通枢纽型:普定县白岩镇现状与特征分析
3.3.4 安顺省级示范小城镇的发展成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4.1 小城镇化对产业结构转变的机制
4.2 小城镇化对产业结构转变的数学模型
4.2.1 家户效用函数
4.2.2 农业部门生产函数
4.2.3 非农部门生产函数
4.2.4 一般均衡分析
4.3 小城镇产业结构转变对经济增长的机制
4.4 小城镇产业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数学模型
4.4.1 农业与非农生产函数
4.4.2 要素生产弹性
4.4.3 要素投入结构与城镇经济增长
4.5 小城镇化、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4.5.1 理论模型
4.5.2 数学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就地小城镇化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5.1 市域小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相关性检验
5.1.1 研究变量与数据来源
5.1.2 单位根检验
5.1.3 向量自回归模型与回归结果
5.1.4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5.1.5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5.1.6 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
5.2 镇域小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相关性检验
5.2.1 面板回归模型的选择
5.2.2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5.2.3 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5.2.4 面板数据的协整方程估计
5.3 镇域小城镇化、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实证
5.3.1 研究模型与研究方法
5.3.2 数据来源
5.3.3 变量描述性统计
5.3.4 皮尔逊系数相关性检验
5.3.5 实证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内外推进就地城镇化路径之借鉴
6.1 国外推进就地小城镇化路径借鉴
6.1.1 美国小城镇化发展之路径
6.1.2 德国小城镇化发展之路径
6.1.3 日韩小城镇化发展之路径
6.2 国内推进就地小城镇化的路径借鉴
6.2.1 长三角小城镇化发展之路径
6.2.2 珠三角小城镇化发展之路径
6.2.3 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化发展之路径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安顺就地小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7.1 深化就地小城镇化的体制机制改革
7.1.1 行政管理制度改革
7.1.2 户籍制度改革
7.1.3 财税制度改革
7.1.4 社会保障制度
7.1.5 土地制度改革
7.1.6 投融资制度改革
7.2 有针对性加强就地小城镇化的对策研究
7.2.1 科学规划引领顶层设计,明晰小城镇功能定位
7.2.2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消除小城镇化制度障碍
7.2.3 培育小城镇特色产业,提高城镇吸引力
7.2.4 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本文编号:3822567
【文章页数】:17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2.1 城镇化理论基础
2.1.1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1.2 乡村都市带理论
2.1.3 自中心发展理论
2.1.4 灰色区域发展理论
2.1.5 城乡一体化理论
2.2 区域经济理论
2.3 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
2.3.1 小城镇化
2.3.2 就地城镇化
2.3.3 就地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2.3.4 就地城镇化与就地小城镇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安顺市小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案例分析
3.1 小城镇发展的四个历史进程与宏观背景
3.1.1 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8)
3.1.2 城镇发展萎缩时期(1959-1978)
3.1.3 快速扩张时期(1979-2000)
3.1.4 全面发展时期(2001至今)
3.2 安顺就地小城镇化的意义与发展现状
3.2.1 就地小城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3.2.2 安顺小城镇化发展基础与现状
3.3 安顺就地小城镇化的典型案例
3.3.1 产业园区型:平坝县夏云镇案例分析
3.3.2 旅游景观型:西秀区旧州镇现状与特征分析
3.3.3 交通枢纽型:普定县白岩镇现状与特征分析
3.3.4 安顺省级示范小城镇的发展成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4.1 小城镇化对产业结构转变的机制
4.2 小城镇化对产业结构转变的数学模型
4.2.1 家户效用函数
4.2.2 农业部门生产函数
4.2.3 非农部门生产函数
4.2.4 一般均衡分析
4.3 小城镇产业结构转变对经济增长的机制
4.4 小城镇产业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数学模型
4.4.1 农业与非农生产函数
4.4.2 要素生产弹性
4.4.3 要素投入结构与城镇经济增长
4.5 小城镇化、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4.5.1 理论模型
4.5.2 数学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就地小城镇化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5.1 市域小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相关性检验
5.1.1 研究变量与数据来源
5.1.2 单位根检验
5.1.3 向量自回归模型与回归结果
5.1.4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5.1.5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5.1.6 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
5.2 镇域小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相关性检验
5.2.1 面板回归模型的选择
5.2.2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5.2.3 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5.2.4 面板数据的协整方程估计
5.3 镇域小城镇化、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实证
5.3.1 研究模型与研究方法
5.3.2 数据来源
5.3.3 变量描述性统计
5.3.4 皮尔逊系数相关性检验
5.3.5 实证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内外推进就地城镇化路径之借鉴
6.1 国外推进就地小城镇化路径借鉴
6.1.1 美国小城镇化发展之路径
6.1.2 德国小城镇化发展之路径
6.1.3 日韩小城镇化发展之路径
6.2 国内推进就地小城镇化的路径借鉴
6.2.1 长三角小城镇化发展之路径
6.2.2 珠三角小城镇化发展之路径
6.2.3 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化发展之路径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安顺就地小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7.1 深化就地小城镇化的体制机制改革
7.1.1 行政管理制度改革
7.1.2 户籍制度改革
7.1.3 财税制度改革
7.1.4 社会保障制度
7.1.5 土地制度改革
7.1.6 投融资制度改革
7.2 有针对性加强就地小城镇化的对策研究
7.2.1 科学规划引领顶层设计,明晰小城镇功能定位
7.2.2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消除小城镇化制度障碍
7.2.3 培育小城镇特色产业,提高城镇吸引力
7.2.4 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本文编号:38225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3822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