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地制度演变过程中的所有权分析
发布时间:2024-03-23 07:44
“三农”问题已成为理论界和政府关注的焦点,“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地产权安排问题。本文第一部分指出了研究目的,介绍了本文所运用到的产权理论、研究背景及国内对农地产权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分析了农地所有权的重要性;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农地制度的变迁史,得出建国以来我国农地制度变迁过程是国家以合法手段剥夺农地所有权的过程;第四部分分析了国家控制农地所有权两个阶段的原因,认为国家控制农地所有权已从当初的“发展原因”转变为“利益驱使原因”,同时分析了政府归还农地所有权的可能性。本文第五部分分析了农民重获农民所有权的必要性,利用数据分析说明农民对农地预期不足,农民对农地有继承、转让的新要求,最后分析了归还农民农地所有权将会给农民带来的利益。第五部分分析了日本台湾韩国的农地所有权与我国大陆的异同,得出它们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农地制度改革以来坚持稳定的农地私有的产权制度,因而农民对农地有较高的预期;最后是本文的结论部分,指出归还农民农地所有权权将是农地产权制度发展方向。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本文结构
1.3 本文创新及研究方法
1.4 相关产权理论
1.5 国内研究现状
2 农地所有权的重要性
2.1 农地资源及农地所有权的现状
2.1.1 农地所有权的定义
2.1.2 农地要素稀缺性与农地所有权
2.1.3 农地所有权的现状
2.2 农地所有权在当前重要性
3 农民失去农地所有权的过程分析
3.1 50年代初的土地改革:农地私有
3.2 初级农业合作社:农地私有,集体经营
3.3 高级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农地集体所有,统一经营
3.4 家庭联产承包制:农地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经营
4 政府控制农地所有权的原因及国家归还农地所有权的可能性分析
4.1 政府控制农地所有权的“发展原因”
4.2 政府控制农地所有权的“利益驱使”原因
4.3 政府归还农地所有权的可能性分析
4.3.1 归还农地所有权对政府的影响
4.3.2 政府归还农地所有权的能力与倾向
5 农民重获农地所有权的必要性分析
5.1 农民重获农地所有权的必要性分析
5.1.1 农民对30年农地使用权预期不足
5.1.2 农地所有权缺失引起的低效率经营—“摞荒”
5.1.3 农地所有权缺失引起的低效农地流转
5.1.4 农民对农地权利的新要求
5.2 农民获取农地所有权的利益分析
6 中日韩及中国台湾农地产权制度的比较分析
6.1 日本的私有农地制度变革
6.2 韩国的农地私有制度
6.3 中国台湾地区的农地私有化三步走
6.4 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与中国农地所有权的比较总结
6.4.1 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与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相同之处
6.4.2 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与中国农地所有权的不同之处
7 结论部分
参考文献
致谢
华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文编号:3935603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本文结构
1.3 本文创新及研究方法
1.4 相关产权理论
1.5 国内研究现状
2 农地所有权的重要性
2.1 农地资源及农地所有权的现状
2.1.1 农地所有权的定义
2.1.2 农地要素稀缺性与农地所有权
2.1.3 农地所有权的现状
2.2 农地所有权在当前重要性
3 农民失去农地所有权的过程分析
3.1 50年代初的土地改革:农地私有
3.2 初级农业合作社:农地私有,集体经营
3.3 高级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农地集体所有,统一经营
3.4 家庭联产承包制:农地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经营
4 政府控制农地所有权的原因及国家归还农地所有权的可能性分析
4.1 政府控制农地所有权的“发展原因”
4.2 政府控制农地所有权的“利益驱使”原因
4.3 政府归还农地所有权的可能性分析
4.3.1 归还农地所有权对政府的影响
4.3.2 政府归还农地所有权的能力与倾向
5 农民重获农地所有权的必要性分析
5.1 农民重获农地所有权的必要性分析
5.1.1 农民对30年农地使用权预期不足
5.1.2 农地所有权缺失引起的低效率经营—“摞荒”
5.1.3 农地所有权缺失引起的低效农地流转
5.1.4 农民对农地权利的新要求
5.2 农民获取农地所有权的利益分析
6 中日韩及中国台湾农地产权制度的比较分析
6.1 日本的私有农地制度变革
6.2 韩国的农地私有制度
6.3 中国台湾地区的农地私有化三步走
6.4 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与中国农地所有权的比较总结
6.4.1 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与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相同之处
6.4.2 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与中国农地所有权的不同之处
7 结论部分
参考文献
致谢
华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文编号:39356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3935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