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土地法论文 >

基于乡村社会转型的农地制度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24-06-03 02:52
  农地制度对农业的发展、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及行业效率、农村的政治稳定有显著的影响。制度具有效率性和阶段性,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逐渐深入,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工业化乡村社会转型的加速,我国农地制度的缺陷逐渐明显,国内农地制度创新形式也层出不穷。因此,结合我国转型期社会的特征、乡村社会的特征以及已有的创新设计实践启示,为我国农地制度创新提供路径,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阐述我国转型期社会控制的需要、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发展背景,对我国转型期社会发展目标内涵、价值取向进行了分析;同时从微观、中观到宏观对乡村个体成员、组织、社会性质进行了分析;结合城乡统筹理论搭建了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 农地制度创新与乡村社会转型具有互动性。本文通过乡村社会转型特征分析了乡村社会转型对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要求;在分析我国现行农地制度变革的同时揭示了我国现行农地制度在产权制度、流转制度、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的缺陷,在我国农地制度缺陷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我国现行的农地制度缺陷对乡村社会的影响:公地悲剧和公共土地资源治理的退化、“恶民”的产生、农民权益的侵害。 为了对农地制度...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目标、方法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2.4 研究技术路线
    1.3 文献回顾
        1.3.1 中国乡村社会转型研究进展
        1.3.2 中国农地制度创新研究进展
            1.3.2.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评价
            1.3.2.2 农地制度创新现状的研究
            1.3.2.3 农地制度创新的影响研究
            1.3.2.4 农地制度创新主体研究
            1.3.2.5 农地制度创新的方向研究
        1.3.3 研究评述和启示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转型期
        2.1.2 农地制度
        2.1.3 农地制度创新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转型理论
            2.2.1.1 转型社会控制论
            2.2.1.2 我国转型期社会发展的背景、目标内涵与价值取向
        2.2.2 乡村社会转型理论
            2.2.2.1 农民分化:非农化与乡村社会成员边缘化
            2.2.2.2 乡村社会组织的演变:国家体系与其他社会组织
            2.2.2.3 乡村社会性质的变化:文化认同与社会秩序
        2.2.3 城乡统筹发展理论
3 乡村社会转型对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要求
    3.1 乡村社会转型的区域性差异与农地制度创新
    3.2 乡村社会成员结构的变迁与农地制度创新
    3.3 各类社会组织的兴起与农地制度创新
4 现行农地制度缺陷及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4.1 社会转型期我国的农地制度
        4.1.1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地制度变革
        4.1.2 我国现行农地制度的缺陷
            4.1.2.1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不完善
            4.1.2.2 农地流转制度不完善
            4.1.2.3 农民土地权益保护不到位
    4.2 现行农地制度缺陷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4.2.1 公地悲剧和公共土地资源治理的退化:农地产权制度不完善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4.2.2 "恶民"的产生:农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4.2.3 权益的侵害:农民土地权益保护不到位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5 乡村社会转型与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互动:来自试验区的经验及比较
    5.1 浙江嘉兴"两分两换"模式
        5.1.1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嘉兴的发展
        5.1.2 一场自上而下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加速运动
        5.1.3 社会管理的新挑战
    5.2 四川成都"双放弃"模式
        5.2.1 成都社会发展概况
        5.2.2 农民到市民的跳跃
        5.2.3 乡村的消失与身份的困扰
    5.3 苏苏州"三置换"模式
        5.3.1 苏州社会发展概况
        5.3.2 从乡村工业化到城乡一体化
        5.3.3 收入的增加与传统的没落
    5.4 "两分两换"、"双放弃"、"三置换"的比较
        5.4.1 共同特征
        5.4.2 区别
    5.5 国内农地制度创新的启示:制度需求与供给的角度
6 农地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6.1 基于城乡统筹的农地制度创新目标
    6.2 农地制度创新的原则
        6.2.1 尊重乡村社会转型中农民分化的客观事实
        6.2.2 鼓励乡村社会组织的正常发展
        6.2.3 尊重乡村社会转型的区域性差异的客观事实
    6.3 农地制度创新的具体思路
        6.3.1 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化解公地悲剧
        6.3.2 完善农地流转制度,保护农民权益
7 总结和研究展望
    7.1 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9880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39880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b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