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民主选举制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民主建设 选举制度 出处:《郑州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选举制度是一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中国百年宪政的历史中,陕甘宁边区的民主选举制度独树一帜。陕甘宁边区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近代民主政治制度的发源地,它不同于封建军阀割据,也不同于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而是给予人民充分民主权力的抗日根据地。边区的民主选举制度是党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英明抉择,符合时代的发展,遵循了历史的规律,具有与时俱进的可贵品质。 中国共产党在关于抗日战争政权性质及其选举政策的科学调整,彻底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政策,为陕甘宁边区的政权组织建设和民主选举制度指明了方向,为边区选举立法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继承苏维埃革命时期民主选举制度的基础上,对选举立法进行了重大改革,实行“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自由”选举的原则和“三三制”原则,同时还推行了竞选运动。1937年5月到1946年3月之间,陕甘宁边区一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选举运动。这三次选举热潮成功推进了边区政治动员,实现了民主抗日,为新中国的建立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也培养了民众参政议政的意识和热情,调动了他们参加选举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陕甘宁边区的民主选举有力推进了中国近代民主化的进程,在我国近现代选举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产物和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在边区艰难的环境下创立的民主选举制度具有鲜明的时代进步色彩,促进了抗战的伟大胜利,也为新中国和后世的选举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研究陕甘宁边区的选举制度,可以为我国当代的选举制度提供经验和启示,比如扩大民主监督、引进竞选机制等。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阶段和重要转型期,社会经济建设不断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也应同步推进。因此,选举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应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党的领导地位、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Abstract]:The electoral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 country's political system, with high political and social valu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a's century-old constitutionalism, the democratic electoral system of the Shensi-Kansu-Ningsia Border region is unique. The Shensi-Kansu-Ningsia Border region is the holy site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It is also the birthplace of the modern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feudal warlords and the dictatorship of the Kuomintang. The democratic electoral system in the Border region is the wise choice of the Party under the special historical conditions, which accord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follows the law of history and has the valuable quality of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The scientific readjustment of the nature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regime and its electoral policy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completely corrected Wang Ming's wrong left-leaning policy and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building of political power organizations and the democratic electoral system in the Shensi-Kansu-Ningsia Border reg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anti-Japanese national United front regim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arried out a major reform of electoral legislation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democratic electoral system during the Soviet revolution. The principle of "universal, direct, equal, secret and free" elections and the principle of "three or three systems", as well as the campaign campaign... between May 1937 and March 1946, A total of three large-scale electoral campaigns were conducted in the Shensi-Kansu-Ningsia Border region, which successfully promoted political mobilization in the border region, realized democratic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also cultivated the awareness and enthusiasm of the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al affairs, mobilized their enthusiasm to participate in elections, and really realized that the people are masters of their own affairs. The democratic elections in the Shensi-Kansu-Ningsia Border region have been able to advance the process of democratization in modern China. In the modern election history of our country has a pivotal position, It is the product 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in China and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democratic election system establish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difficult environment of the border region has a distinctive progressive color of the times and has promoted the great victory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It also provides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the election system of New China and later generations. The study of the electoral system in the Shensi-Kansu-Ningsia Border region can provide 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contemporary electoral system in China, such as expanding democratic supervision, introducing election mechanisms, and so on. At present, our country is in a critical stage of reform and an important transition period.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cy and politics should be promoted simultaneously. Therefore, the reform and improvement of the electoral system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people become masters of their own country and consolidate the leading position of the Party.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9;D9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更云;孙宇;;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暨人民兵工创建80周年·系列之四 红色峥嵘: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工业[J];轻兵器;2011年18期
2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乡村支部建设[J];党的建设;2010年03期
3 王晋林;;略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私营商业政策[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王杰;李春芳;;陕甘宁边区化解经济危机的历史经验[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巩瑞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乡选运动[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1年04期
6 陈松友;杜君;;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疫病防治工作[J];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06期
7 王晓荣;李斌;;陕甘宁边区互助合作运动的社会治理功能论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张书林;;论90年来党的执政的历史演进[J];西藏发展论坛;2011年03期
9 高峻;;延安时期毛泽东与党外人士交友佳话[J];政协天地;2011年07期
10 高福冠;;陕甘宁边区司法制度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思想源泉[J];延安市人民政府政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风气的变革[A];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梁星亮;宋炜;;中W共u#炶在延安fB期局部W髡衖私ê蛫缟鏶的[鎺和}摎W[A];“弘扬延安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艳玉;;党从延安走向全国执政[A];陕西省社会科学理论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张美娥;;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A];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6年
5 杨扬;;中外记者参观团眼中的陕甘宁边区[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6 梁星亮;;党在延安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A];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6年
7 黄河清;;陕甘宁边区民办小学的历史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1)——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武娟;;浅谈陕甘宁边区在职干部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启示[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9 李春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动员能力探析——以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个案考察[A];上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黄正林;;社会教育与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动员——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志奇;功不可没的陕甘宁边币[N];中国商报;2007年
2 记者 刘西英;纪念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我市召开[N];延安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刘涌;市场沟风云录:“总后方”陕甘宁的再突围[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4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下)[N];人民日报;2007年
5 苏扬;陕甘宁边区反腐兴廉之规定[N];检察日报;2004年
6 本报特派记者 杨圣泉;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的雏形[N];重庆商报;2005年
7 田文敬;陕甘宁边区的中医中药[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8 贺铁光 吕海涛 ;高扬忠诚的旗帜[N];人民公安报;2005年
9 杜德玉;有关陕甘宁边区“邮政”为表述问题[N];中国集邮报;2008年
10 ;陕甘宁边区的拥军优属与拥政爱民运动[N];人民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隆文;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县级政府管理研究(1937-1945)[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2 霍雅琴;陕甘宁边区政府体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3 贺永泰;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系统研究:1941-1954年[D];复旦大学;2011年
4 李奕霏;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人民利益观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张炜达;陕甘宁边区法制创新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李智勇;陕甘宁边区政权形态与社会发展(1937—1945)[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严艳;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研究(1937-1950)[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魏鹏娟;延安时期新民主主义经济实践与理论创新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刘全娥;陕甘宁边区司法改革与“政法传统”的形成[D];吉林大学;2012年
10 李会先;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众动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雪梅;《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评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高运飞;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司法实践[D];湘潭大学;2010年
3 李淑丽;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报刊事业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谢飞;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耿磊;传统的延续与改造: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劳动互助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6 李对江;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主选举制度及运行机制研究[D];延安大学;2010年
7 刘继青;陕甘宁边区发展乡村经济研究[D];延安大学;2009年
8 付国利;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刑事法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梁海军;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人权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郭伟峰;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保障研究[D];延安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084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1508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