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宪法中“公民赡养扶助义务”的内在价值析论

发布时间:2018-03-17 23:24

  本文选题:“公民赡养扶助义务” 切入点:宪法价值 出处:《理论导刊》2015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国家根本法的宪法观念下,"国家—公民"二元对立的研究立场、权利中心主义的话语模式使公民赡养扶助义务条款的立宪价值、规范性长期处于晦暗不明的状态。共同体基本规则观念的导入将家庭纳入宪法学的理论视阈中,为批判西方中心主义、非文本主义的传统研究提供了视角。在这种观念下,人的社会性成为宪法秩序的基石,义务规范作为共同体成立的基础,与权利规范具有同等价值。家庭在共同体结构中具有基础性意义,是宪法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赡养扶助义务条款凸显我国宪法鲜明的传统文化底蕴,体现出家庭内部的自足性价值,具有巩固国家正当性的功能;是国家对次级共同体的必要调整,为实现人权保护在不同共同体之间架设起桥梁。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彰显了宪法的上述价值。
[Abstract]:Under the constitutional concept of the national basic law, the dual opposition of "state and citizen" and the discourse mode of rights-centrism make the constitutional value of the provision of the obligation to support and support the citize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basic rules of the Community brings the family into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constitutional law, which provides a perspective for the traditional study of critique of Western centrism and non-textualism. The sociality of human beings become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constitutional order.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mmunity, the norms of obligation have the same value as the norms of rights, and the family is of fundamental significance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community.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itutional order. The provision of the obligation of citizen support and support highlights the distinct traditional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Constitution of our country, embodies the self-sufficiency value within the family, and has the function of consolidating the legitimacy of the country.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state to adjust the secondary community and to build a bridge between different communiti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The new Law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elderly demonstrates the above-mentioned value of the Constitution.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1;D92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千帆;论宪法效力的界定及其对私法的影响[J];比较法研究;2004年02期

2 刘茂松;论家庭功能及其变迁[J];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3 刘茂林;仪喜峰;;宪法是组织共同体的规则[J];法学评论;2007年05期

4 刘茂林;王从峰;;论宪法的正当性[J];法学评论;2010年05期

5 陈胜强;;从“总章程”到“国家根本法”——现行宪法颁行以来的“宪法概念”史[J];西部法学评论;2012年05期

6 刘茂林;秦小建;;人权的共同体观念与宪法内在义务的证成——宪法如何回应社会道德困境[J];法学;2012年11期

7 张千帆;宪法不应该规定什么[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薛军;;权利的道德基础与现代权利理论的困境[J];法学研究;2009年04期

9 常安;;作为宪法义务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J];金陵法律评论;2012年01期

10 林来梵;;论宪法义务[J];人大法律评论;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飞龙;;中国法治的现象解释与理性展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2 赵坤;;论移植宪法的权威性[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3 陈义平;权利与法治:康德法哲学的二维视界[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4 侯艳芳;;治理商业贿赂:深度、限度、力度与广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马特;;人格权与宪法基本权关系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周琳静;;民间资本进入微型金融领域的理论解读与现实表达[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刘源;;我国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完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张煈;;论我国宪法的实效性和规范正确性[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9 袁立;;公共治理困境与公法学的理性回应[J];北方法学;2012年02期

10 蒋清华;;论宪法中的权界式公民义务规范[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黄凯南;;秩序扩展与停滞:社会结构与个体能动的交互作用[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刘婧娟;;中国宪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3 温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意义与责任——一种人权视角[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尊重和保障人权条款在刑事司法中的落实[C];2012年

4 赵谦;;从董必武法治思想看我国法治共同体之构建[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一辑·上册)[C];2011年

5 胡桥;;20世纪西方宪政的基本走势[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西方宪政的发展及其变革[C];2004年

6 崔四星;;谈董必武法律思想与我国当今法治[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二辑)[C];2012年

7 邓联繁;;税收平等主义:价值与内涵[A];财税法论丛(第1卷)[C];2002年

8 秦小建;;村落第三域:村民自治研究的一种框架尝试[A];“村民自治暨合寨村村民委员会成立3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勇军;严复的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素英;中国政府规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龚艳;仇恨言论的法律规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尚海涛;民国时期华北地区农业雇佣习惯规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刘婧婧;宪政视野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陈诚;论宪法的纲领性条款[D];浙江大学;2011年

7 关宇;法治缺失经济学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8 孟庆涛;现代性视野下的革命与宪法[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9 杜建明;论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赵立伟;正当性:对昂格尔理论的一种解读[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兴;环境权入宪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2 乔淑惠;隐私权宪法保护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吴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学思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李宝东;试论我国宪政文化建设的途径[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5 阿依古力·依明;哈萨克斯坦民族政策现状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张金柱;论我国宪法司法适用[D];山东大学;2010年

7 宋冠超;合宪性法律解释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罗芳;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孙于惠;麦迪逊宪政思想与苏格兰启蒙思想[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李丽;试论休谟的政治义务学说[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千帆;论宪法效力的界定及其对私法的影响[J];比较法研究;2004年02期

2 刘毅;;“合法性”与“正当性”译词辨[J];博览群书;2007年03期

3 马岭;;宪法权利但书与宪法义务[J];当代法学;2009年03期

4 侯猛;;权利观念的中国化——从民族国家选择到社区伦理挑战[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5 刘荣刚;1982年宪法的制定过程及其历史经验[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01期

6 胡建华;论我国公民环境权的宪法保障[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刘茂林;中国宪法学的困境与出路[J];法商研究;2005年01期

8 许崇德;;我国宪法与宪法的实施[J];法学家;1998年06期

9 韩大元;;宪法文本中“人权条款”的规范分析[J];法学家;2004年04期

10 张千帆;;宪法人权保障还需要保障什么?——论刑事正当程序入宪的必要性[J];法学家;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杨;法治的哲学之维—正当性观念的转变[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何良龙;公民环境权的宪法化[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应娜;;文化理论视阈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2 郑兴刚;徐锋;;使用与满足理论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探析[J];理论月刊;2011年10期

3 银红玉;曾长秋;;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03期

4 黄发友;;交往理论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换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09期

5 李秀娟;吴远;;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探索;2013年06期

6 谢加书;;日常生活理论视阈下幸福建设研究[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2年02期

7 李萍;邓小平理论视阈的主题与创新观[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8 刘新庚;李超民;罗湘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阈中的青少年网瘾问题[J];东南学术;2011年06期

9 张胥;;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05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张曙光;价值是“作为问题”存在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贺敏敏;交往理论视阈下大学生交往行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洪娟;复杂性理论视阈下的语文教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杨志敏;互动理论视阈下高校师生有效交往关系的建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3年

4 周馨骥;创新扩散理论视阈下的农民公民意识的培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269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16269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6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