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主权与历史传统看香港特区政治体制
本文选题:香港特区政治体制 切入点:国家主权 出处:《法学》2015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邓小平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期间,明确否定了香港特区实行西方政治体制的主张,坚持国家主权、兼顾香港历史、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成为设计香港特区政治体制的指导思想。《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基于中央对香港特区的主权性管治权,规定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一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法律适用的约束权;基于尊重香港历史传统,《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将原来的总督制度改造成行政主导制度,将原来体现"行政吸纳政治"的行政局制度改造成行政会议制度,将原来的英美法系传统基本保留。以往对香港特区政治体制的研究,仅从"行政主导,立法和行政之间既互相制衡、又互相配合,司法独立"这一范畴来论证香港特区政治体制既非英式议会内阁制,也非美式三权分立制度,而未从国家主权和香港历史角度加以考察。
[Abstract]:During the drafting of the basic Law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Deng Xiaoping explicitly rejected the proposal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to implement the western political system, adhered to state sovereignty, and took into account the history of Hong Kong. Not copying the western political system model has become the guiding ideology in the design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The basic Law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based on the sovereignty of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over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stipulates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its standing Committee. The power of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State Council) to regulate part of the legislative, executive and legal application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In order to respect the historical traditions of Hong Kong, the basic Law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has transformed the original Governor system into an executive-led system, and the Executive Council system, which originally embodied "political absorption by the executive", has been transformed into the Executive Council system. In the past, the study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nly focused on "executive-led, checks and balances between the legislature and the executive authorities, as well as coordination with each other."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HKSAR) is neither a British parliamentary cabinet system nor an American-style system of separation of powers, but not exam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te sovereignty and the history of Hong Kong.
【作者单位】: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华东政法大学;
【分类号】:D92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肖蔚云;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几个问题[J];法学杂志;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乐乐;;权力配置与国家统一:“一国两制”的宪政特色分析[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郭天武;莫景清;;《香港基本法》解释制度的分析[J];当代港澳研究;2009年01期
3 刘永奇;;香港基本法研究综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S1期
4 孙代尧;;创新·实验·新课题——“一国两制”构想之创新与可创新性论纲[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6年03期
5 程洁;;香港宪制发展与行政主导体制[J];法学;2009年01期
6 殷啸虎;;论宪法在特别行政区的适用[J];法学;2010年01期
7 滕灵辉;陈辛格;陈瑞丽;;浅析香港基本法之修改提案权[J];法制与社会;2007年03期
8 武勇;;论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的《基本法》解释权[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宋豫;;试论我国区际继承法律冲突及其解决途径[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0 曹旭东;;香港政党政治的制度空间[J];法学;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冯邦彦;李媛媛;;香港回归与“一国两制”的实践[A];2007中国经济特区论坛:香港回归1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7年
2 冯邦彦;李媛媛;;香港回归十年“一国两制”的实践经验[A];港澳海外统战工作新探索[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潘俊强;论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的法理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2 陈友清;1997-2007:一国两制法治实践的法理学观察[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3 赵馨;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与立法关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4 郝建臻;论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与立法的关系[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5 周和;合作治理视域下的香港区议会功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6 于志宏;内地与香港特区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7 徐加喜;基本法视野下香港立法会的功能界别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年
8 黄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晴;协调宪法与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关系的若干问题[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庚;论《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协议)的法律性质[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刘燕燕;《香港基本法》第158条的完善[D];暨南大学;2011年
4 潘国建;从“一国两制”看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姜洋;论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机关与立法会的关系[D];复旦大学;2011年
6 李宁;香港基本法解释体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马佳娜;论法官任命之立法会同意权[D];广东商学院;2011年
8 张晓明;香港宪政秩序初探[D];山东大学;2006年
9 周和;香港区议会结构和功能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松锋;香港基本法解释权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季正矩;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模铸和侵蚀[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06期
2 刘早荣;对国家主权基本特征的再认识[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李志敏;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主权再认识[J];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07期
4 文峰,聂爱生;国家主权的现实状况[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5 杨新梅;浅析高科技发展对国家主权的影响与挑战[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6 朱艳圣;全球化与国家主权[J];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7 张骥,武树霞;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主权建构[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03期
8 王存福;全球化时代国家主权的演变及我国的对策[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9 聂理纲;卫星传播对国家主权概念的影响[J];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04期
10 刘爱华;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主权[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洪明;陈国良;宋涛;;新时期维护国家主权思想理论的奠基者[A];海南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入选论文集[C];2006年
2 洪永红;;吸引外资与维护非洲国家主权[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经济法的前沿[C];2001年
3 赵月枝;;数字时代中国对国家主权和技术自治的维护:希望、讽刺与不确定性(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4 张晓声;;WTO争端解决中的国家主权[A];当代法学论坛(2007年第2辑)[C];2007年
5 薛桂芳;马英杰;胡增祥;;论中国海岛立法的必要性[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5年卷第二期[C];2005年
6 曹泳鑫;;和谐世界的历史基础:国际体系转型与理论反思[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7 John B.Bellinger;季烨译;;美国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9年卷第1期[C];2009年
8 史小红;;论孙中山的“对外开放主义”思想[A];“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开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程爱勤;;论菲律宾以“国家安全原则”主张南海诸岛主权的国际法法理悖论[A];2009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郑大华;朱蕾;;论辛亥时期的国民观[A];辛亥革命与清末民初思想[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严正 马剑;国家主权不可侮[N];人民日报;2000年
2 李云龙;国家主权过时了吗?[N];学习时报;2001年
3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欧阳志远;国家主权视野下的科学主权[N];光明日报;2009年
4 武警陕西省总队 向军;网络主权也是国家主权[N];解放军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范南虹 通讯员 黄广南;志存高远:突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N];海南日报;2013年
6 钟声;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N];人民日报;2013年
7 山东检验检疫局 姜军;行使国家主权 维护全民利益[N];中国国门时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张媛 本报通讯员 田义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保障国家和平发展[N];法制日报;2013年
9 杨均平 刘旭;生态问题与国家主权[N];中国国防报;2001年
10 ;《国家主权新论》[N];福建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磊;国家形象及其对国家间行为的影响[D];南开大学;2009年
2 罗晋京;论跨国银行法律规制对国家主权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9年
3 陈丽明;民族联合途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徐晓明;全球化压力下的国家主权[D];复旦大学;2004年
5 孔庆茵;论国际体系与世界新秩序[D];吉林大学;2005年
6 刘凯;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家主权自主有限让渡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7 宋云霞;国家海上管辖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8 刘文波;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崛起互动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韦宗友;制衡、追随与不介入:霸权阴影下的三种国家政策反应[D];复旦大学;2004年
10 于海洋;帝国主义批判与世界国家的规范性探讨[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429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1642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