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管理哲学问题研究---以佛学思想为主的探讨
唐珏 中央地勘基金管理中心
杜振 北京爱迪科森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我国企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企业经营管理想也不断创新。在企业经营管理哲学的问题上,要进行中国特有的创新分析,从佛学思想入手比较适合。经营管理哲学中体现了一个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思想,是价值观的和谐统一。本文中佛学与企业管理的结合研究,从佛学契机角度入手,对缘起理论等做出论述,结合佛学基本思想提出企业经营管理哲学的一系列思路。
关键词:企业管理;经营哲学;佛学思想
一、研究背景
契机理论是佛教发展的基本理论之一,契机是佛学对发展规律的一种理解。所谓契机指的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佛教本身存在与思想延伸到社会功能中的一种表现,在全社会中佛教在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是思想依靠,提供给社会的主要资源是群体性的享受。二是佛教的社会功能特点在于契机理论本身的社会功能可以得到社会基础的需求定位,在契机理论中理解社会发展的协调有序规律,契机理论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解释是完整、到位的。契机理论与自然规律的配合,从满足社会功能角度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思想寄托。
佛教本身的禅机与契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变化,契机在社会中的及时多为综合性的,佛教经济与信仰资源的群体关系,让佛教的哲学思想面临经营人生坦荡境界的一种“标尺”。佛教中所指的处处可变之“契机”就是综合了两千多年来的佛教发展起伏跌宕的一种意识。无论在唐朝盛世、还是在清末的衰退,佛教契机理论都支撑着社会群体的开拓创新的人生追求,对人生美好追求的一种思想寄托。
现如今,谈及佛教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关系,如何让佛教思想占据企业管理的重要位置,保证企业人员的行为准则符合佛教的观念,这都是一种全新的综合论述,合理性还需要得到检验。然而,僧侣作为佛教发展的主要动力,其本身的思想意识、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就是一种“标尺”,僧侣和企业人员之间的沟通,相互之间的学习,可以说是一次创始性的沟通。从沟通的途径来看,企业人员接触佛教大体有两个途径,一是利用休假的时间,以寺庙作为旅游景点;二是和用书籍了解佛教,现实生活中,两种途径都非有效途径。前者在于企业人员由于缺乏基本的佛教知识而无法从直观的佛寺建筑中体会佛教的内涵,后者的障碍在于我国对佛教文化宣传与讲解的模糊概念,无法对企业员工做出一种模范带头效果。企业员工要想保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需要在沟通上做出改进,佛学谈及人生苦乐、空、性等话题也要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
二、佛教缘起法与企业经营管理
2.1缘起法的概述
“缘”,佛教中对“缘”的认识与推崇高过其他所有已知存在的哲学经典,缘起法就是佛教的核心内容。缘起法是一种推行至上的简单公理,作者并非对“六道轮回”、“三世因果”这些超自然的理论展开论述,而是对“缘起法”中人性本善、“缘由善起”进行了一定分析。作者认为“人毕以善心处事,自当有善报”,予人帮助,也将得到他人助力,本文分析主要以缘起法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帮助为主展开论述,排除不合理或超自然现象的论述。
缘起法对彼此二字有着一定的深入阐述,彼此二字,你彼,我此,“彼”字代表因,此字代表果。有因果循环之意,也有自然循环之意。任何现象都要依据本质的起因和外在的作用建立联系,构成对现实社会种种情况的理解。因此,从“缘起法”看佛学的基本精神就是给予和得到回报的一种善心思想。
2.2企业经营管理哲学概述
企业经营管理哲学可以说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思想,企业经营管理哲学是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目标、管理方法的统一体。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策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一种发展策略,端正企业发展态度,让企业员工保持一种正确的管理观念,保持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以这种道德观念作为基础,对待工作、对待每一个顾客,鉴别市场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产品的缺陷,从而做出改进。企业经营管理哲学就是这样一种理念,在实际行动中引导企业发展方向,在理论学习中为企业奠定了发展基础。如松下幸之助在谈到对竞争的理解的时候说,为了成长和发展,必须认清竞争的真实含义,竞争不是战争,不一定非要把对方打倒不可,只有为了共存共荣而竞争,才能使企业共同成长和发展起来。显然,松下幸之助这一看法与当时的西方主流经济管理学对于竞争的理解也是有出入的。企业经营管理哲学不是一种空谈,在实际生活中企业经营管理哲学的确立,可以帮助企业获得精神方面的帮助,帮助企业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的所有工作内容,例如员工行为、营销策略、广告推广、产品设计生产、制度构建、资金使用等等方面都需要受到企业经营管理哲学的影响。因为经营管理哲学是一个企业所有组成人员所需要遵守的规则或事项内容,这些都是企业发展需要确定下来的目标和内容。
三、以佛学思想视角下的企业经营管理哲学观点
3.1人性论的思想
以被管理者为管理主体,就需要对被管理者的人性进行分析:企业管理者对人性所作的假设类型,决定了他们所要采取的管理模式。管理学学者则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提出相应的管理理论。随着对人性认识的不断深入,各种管理理论不断“推陈出新”。
人性论的提出,先要将佛学中的人生与人性的关系辨明,人生即是来世,来世获得美好生活,今生必要忍受磨难。然而人性是人的个性,就是人的本质。人性的理论最早由孔子援引佛法,加以修辞用到人世之中,人性有善恶之分,人的天性亦是相近,因此仁、义、理、智都因人而异,性善性恶也都各有特点。佛学中提到:“怜爱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将其引入企业管理中,可以看到,企业管理人员自身的综合素养,要凭借人性论中的善恶之分进行辨别,引导员工一心向善,多行善事,是企业经营管理哲学的核心内容。
我国传统文化中,孟子提到“人之有道、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还提到“人之有道也,无心修善,则近于禽兽。”虽然人有善恶之分,但是人性本善,引导每一个向善是我佛慈悲为怀,大恶大善之前无人有评定之能力。企业经营管理哲学中引入佛教人性论,只要引导员工向善,就是积累善因,必结善果,阿弥陀佛。
3.2缘起人特质思想
佛教中对人的由来,进行了论述:“人是缘起,缘于尽,则人无。缘起的人有无动作、有大能、性无常三个特点。”企业经营管理要符合佛教的思想,在缘起人中就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做出思考。纵观一个企业发展的道路,只有不断超越自我,历经磨难,才能终得善果,得到回报。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待缘起人理论,对于人类来说,人的生活都是有目的的,人们为了解决饥饿,而去工作;因为身体有病而学习医学知识;因为身体孱弱,而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因为得知环境污染,才开展低碳生活。这些种种行为都是人对外界感知后,进行的自我判断,所以说人性无常。作者来看,人性无常,也无意。在社会生活中,既然在各个方面都有所预防和了解,又何必明知故犯呢?这一点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尤为重要,每一个员工都需要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对待存在风险的工作或事情需要明确的规避风险,尽可能的降低企业损失,否则“亡羊补牢,悔之晚矣。”
世俗文化中,人生苦短,佛教文化中,缘起人有大德、大智。人生本质以消除苦难为主,历经磨难,克服一切障碍,追寻世界的美好,追求人生的快乐。人生中众多的苦乐都是缘起缘尽,世间的一切都不能强求,一切顺其自然,企业经营管理也是如此,明明没有实力,却承担较大的工作负担,企业早晚会被拖垮。
3.3佛学思想对企业生存的影响
第一,佛教思想中:“人生是苦”。生活中人们所感受的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忧悲苦等八苦,前四属于人的自然苦难,后四则属于社会苦难。人生之苦并不仅限于上述八种,在不同的生活阶段,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状况对“苦”有不同的感知,如:寒苦、热苦、饥苦、渴苦、贫穷苦、失财物苦、求食苦、营作苦、妻子苦等等。
第二,从身、心两个角度来看人生中所受的苦难,企业经营管理也要从这一点考虑每一位员工的身心疲劳,不仅要做到物质上对员工的激励,在精神上也要对员工进行激励。素质较高的人,其内心的感知较为敏感,身体的劳累,精神的疲倦都需要企业这个组织给予关怀。素质低的人,自我安全感较差,对身边能给自己保护的组织依赖性更大,因此企业需要给予这样的员工更多的物质奖励。
第三,不同磨难在同一个人身上存在,一个人的承受能力受到了考验。佛教中提到:“忍受今生,享受来世。”在企业中也要对员工所遭受的磨难进行正确引导,不能让员工对磨难存在畏惧,要坚强面对各种磨难,准备好自我的最佳状态,面对一切磨难与困苦。每个人在其一生都会有所作为,无论是无意或是有意的,人生中各个阶段的苦难都要正确面对,企业经营管理也是一样的,有时可能会面临巨额亏损,有时可能会面临市场残酷的竞争压力,但是企业中的每一个人不应该放弃,需要积极应对,清晰思考,制定新的策略,应对危机。
四、佛学思想基础下的企业经营管理策略
4.1是非本无错,对错自成道
这是佛学的空性思想。所谓空性是修佛之人最 高境界。空性是什么,空性不是指某一个什么东西,亦不是无、没有的意思。空性是般若智慧,是如来“藏性”。佛祖在《楞严经》当中,有一譬喻:“佛祖把手一伸,请问众人,这是正面还是反面”。从不同的角度,就会有正面、反面的结论。佛祖微笑,道出真相:无有正反,正反其实在自己心里,心里有标准就会有正反,其实正面与反面并不存在,是吾辈弟子分别所在。这个例子说明,在佛教中正、反两个面,可以是对与错的分别,也是真与假的分别,但是佛教中提到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又一次的解释了其实正与反、真与假、对与错都是人心中的所想,如果对这些都执念一时,长期如此,不可成佛,不可成道。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也要随着佛教思想考虑问题,严于律己、宽于律人,人世间存在的对错之分,何必执念于一时,倒不如放宽心态,对待工作中遇到的所有事情,树立一个工作目标,不管物质收入是多还是少,都要奋力向前,克服艰难险阻。
4.2小人处处有,君子坦荡荡
佛法学角度来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君子即是小人,小人即是君子。何谓君子?何谓小人?众生平等,何来分别?但此言一出,若落入表面认识,完全会偏离作者之本意。这里面描述的是什么呢,是“心境”的问题。君子即是智慧之者,小人即是表相之者。所以,这个世界呀,其实永远是一个金字塔的构建模式,拥有智慧者拥有一切,执着外表者,永远找不到根本!企业的发展是战略发展,需要一个智慧的团队。这是一个很容易理解和明确的道理,多数人对生活有着一定认识,对工作有着一定正确的态度,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眼中,小人是必定存在的,君子不一定都是有用的。这句话的理解在于管理者可以认清企业发展的阶段,了解具体发展情况。企业中的小人,君子都是特定环境下的,有些小人对企业发展有帮助,有的君子对企业发展也有帮助。
4.3本是简单事,因果终得报
本,即为本质、本原。没错,本的东西不需要复杂,也不可能复杂。很多的生意的道理,哪怕用一本厚厚的书来描述,其实浓缩下来只是“简单”。简单是佛学,是哲学。说“简单”可不简单,因为无有智慧之者在人生悟道中感觉“简单”,是不可能从复杂的各种表现当中发现事情发展的本质、重点、趋势.......所以这即是佛学空性思想的延伸,更是企业管理学特别是企业高管层值得研究、掌握的方法。 因果论是佛家基本也是根本的道理。因是果,果又为因。不仅仅是以慈悲为怀,济世为怀的表现佛学认识。净空法师有道“因果不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无论是什么行业,,参与何种市场竞争,对于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事情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理解。正如佛教中所提到的因果循环往复,一切终为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待企业的短期“得与失”都要有一种正确心态去接受,必须要领悟到这其中的因果关系,因为高层的管理决策必须要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生存做出人事,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所有问题。企业高管层要善于管理企业的各个层次,和谐处理每一个细节,善于理解企业中的每个员工的实际情况,掌握具体的企业发展路线。如果在构建组织构架的时候,不重视“因果”,必将形成“恶果”。我们在企业管理当中,从“简单”入手,从“因果”入手,围绕“事在人为”之根本,从根源上构建企业发展的根本团队。
4.4 多说不如多行
说、行、性。是出家修行的三个阶梯。 说,即说经论法。明白经文表层意义的修行人确实很多,而且讲得是头头是道、句句在理。放眼在企业当中,每个人都有道理、每个人都会有道理、每个人还会讲得头头是道。问题是什么呢,真理只有一个。所以,有一个现象,当真正要做的时候,那些个说大道理的人,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这类人又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呢?呵呵,不说了...大家都明白。 行,即是修行。这是第二个阶梯。当前,针对企业经营管理,光凭个人能力已经是传统管理的思路,不能与现代化企业管理相融合,个人能力加上组织协调,创造全新的发展路线,带领企业走向更高、更辉煌的成就,是现代化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企业管理中,很多人只是“嘴上功夫”,喜欢吹嘘,并没有实际行动,这种人就是典型的工作“混子”。企业管理中要转变这类人群的观念和意识,塑造他们新的价值观念,提高工作积极性,这样才能帮助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4.5 实践获真知,市场如战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金刚经在开始起文的时候有如此描述:佛祖在成佛祖后,还托着钵,一家一户没有选择性地去乞食。成佛了,其实已经有大神通,要什么有什么,佛祖为后世之人示范两点:1、继续乞食,而不是靠神通;2、没有选择去化缘,不是说有钱的人家多去,没有钱的人家不去那种。这些都是金刚经中的一些内容,金刚经中对于修行的观点和人生的境界给予了明确的规划,出家人乞食,也是修行的境界。在当前的生活中,企业中的许多员工都是希望得到更多,而没有想过“预先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对于取舍和得失的思索还非常淡薄,在实践的活动中,在企业中员工自我的修行变得更为肤浅,不能以市场和企业长远发展为思考,欠缺对生活的理解,在市场中企业如何生存与发展都没有树立正确的认识,企业在掌握市场变化规律和经营价值上面也需要重新树立新的观念与态度,以此保证企业的活力。企业在经营管理上,要学习佛教中对实践的认识,要遵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利用这种思路,树立企业的发展理念,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企业生命力,了解企业的真正发展动力。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真正认识到企业的生存周期,在产品推广、营销策略、人员配置、培训方法上都以实践行动作为检验标准,并将这种检验方法推广到企业的整体运行中,让全体员工都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经营管理哲学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哲学范畴所研究的具体问题。中国哲学历史溯源有几千年历史,哲学领域知识博大精深。佛教几经变迁与磨难,佛法普及善念,普度众生。在企业经营管理哲学中,引入我国佛教传统文化与观念,利用佛教哲学培养企业员工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企业生命力,让企业具有可持续发展动力。佛教引导企业经营管理哲学的本质是科学管理的本质,是人性向善的本质。
参考文献:
[1]郭虹,佛教文化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契合[J],中华文化论坛,2013年第4期:44-49
[2]隆莲,佛教的优良传统与发展[J],佛学研究,创刊号,2012.01:120-123
[3]楼宇烈,大乘佛法的悲智精神与人间佛教[J],佛学研究,2013,06:20-34
[4]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裴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02:23-26
[5]刘敬鲁,从合理性的角度聚焦管理所关涉的人的问题[J],哲学研究,2009(07).
[6]周可真,张薇.论管理哲学的产生及其学科性质[J],江海学刊,2010(01).
本文编号:154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15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