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干涉雷达IBIS-L红石岩堰塞湖边坡监测研究
本文关键词:地面干涉雷达IBIS-L红石岩堰塞湖边坡监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边坡监测 IBIS-L 影像质量分析 堰塞湖 热性噪比(TSNR) 配准
【摘要】:云南省鲁甸县地震后形成具有安全隐患的堰塞湖。堰塞湖右岸边坡坡度为70°-90°,在震后一段时间内岩体仍然处于较为活跃的状态,常规测量方法如全站仪、水准仪等无法在特定区域布设仪器监测。地基干涉雷达IBIS-L作为一种新型的变形监测仪器,它不需要与监测目标区域有直接接触,受云雾阴雨等气象条件、恶劣环境的影响较小。与传统的变形监测方法相比,它能全天候全天时的进行自动化连续监测,不仅能够根据目标特点选择较为方便的短时间基线,为监测目标区域建立特定的几何场景,在短时间内获取监测区域整体变形状态和趋势,还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的特点。由于地震后监测区域时常降雨,温度、湿度等气象参数变化剧烈,为减弱空间相位缠绕的影响,本次研究用地基干涉雷达IBIS-L对堰塞体右岸边坡采取连续监测模式进行数据采集,测定划分裸露新岩体活动频繁区域。文中对IBIS-L系统采集的红石岩堰塞湖右岸边坡数据进行了分析。选取了Kaiser-Bessel窗函数分别对距离向和方位向采样数据进行了聚焦处理,获得了较好的聚焦结果;根据热信噪比(TSNR)、估计信噪比(ESNR)、时间和空间相干系数、相位稳定性等能够直接表征观测相位稳定程度的参数,对获取的GB-SAR影像质量进行了分析评价,雷达发射的Ku波段电磁波反射稳定,反射效果好,监测点反射稳定,IBIS-L系统在此次数据采集中获取的影像质量较好。数据经过处理后生成干涉图并进行配准、相位解缠和环境改正,根据热性噪比、估计信噪比等参数选择高质量的连续观测时段进行整体变形分析,并在研究区域选取了9个具有代表性的点进行了变形趋势分析,计算出这9个点在监测时段内的位移量均在士4mm之间,判定了边坡的稳定性。利用同一边坡相同时段内采集3NSS数据与IBIS-L系统数据对比分析,验证了IBIS-L在此研究区进行边坡监测的准确性,为其它地区地震后边坡监测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边坡监测 IBIS-L 影像质量分析 堰塞湖 热性噪比(TSNR) 配准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225.2;P642.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言10-18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10-12
- 1.1.1 论文研究背景10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10-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3-14
-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14-18
- 1.3.1 论文研究思路14
- 1.3.2 论文技术路线14-18
- 第二章 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原理及IBIS-L系统介绍18-28
- 2.1 成像雷达18-21
- 2.1.1 距离分辨率19-20
- 2.1.2 方位分辨率20-21
- 2.2 GB-SAR关键技术21-24
- 2.2.1 步进频率连续波(SF-CW)技术21-23
- 2.2.2 合成孔径(SAR)技术23-24
- 2.2.3 干涉测量技术24
- 2.3 相干性24-25
- 2.4 IBIS-L系统介绍25-28
- 第三章 数据处理关键技术28-40
- 3.1 数据处理流程28-33
- 3.1.1 数据采集28
- 3.1.2 聚焦28-29
- 3.1.3 配准29
- 3.1.4 干涉图生成和相位噪声滤波29-31
- 3.1.5 相位解缠31
- 3.1.6 环境改正31-32
- 3.1.7 长时间跨度变形趋势分析32-33
- 3.2 配准33-34
- 3.2.1 控制点选择33-34
- 3.2.2 几何变换模型34
- 3.3 相位解缠34-37
- 3.4 影像质量分析37-40
- 3.4.1 GB-SAR图像质量的性能指标37-38
- 3.4.2 相位稳定程度评判指标38-40
- 第四章 红石岩堰塞湖边坡监测数据处理分析40-61
- 4.1 研究区概况40-43
- 4.1.1 红石岩堰塞湖40-41
- 4.1.2 堰塞湖边坡41-42
- 4.1.3 研究区GB-SAR数据42-43
- 4.2 聚焦处理43-45
- 4.3 影像质量分析45-48
- 4.4 配准48-51
- 4.4.1 设置地面控制点(Ground Control Points,GCP)48-49
- 4.4.2 影像配准49-51
- 4.5 高质量连续观测时段选取51-53
- 4.6 干涉后形变计算53-55
- 4.7 相位解缠55-57
- 4.8 连续监测变形分析57-58
- 4.9 IBIS-L数据与GNSS数据对比分析58-61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1-64
- 5.1 总结61-62
- 5.2 展望62-64
- 致谢64-66
- 参考文献66-70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全辉;;边坡监测技术浅谈[J];科学之友;2010年18期
2 田文;;恩来恩黔高速公路边坡监测实施研究[J];河南科技;2013年05期
3 刘竹贵;;关于水库高边坡监测方案的探讨[J];科技促进发展;2010年S1期
4 李厚芝;;应用智能全站仪的隧道进口边坡监测研究[J];科技资讯;2009年31期
5 杨育丽;王雪平;党星海;;GPS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J];低温建筑技术;2013年02期
6 陈强;邹正明;汪家林;;山区高速公路边坡监测与动态化设计施工实例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7 刘志平;何秀凤;;稳健时序分析方法及其在边坡监测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7年02期
8 汤国强;大地测量法数据处理系统在三峡高边坡监测工程的应用[J];测绘通报;1998年11期
9 张文波,寇新建,朱建军;边坡监测信息管理系统[J];四川测绘;1996年04期
10 高会强;;RBF神经网络模型在边坡监测中的应用[J];水运工程;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玉龙;董泽荣;;小湾水电站小团山B营地边坡监测结果浅析[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刘志平;何秀凤;;扩展GM(1,,M)模型混沌优化及其在边坡监测中的应用[A];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蒋月文;罗雄文;张龙;;类土质高边坡监测及其变形破坏分析[A];2014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俊霞 董成会 杨浩明;AGI边坡监测二次开发系统:洞察堤防安全“千里眼”[N];黄河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陆峰;边坡监测的模式识别和极限分析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艳;地面干涉雷达IBIS-L红石岩堰塞湖边坡监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2 吕康亭;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边坡监测与报警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陈强;山区高速公路边坡监测与信息化设计施工[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4 左超;面向铁路边坡监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5 蒲建华;高速公路边坡监测及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6 李晨阳;基于鹤岗市“3052”建设项目的高边坡监测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7 杨威;郴宁高速公路万华岩边坡监测与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8 宋诚;数字摄影测量法在边坡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大学;2014年
9 李红杰;高速铁路复杂边坡监测信息管理与边坡稳定性评价初步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10 杨永波;边坡监测与预测预报智能化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5年
本文编号:5198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519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