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重庆市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出处:《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丘陵山区 农村建设用地 全排列多边形图形指示法 重庆市
【摘要】:为完善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利用全排列多边形图形指示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2个行政村的集约利用水平普遍不高;(2)集约水平呈现空间分异,主城片区以及城市发展新区的6个行政村均属于适度利用类型,而位于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6个行政村均属于低度利用类型;(3)宅基地闲置率、道路网密度、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比率、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业产值、土地空闲率、三废用地比率等指标是引起集约水平空间分异的主要因子。加强土地整理、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加快发展乡村经济、配套卫生公厕及污水处理设施有助于提高集约利用水平。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 of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the paper studies it by means of the full array polygon graphic indic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nsive utilization level of 12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is generally not high. (2) the intensive level presents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the main urban area and the six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in the new urban development area all belong to the type of moderate utilization. The six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located in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development area of southeast Chongqing and the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area of northeast Chongqing all belong to the type of low utilization. (3) the idle rate of homestead, the density of road network, the ratio betwee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service land, the output value of the second and third industries of the construction land, and the idle rate of the land. Three waste land ratio and other indicators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caus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intensive level. Strengthen land consolidation, improve infrastructure such as roads,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Public toilets and sewage treatment facilities are helpful to improve intensive utilization.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勘测规划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5M582526) 重庆市国土房管局科技项目(KJ-2015004)
【分类号】:F321.1
【正文快照】: 农村建设用地是农村地区生产、生活功能的载体[1],也是农村地区人地矛盾最集中的区域。由于乡村规划体系尚不完善,乱搭乱建、未批先建问题突出,建设用地尤其是居民点建设用地规模庞大、布局散乱、结构不合理、利用效率低效下,“空心村”、“一户多宅”和“两栖人口”等现象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丽红;陈文波;邵虹;;南昌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特征及空间相关性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年08期
2 陈会广;夏红;肖毅;李炜玮;;基于灰色关联和主成分分析的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年08期
3 乔陆印;刘彦随;陈聪;;海南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度评价及利用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年03期
4 朱泰峰;张凤荣;李灿;汪露;;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年01期
5 程龙;董捷;;基于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指标法的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4年01期
6 张俊峰;张安录;程龙;董捷;;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以武汉市新洲区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3年03期
7 姜超;雷国平;王诗雨;张松男;;宝泉岭垦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3年02期
8 邱宇;;汀江流域水环境安全评估[J];环境科学研究;2013年02期
9 涂志华;王兴平;;城市建设用地集约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的视角[J];城市规划学刊;2012年04期
10 周伟;曹银贵;乔陆印;;基于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的西宁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刚;张安明;郭欢欢;郑财贵;宁玉科;王彦美;;重庆市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4期
2 吴旭晓;;河南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提升对策[J];区域经济评论;2017年04期
3 曲衍波;张勇;李慧燕;高宇;;基于“五量”协同模型的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障碍调控[J];资源科学;2017年06期
4 王小兰;彭立;苏春江;;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7年03期
5 马文东;李宛珊;黄春芳;;桂平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11期
6 郑财贵;孙芬;郭欢欢;宁玉科;;我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反思[J];江西农业学报;2017年04期
7 张海波;周敏;;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J];中国房地产;2017年09期
8 常小龙;闫弘文;王筱明;陈源源;;济宁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评价[J];国土资源情报;2017年01期
9 王晓妹;吴九兴;;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及其时空差异研究——以安徽省11个地级市为样本[J];土壤通报;2016年06期
10 智刚;李秀霞;孙占海;;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综述[J];水土保持通报;2016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辉;谢天文;;城市扩展特征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福州市为例[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2 何明花;刘峰贵;唐仲霞;周强;;西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03期
3 周秀芳;李建强;熊小容;龚循强;孙维;;成都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年01期
4 张娟锋;刘洪玉;虞晓芬;;北京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与政策驱动机制设计[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3期
5 陈银蓉;梅昀;孟祥旭;陈昱;;经济学视角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决策分析[J];资源科学;2013年04期
6 帅文波;杜新波;;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内涵及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3年04期
7 宋成舜;崔薛华;柯新利;黄莉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效益演化研究——以湖北省咸宁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3年01期
8 谢毅;石晨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分析——以南宁市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3年02期
9 黎孔清;陈银蓉;;低碳理念下的南京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13年01期
10 朱泰峰;张凤荣;李灿;朱凤凯;曲衍波;李乐;刘建光;;基于植被覆盖率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估算及实证[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国玲;;简析整理农村建设用地[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3期
2 朱哲学;吴昱南;;农村建设用地节约利用调查和思考[J];学习与实践;2009年10期
3 俞义;;关于推进城镇和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几点建议[J];浙江国土资源;2010年08期
4 张新国;;新农村建设用地合理利用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10期
5 李太淼;;论逐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国有化[J];中州学刊;2013年04期
6 林和明;蔺中;李金成;;广东省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分析与测算[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05期
7 吴涛;孔庆福;易胜果;;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效益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15期
8 施炳良;抓好农村建设用地复垦 促进土地资源有效利用[J];浙江国土资源;2005年07期
9 张宇;欧名豪;张全景;;钩,该怎么挂——对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的思考[J];中国土地;2006年03期
10 段瑞兰;孙凯;;关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政策的思考[J];山东国土资源;200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欧阳芳辉;;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初探[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周其仁;;农村建设用地的转让[A];2012年夏季CMRC中国经济观察(总第30期)[C];2012年
3 岳海斌;;农村建设用地价格体系研究[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雨o,
本文编号:14243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1424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