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中乡镇政府回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9-05-06 22:52
【摘要】:乡镇政府是我国的基层政权组织,承担着向农民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是乡镇政府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能,其有效供给关系到农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对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经济收入的增加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改善,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从计划经济时期较为单一、简单,变为如今的复杂、多样,对乡镇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满足农民的多样需求,就要求增强乡镇政府回应,在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以农民的切实需求为依据,做出负责任的、及时的、准确的回应,实现公共产品数量和结构的均衡。然而,现阶段乡镇政府回应难以及时有效的回应农民关于公共产品的需求,导致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存在着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政府的权威、社会的稳定、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的提高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此,研究增强乡镇政府回应,对促进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的有效运转,实现公共产品的均衡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代,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中乡镇政府回应的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政府回应从无到有、到逐渐完善,促进了农村需求表达机制的有效运转。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中乡镇政府回应仍然存在着单向回应(只向上回应不向下回应)、回应不及时和回应不准确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和农民的回应意识比较薄弱、回应制度不够健全、回应环境存在问题、回应载体不够完善等,使得乡镇政府难以及时有效地对农民的需求和意愿做出反应和答复。因此,为了使农民对于公共产品的需求和意愿得到回应和满足,我们需要通过增强乡镇政府的回应意识和能力、创新乡镇政府的回应制度、改善乡镇政府的回应环境、发展乡镇政府的回应载体等途径来提升乡镇政府的回应,从而为需求表达机制的良性运转、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奠定基础。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320;D6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艳;;公共产品视角下乡镇政府回应的障碍及对策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1期

2 周小花;;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研究——基于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3 刘银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矛盾与需求表达机制重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4 蔡岚;;提升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政府回应力[J];党政论坛;2010年03期

5 任勤;;完善和创新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与决策机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9期

6 刘智城;秦韩生;朱春艳;;论政府回应机制建设的历程、问题及改进思路[J];法制与社会;2010年10期

7 林粤峰;贾登峰;;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研究综述[J];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08期

8 黄乔松;;乡镇政府回应: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桂海论丛;2007年01期

9 汪前元 ,李彩云;从公共产品需求角度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走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10 郭平,洪源;需求偏好表达机制与村级公共品供给研究[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N];人民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朱丽峰;论网络民意与政府回应[D];吉林大学;2010年

2 黄洪;我国农村地区公共品的需求表达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波;农村基础设施有效供给的需求表达机制[D];西北大学;2011年

2 雷佳露;我国服务型政府视域下的政府回应能力提升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陈红鹏;我国政府回应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4 屈婧瑶;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赖礼强;灾害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回应:困难和实现对策[D];广州大学;2011年

6 廖振民;基层政府回应力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7 汪志芳;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朱少芬;惠州市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回应农民需求的实证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9 梁婷;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回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向生;服务行政视野下我国政府回应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705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24705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e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