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供应链论文 >

冷鲜猪肉供应链微生物调查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23 09:09

  本文关键词:冷鲜猪肉供应链微生物调查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是猪肉生产消费大国,猪肉产品安全关系着国民健康和利益。冷鲜猪肉供应链包括生猪的养殖、屠宰、分割、加工、储藏和运输等众多环节,各个环节均受到微生物污染。为保障冷鲜肉品质和安全,必须掌控供应链上微生物污染情况。猪场环境卫生及防疫、生猪健康养殖、屠宰分割过程微生物污染分析与控制、冷却猪肉致腐微生物的研究已成为保障冷鲜肉食品安全并延长其货架期的热门课题。因此本文就猪场养殖环境微生物、猪肠道乳酸菌、猪肉屠宰分割环境致腐微生物、冷却猪肉腐败微生物数量分布及变化规律展开研究。通过这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为进一步研究从养殖到消费之间诸多环节来保障猪肉产品质量和安全的措施和方法提供前期的理论基础。对猪场监测点的空气、饮用水和土壤进行了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数的测定,表明该猪场空气质量总体较好,只有育肥舍空气细菌总数超标。饮用水细菌总数严重超标,但未受大肠杆菌污染。土壤微生物污染严重,育肥舍和放养区土壤重度污染。另外猪场空气和土壤大肠杆菌污染严重。应加强育肥舍和放养区的卫生消毒工作,并做好饮用水源保护和消毒工作,保障猪只健康。以猪肠道内容物为材料,通过稀释涂布法,在含有碳酸钙的MRS平板上面选取有明显透明圈,革兰氏染色为阳性,接触酶实验为阴性的菌株,然后经16S rRNA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菌株。结果从猪大肠中分离出5株乳酸菌,经鉴定D8为干酪乳杆菌、D12为鸟肠球菌同属菌株、D14为约翰逊氏乳杆菌、D15为唾液乳杆菌、D21为植物乳杆菌;从小肠中分离出4株乳酸菌,经鉴定XF为嗜酸乳酸菌、XH为乳酸乳球菌、XI为约翰逊氏乳杆菌、XQ为能动乳杆菌。表明猪肠道内含有丰富的乳酸菌群,乳杆菌是猪肠道内乳酸菌中的优势菌。利用选择培养基对生猪屠宰及分割环境主要致腐微生物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待宰圈、分割刀具、案板和工人的手是猪肉屠宰分割过程中最主要的微生物污染源;待宰圈优势致腐菌为大肠菌群和乳酸菌,分割刀具、案板和工人的手优势腐败菌均为假单胞菌属和热死环丝菌;清洗用水具有减菌作用。故屠宰分割过程中应做好器具、工人的手等环境样品的定时清洗和消毒工作,控制对猪肉的污染。对分割过程猪肉致腐微生物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精分割对猪肉的污染非常严重,菌落总数由2.77急剧增加到4.20;最主要是热死环丝菌和假单胞菌属造成的污染;精分割后到装盘对猪肉污染较小。分割过程不但要做好器具、工人的手的清洗消毒工作,还要减少接触次数和时间,防止交叉污染。对不同部位猪肉中微生物数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猪肉所含微生物数量不同,五花肉微生物含量最高为4.00lg(CFU/g),后退夹缝肉微生物含量最低;各致腐微生物数量也不同,但优势致腐菌均为热死环丝菌和假单胞菌属。对冷却猪肉的初始菌相和冷藏过程致腐微生物数量变化规律展开研究。初始菌相为:假单胞菌属52%、热死环丝菌26%、乳酸菌7%、,霉菌和酵母2%、大肠菌群1%、其他类细菌12%;假单胞菌属和热死环丝菌是优势腐败菌。冷藏过程中细菌总数增长非常快,第4d已超过腐败标准106CFU/g;假单胞菌属和热死环丝菌数量保持高速增长,且假单胞菌属增殖速度快于热死环丝菌;乳酸菌保持低速稳定增长,大肠菌群和霉菌酵母数量变化不大,进一步验证了假单胞菌属和热死环丝菌是冷却猪肉的优势腐败菌。
【关键词】:猪肉安全 乳酸菌 腐败微生物 调查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西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S251.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5
  • 1 我国猪肉产业概述11-14
  • 1.1 猪肉11-12
  • 1.2 我国猪肉供应链现状12-13
  • 1.3 我国现阶段猪肉消费特征、现状及展望13-14
  • 2 猪肠道微生物研究现状14-18
  • 2.1 猪肠道微生物14-15
  • 2.2 猪肠道乳酸菌15-17
  • 2.3 猪肠道乳酸菌研究方法17
  • 2.4 猪源乳酸菌的应用17-18
  • 3 屠宰分割中污染的腐败微生物18-20
  • 3.1 主要的腐败微生物18-19
  • 3.2 主要腐败微生物的特性19-20
  • 5 冷鲜肉减菌保鲜技术研究进展20-23
  • 5.1 冷鲜肉保鲜理论机20-21
  • 5.2 冷鲜肉保鲜技术21-23
  • 6 本课题究的目的意义23-25
  • 第二章 养猪场环境微生物调查分析25-29
  • 引言25
  • 1 材料、试剂与仪器25-26
  • 1.1 材料25-26
  • 2 试验方法26
  • 2.1 空气微生物调查26
  • 2.2 饮用水微生物调查26
  • 2.3 土壤微生物调查26
  • 3 实验结果26-27
  • 3.1 猪场空气微生物调查结果26-27
  • 3.2 饮用水微生物调查结果27
  • 3.3 土壤微生物调查结果27
  • 4 结论与讨论27-29
  • 第三章 猪肠道乳酸菌筛选及初步鉴定29-40
  • 引言29
  • 1 材料、试剂与仪器29-31
  • 1.1 材料29-31
  • 2 试验方法31-34
  • 2.1 猪肠道乳酸菌初步分离及纯化31
  • 2.2 乳酸菌的形态观察31
  • 2.3 乳酸菌株的保存31
  • 2.4 细菌DNA提取31-32
  • 2.5 细菌DNA的检测32
  • 2.6 16SrRNA基因PCR扩增32-33
  • 2.7 PCR扩增产物凝胶回收33
  • 2.8 连接转化33-34
  • 2.9 质粒提取和测序34
  • 2.10 16S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34
  • 3 结果与分析34-40
  • 3.1 乳酸菌筛选结果34
  • 3.2 DNA提取和 16SrRNA基因PCR结果34-35
  • 3.3 系统发育树分析35-38
  • 3.4 结论与讨论38-40
  • 第四章 生猪屠宰分割过程环境中致腐微生物调查分析40-48
  • 引言40
  • 1 材料、试剂与仪器40-41
  • 1.1 实验材料40
  • 1.2 实验试剂40-41
  • 1.3 主要培养基41
  • 1.4 主要仪器41
  • 2 实验方法41-43
  • 2.1 主要致腐微生物的培养和测定41-42
  • 2.2 主要致腐微生物的分离纯化42
  • 2.3 菌种的初步鉴定42-43
  • 3 实验结果43-47
  • 3.1 环境样品致腐微生物调查结果43-46
  • 3.2 主要致腐微生物的初步鉴定46-47
  • 4 结论与讨论47-48
  • 第五章 冷鲜猪肉致腐微生物分布及数量变化研究48-58
  • 引言48
  • 1 材料、试剂与仪器48-49
  • 1.1 实验材料48
  • 1.2 主要培养基48
  • 1.3 主要仪器48-49
  • 2 实验方法49
  • 3 实验结果49-55
  • 3.1 分割过程中猪肉主要致腐微生物数量变化49-51
  • 3.2 不同部位猪肉主要致腐微生物分布51-53
  • 3.3 冷却猪肉的初始菌相53-54
  • 3.4 冷藏过程中致腐微生物数量变化54-55
  • 4 结论与讨论55-58
  • 结论58-60
  • 参考文献60-6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66-67
  • 致谢67-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倪敬轩;杨英;;猪源乳酸菌抑制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研究[J];动物医学进展;2012年02期

2 傅鹏;李平兰;;冷却猪肉初始菌相分析与冷藏过程中的菌相变化规律研究[J];食品科学;2006年11期


  本文关键词:冷鲜猪肉供应链微生物调查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21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yinglianguanli/3221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e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