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侦查环节刑事错案的防治
本文关键词: 刑事错案 侦查环节 防治路径 诉讼环境 侦查工作机制 出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刑事错案的产生,究其实质源于在事实认定层面出现的认知错误。错误的认知一旦形成便在内外诉讼环境、工作机制的共同作用下而不可逆转。从错案的发生机理来看,侦查环节的认知源头效应使其成为错案防治的重点。对于侦查环节刑事错案的防治,应以侦查权运行内外环境的改善为逻辑进路。于外,在厘清侦查权属性的前提下协调其与控诉、审判、辩护之关系,进而形成外部监督控制机制。于内,通过建立主办侦查员制度、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深化内审功能,提升其独立性,构建内部纠错体系。从而有效地将认识错误对于刑事案件的影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进而防治侦查环节刑事错案的发生。
[Abstract]:The essence of the criminal wrong case comes from the cognitive error at the level of factual cognizance. Once the wrong cognition is formed, it will be i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litigation environmen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occurrence mechanism of the wrong case, the cognitive source effect of the investigation link makes it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of the wrong case, and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of the criminal wrong case in the investigation link. We should tak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power of investigation as the logical way. Outside, under the premise of clarifying the attribute of the power of investigation, we should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vestigation power and the prosecution, trial and defense, and then form the external supervision and control mechanism.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ystem of host investigators,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appraisal mechanism, deepen the internal audit function, enhance its independence. Build an internal error correction system so as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impact of cognitive errors on criminal cases within a reasonable range, and then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criminal errors in investigation.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
【基金】:西南政法大学校级研究生科研创新立项“刑事错案侦查学考察——以供证模式为考察对象”(2017XZXS-077)
【分类号】:D925.2
【正文快照】: 一、刑事错案的发生机理和侦查的源头效应任何刑事错案的产生都有其复杂的形成系统。无论是在事实发现的行为认知视角抑或是刑事程序的视角下,刑事错案都是综合因素的结果。因此,我们需要对刑事错案的成因进行多维透视,寻求其形成的认知和制度逻辑。如果我们将刑事案件的查明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远南;;刑事错案辨析[J];海南人大;2006年03期
2 李建明;;刑事错案预防的宏观对策研究[J];人民检察;2006年18期
3 尹吉;;也谈刑事错案[J];人民检察;2006年18期
4 王晓霞;;刑事错案认定标准的反思与重构[J];人民检察;2006年22期
5 刘品新;;当代英美刑事错案的实证研究[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陈立云;;疏议刑事错案界定之论争[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5期
7 吴四江;;刑事错案责任追究制度[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崔敏;王乐龙;;刑事错案概念的深层次分析[J];法治研究;2009年01期
9 王乐龙;;刑事错案概念再分析[J];法治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崔敏;王乐龙;;刑事错案概念的深层次分析[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应敏骏;;海恩法则和墨菲定律在减少刑事错案中的应用[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其他[C];2013年
2 段体操;;“留有余地”的裁判方式——兼论司法预期与判决成效之背离[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3 赵孝祥;;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过程中如何防止冤假错案——预防职务犯罪刑事错案的几点思考[A];贵州法学(2014年第2期)[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张建伟;刑事错案原因与对策的域外观察[N];检察日报;2013年
2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许身健;媒体与公众应理性对待刑事错案[N];检察日报;2013年
3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陈卫东;刑事错案:由个案救济走向制度救济[N];检察日报;2013年
4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错案研究中心 朱梦妮;澳大利亚刑事错案的成因[N];人民法院报;2013年
5 本报通讯员 刘桃荣 罗永鑫 杨玲娜;刑事错案防范:健全机制是破题之径[N];检察日报;2014年
6 记者 石国胜;杜绝非法取证 防止刑事错案[N];人民日报;2006年
7 记者 李云华;刑事错案背后有非法取证阴影[N];宁夏日报;2009年
8 山西省人民检察院 周跃武;刑事错案预防要从五方面入手[N];检察日报;2011年
9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错案研究中心 何宏杰 吕宏庆;日本预防刑事错案的系列改革[N];人民法院报;2013年
10 法学博士 刘练军;面对刑事错案,机制改革更重要[N];东方早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春刚;刑事错案基本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陈士渠;刑事错案的证据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凡;刑事错案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2 高家雯;我国当代刑事错案产生原因及预防之法理解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利云;我国刑事错案防范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成晓莹;刑事错案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5 王莉莉;我国刑事错案成因及预防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6 祖克热汗·买合木提;我国刑事错案的成因及预防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黄冬英;我国刑事错案纠正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8 齐乐;我国刑事错案成因分析及其对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年
9 于s,
本文编号:14592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jixiaoguanli/1459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