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照护制度中的“绩效同构”与“风险共担”:一个“协同治理”的解释框架
本文选题:协同治理 + 长期照护服务 ; 参考:《浙江学刊》2017年02期
【摘要】:长期照护应是一种基于"情境主义"范式的制度性安排,我国对于长期照护概念的引入,比西方及东亚发达国家(地区)晚了近二十年,至今尚未开启"长期照护"的制度化建设。中国是世界上失能老年人口最多、亦是唯一失能老年人口超千万的国家。因应"健康和积极老龄化"、尽快构建一体化的老年照护服务制度,采用"多阶段照护与分级制护理"的策略已成尽早实施的方向。本文在"协同治理"的解释框架下遵循两条逻辑主线——明线为"绩效"和"风险"、暗线为"公平"和"义务"。制度绩效方面,提出了多元照护主体在"照护制度框架同构"过程中的"照护制度效率增效链条";服务绩效方面,选取"全景式"和"精准化"双维度来细观"一站式"全生命周期的"长期照护连续统";制度避险方面,论证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多元照护持份者达成"高结构拟合度、低度可控型结构风险"的制度设计可能。本文甄选广州市L区作为典型个案、对其长期照护的"地方性事实"进行循证研究,试图为我国长期照护在结构层面的制度化建设提供具有区域前瞻性的启示。
[Abstract]:Long-term care should be a kind of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based on the "situational" paradigm. China's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long-term care is nearly 20 years later than that of the western and East Asian developed countries (regions).Up to now,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long-term care has not been started.China is the world's largest disabled elderly population, but also the only disabled elderly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10 million countries.In response to "healthy and active aging", it has become the direction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multi-stage care and graded nursing" as soon as possible to establish an integrated care service system for the elderly.This paper follows two logical main line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cooperative governance"-"performance" and "risk", and "equity" and "obligation".In terms of institutional performan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fficiency and efficiency chain" of multiple care subjects in the process of "isomorphism of care system framework", as well as the service performance.Selecting the "panoramic" and "precision" two dimensions to observe the "long-term care continuum" of "one-stop" and "whole life cycle", and proving that the government, market,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other multiple stakeholders have reached a "high structural fit degree" in the aspect of institutional risk avoidance.The system design of low degree controllable structural risk is possible.This paper selects L District of Guangzhou as a typical case to conduct evidence-based research on the "local facts" of long-term care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gional perspective for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long-term care at the structural level in China.
【作者单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系;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年项目)“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绩效’-“风险”双轴效应研究”[15CSH071]
【分类号】:D66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伟礼;;科学发展观若干问题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06期
2 陆世宏;;协同治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陈培浩;崔光胜;;社区协同治理中的社会组织培育——基于“上城模式”的观察[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4 郁建兴;任泽涛;;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的协同治理——一个分析框架[J];学术月刊;2012年08期
5 姚迈新;;社会管理中的协同治理:从理论反思到现实观照——基于珠海社会管理“先行先试”经验的思考[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2期
6 姚迈新;;社会管理中的协同治理:从理论反思到现实观照——基于珠海社会管理“先行先试”经验的思考[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俞可平;;中国要走向官民共治[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2年09期
8 桑玉成;;官民协同治理视角下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麻宝斌;任晓春;;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治理之路——以汪清县城市社区管理改革为个案[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6期
10 杨清华;;协同语境下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双赢策略[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何水;;从政府危机管理走向危机协同治理[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锦尉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原主任 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化解“戾气”需全社会协同治理[N];文汇报;2013年
2 驻穗记者 姚嘉莉;深圳社会管理 政社协同治理[N];深圳商报;2012年
3 东莞市社会工作者 祝俊峰;在协同治理中推进社会服务多元主体供给[N];东莞日报;2013年
4 记者 薛惠娟;省政协2013年1号提案提出51条建议[N];河北日报;2013年
5 刘鹏 吉林省委党校行政科学研究所;加快推进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N];吉林日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储白珊 实习生 洪艺松;抓发展 抓改革 抓公平 抓生态[N];福建日报;2014年
7 记者 周咏南 翁浩浩 廖小清 余勤;五水共治 全国联动[N];浙江日报;2014年
8 全国人大代表 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 刘卫国;从“管理”到“治理”[N];解放日报;2014年
9 记者 程丽红 李树果;从霾成因入手 群城合力共为[N];人民政协报;2014年
10 刘晓峰;从《决定》看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N];安徽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艳丽;城市社区协同治理动力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彬;苏南城市社区协同治理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2 吴迪;协同治理视角下美国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3 陈旭;协同治理视阈下城市社区多元主体间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徐润雅;我国城市社区协同治理模型与运行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5 吴卿昊;重庆城市社区协同治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6 左璐璐;协同治理视角下“三社联动”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7 吴博;雾霾协同治理的府际合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8 潘宇;协同治理视角下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
9 王志新;拉萨市城市社区协同治理机制研究[D];西藏大学;2015年
10 虞睿莲;协同治理视域下基层社区社企互动实践探析[D];苏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543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jixiaoguanli/1754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