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创项目成员的团队偏好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团队认同和团队凝聚力的中介作用
本文选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团队 + 团队偏好 ; 参考:《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团队创新是目前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学术领域的热门话题。已有大量研究对团队偏好、团队认同、凝聚力和创新绩效两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团队偏好的提高会促进团队认同、凝聚力和创新绩效的提高,团队认同和凝聚力的提高也可以促进创新绩效的提高,但是四者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晰。基于此,本研究拟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四个变量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从团队认同和团队凝聚力出发,在个体和团队两个水平,探讨团队偏好对团队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并预期团队认同和凝聚力在团队偏好和创新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预研究利用访谈法对文献综述中的变量关系进行验证,从实际角度寻找研究变量。访谈对5个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团队的16名成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团队认同和团队凝聚力是团队成员最为重视的两个因素,印证了文献综述中提到的团队认同和团队凝聚力是创新绩效的近因变量。研究一通过问卷法对华中师范大学312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与者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成员的团队偏好提高只能通过团队认同感和团队凝聚感两条路径,从而促进个体水平的创新绩效的提高,并且团队认同感和团队凝聚感可以相互促进。研究二通过问卷法与团队结题评审结果相结合,对华中师范大学134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团队进行调研。结果发现:提高团队偏好可以提高团队认同和团队凝聚力的提高,但是与团队水平的创新绩效没有显著联系,即团队偏好、团队认同和团队凝聚力的提高无法提高团队水平的创新绩效。通过对研究一和研究二中的两种水平的创新绩效进行关联,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个体水平的创新绩效无法正向预测团队水平的创新绩效。两个研究的研究结果部分验证了先前的假设。所有的数据都来源于实际大创团队,具有良好的实践意义。最后,本文对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展望进行了分析,从研究样本和实践两个方面提出未来研究推进的方向。
[Abstract]:Team innovation is a hot topic in the academic field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at present.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on team preference, team ident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hesion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22 have done a lot of research team preferred to increase will promote team identity, cohesion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eam identity and cohesion improvement can also promote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ur is not clear. Based on this, this study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four variables are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m identity and team cohesion in the individual and team level two, to discuss the mechanism of team preference on team innovation performance expected, and team identity and cohesion plays an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team preference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Checking the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variables in the relationship pre study by interview method Card, looking for research variables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The interview of 16 members of 5 students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innovation training project tea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eam identity and team cohesion is the two most important factors of team members, confirms the mentioned team identity and team cohesion in the documentation is proximate variables a study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conducted a survey of 312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 participa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mbers of the team to improve the preference only through team identity and team cohesion are two paths, so as to promote the level of the individu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team identity and team sense of coherence can promote each other. Two study by questionnaire and team concluding review by combining the results of 134 college students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 "project team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mproved team preferences can improve team identity and team cohesion increased, but the level of innovation and team performance ha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namely team preferences, team identity and team cohesion to improve team level impro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By correlating the two levels of a second study and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vel of the individu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can positively predict the level of team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wo research results validate the previous hypotheses. All data are derived from the actual record team, has a goo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inally, in this paper, the lack of research and future prospects are analyzed, and put forward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of advance from two aspects research samples and practice.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4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建设;柏林;;高新技术企业科研团队效能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陈维政;王兴琼;;促进组织健康:合作还是冲突?——基于团队特征实证研究的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刘宁;张爽;;团队效能经典模型评述[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钟萍;;浅谈如何打造一流医院团队[J];南方论刊;2011年06期
5 许福源;李文义;;学校文化与打造优秀团队[J];现代教育;2011年Z2期
6 仇荃;;你在团队中担任什么角色[J];成才与就业;2013年20期
7 李卫平;团队工作改革的新举措[J];石油教育;1997年06期
8 王海军;万润泽;陈宇;;基于学生团队培养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年06期
9 沈惠娟;临汾路街道群众团队状况调查[J];社区;2005年19期
10 林碧莲;孙盈昊;罗虹;高尚仁;;对团队效能的研究新探[J];现代企业教育;2006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甄里;;序八(Foreword)[A];全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经验交流暨《朋友》项目十周年庆典与贝利—马丁奖颁奖大会文集[C];2008年
2 蒋莹;杨忠;;实践共同体、角色绩效与团队效能的关系研究——以企业研发团队为例[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唐春英;李铁冬;;培养团队质量与服务理念的实践经验[A];中华护理学会第7届消毒供应中心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4 疏德明;刘电芝;;团队凝聚力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邢春凤;;手术室的Team work[A];2008年中国岭南护理学术讲坛论文集[C];2008年
6 陈炜;袁逸;孟钰瑶;;培养团队对客户的归属感、提升客户服务意识和能力[A];2013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四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汇编第四部分[C];2013年
7 王黎萤;陈劲;;研发团队创造力影响因素的探索与验证[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郭周克;郭志武;许凯;李志明;李庆寿;张和平;李清梅;郭锐;;打造“九力”团队的理论与实践[A];2009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集[C];2010年
9 万玉子;孙彩虹;;团队自组织演化与博弈模型研究[A];信息经济学与电子商务:第十三届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董保民;;团队道德风险的再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3卷第1期(总第9期)[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阮文华;情感是联系团队成员的纽带[N];中国保险报;2010年
2 通讯员 张媛;团市委调研组指导团队工作[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1年
3 周丽阳;信任是团队成功的重要因素[N];中国人事报;2005年
4 陈龙海(本文作者:浙江磐安花台山宾馆总经理);激活队员情绪 形成团队合力[N];华东旅游报;2001年
5 市委党校 刘秀英;自觉融入团队是事业成功的关键[N];益阳日报;2008年
6 马继圣;卓越的领导者就是懂得“给力”于团队[N];中国保险报;2011年
7 高进良;试论地税团队的文化建设[N];衡水日报;2011年
8 杞人;全球85个团队“凤凰南粤飞”[N];科技日报;2011年
9 安徽省舒城县七星学校 汪密;建设有信仰的学校团队[N];中国教师报;2011年
10 叶西;用“同仁法则”激励团队[N];中国医药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苗苗;中国企业背景下团队建言氛围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金涛;团队悖论式领导与创造力关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7年
3 王海霞;团队互动过程对团队效能的影响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4 陈公海;企业研发团队非正式网络的结构特征对产品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5 张涛;团队冲突理论模型及其实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6 吴铁钧;大学生团队学习:模型建构与团队效能[D];苏州大学;2011年
7 陈振娇;探索团队冲突与团队产出之间中介机制的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谢心灵;团队协同的知识工作效率影响因素及效率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常涛;团队性绩效考核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苏姗姗;企业研发团队成员满意度评价与提升机制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铖;大创项目成员的团队偏好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团队认同和团队凝聚力的中介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
2 韩红静;问责感对工作绩效的影响[D];广州大学;2017年
3 钟琳;团队多样性对团队效能的影响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4 王倩;基于团队互动过程的团队凝聚力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5 常艳;高校教学团队运行机制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6 尹杰;团队建言氛围对建言行为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肖君宜;团队建言氛围的形成机制和效能—团队积极行为视角[D];苏州大学;2015年
8 赵惠;交互记忆系统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路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张晓田;真诚型领导与亲社会违规行为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10 石金凤;认知动机和社会动机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622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jixiaoguanli/1762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