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协同创新机构中的协同度问题探析——基于“组织—治理”的视角
本文选题:高校协同创新机构 + 协同度 ; 参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07期
【摘要】:"协同"机制的构建与有效运作是协同创新的核心要义之一。在"2011计划"的运作过程中,高校协同创新机构作为既有体制下的组织形态与治理"特区",依然受制于既有体制的种种壁垒,"组织—治理"很多情形下出于"空转"而缺乏实质性的管控,协同创新机构没有成为引领合作的先导,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各机构的功利附属。高校协同创新机构的管理创新依然远落后于科研创新的步伐,"低协同度"成为阻碍实质科研创新的突出问题。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既不同于以"权力—命令"为链条的科层组织,也有别于以"契约—交易"为纽带的市场组织,其组织形态应该是一种比科层组织更灵活,比市场组织更有效的网络组织,因此有必要将其产生的协同度问题置于"组织—治理"的视角下结合网络组织及其治理相关理论加以重新审视。高校协同创新机构协同度的提升要通过以重大科研成果产出、体制机制协同绩效生成等为目标,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才能得以实现。通过文化协同、组织协同、战略协同的具体路径,希望有效改变高校协同创新机构"逻辑实体、物理虚体"的状态,推进协同创新的组织形态和治理结构"脱虚向实",实现整体协同效率不断提升。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and effective operation of cooperative mechanism is one of the core meaning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the course of the operation of Project 2011, As the organizational form of the existing system and the governance of the "special zone",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institution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still subject to various barriers of the existing system. In many cases, the "organization-governance" lacks substantive control because of "idling". Synergetic innovation institutions are not the leaders of cooperation, but, to some extent, subordinate to the utility of the agencies. The management innovation of cooperative innovation institu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ill lags far behind the pa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low degree of synergy" has become a prominent problem hindering the inno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essence.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not only different from the branch organization with "power and order" as the chain, but also from the market organization which is linked by "contract and transaction". Its organizational form should be more flexible than that of branch organization. The network organization is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market organization, so it is necessary to re-examine the degree of syner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governance"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of network organization and its governance. The promotion of coordination degree of cooperative innovation institu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aimed at the production of major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the generation of coordinated performance of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and so on, and should be aimed at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The network innovation mode of collaborative interaction of multiple agents with the core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can be realized. Through the specific path of cultural coordination, organizational coordination and strategic coordination, the author hopes to effectively change the state of "logical entity, physical virtual body" of cooperative innovation institu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moting the organizational form and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realizing the overall synergy efficiency.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
【分类号】:G6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晓旭;叶伟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协同创新中心的案例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7年01期
2 徐平;张秋实;朱志红;;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综述[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3 马焕灵;王瑜龙;;质与量:高校协同创新藩篱问题刍议[J];重庆高教研究;2015年03期
4 李晨;吴伟;韩旭;;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国家首批14家协同创新中心案例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年02期
5 俞大军;李军山;杨明;贺睿博;刘秋旭;;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架构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2014年06期
6 洪银兴;;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科学;2014年01期
7 朱鹏;;协同创新中心组织管理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J];高教探索;2013年03期
8 官海滨;武德昆;王兴起;;基于“2011计划”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改进研究[J];大学(学术版);2013年04期
9 薛澜;陈坚;;中国公立科研机构转制改革是否完成?——基于使命、运行、治理分析框架的实证研究[J];公共管理评论;2012年02期
10 饶燕婷;;“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要求与政策构想[J];高教探索;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庄涛;王桂东;;官产学研协同创新四维关系研究——基于三螺旋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年08期
2 范晓春;曹茹烨;;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路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08期
3 熊文渊;阮坚;王小燕;;以“互联网+实验教学”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年08期
4 李长萍;尤完;刘春;;中外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7年08期
5 彭念姣;;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金融经济;2017年14期
6 段鲁玉;;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市场失灵与政府救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年07期
7 李芸;;高校协同创新机构中的协同度问题探析——基于“组织—治理”的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07期
8 吴东升;高宏伟;杨青;纪振平;孙金根;;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7年07期
9 由雷;王伟光;;创新网络中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J];经济问题探索;2017年07期
10 张甜甜;尹春洁;;面向区域文化的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研究——以艺术设计平台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丰安;;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及其道德修养[J];重庆社会科学;2016年06期
2 邱微;袁一星;赫俊国;;基于2011协同创新计划的高校师资培育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年09期
3 李晨;吴伟;韩旭;;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国家首批14家协同创新中心案例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年02期
4 管培俊;;新一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走向与推进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10期
5 杨兴林;;高校协同创新相关问题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3年06期
6 蒋艳萍;;高校协同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18期
7 冯海燕;;协同创新 共同致力“轨道交通安全”——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案例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3年09期
8 吴恺;;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新探[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9 王秀翠;;浅谈2011协同创新中心[J];科技风;2013年16期
10 王进富;张颖颖;苏世彬;刘江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1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渭南市编办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方式全力服务人才强市战略[J];渭南政报;2012年08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夏佩娟;日本建立产业创新机构促进高增长行业发展[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
2 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 余键;现代科研创新机构的实践探索[N];科技日报;2012年
3 南方日报记者 唐柳雯 彭国华 黄颖川 见习记者 郭家轩 实习生 蒋昱思;构建合作型创新机构促企业转型[N];南方日报;2013年
4 黄剑波 整理;金融创新机构不能成为实体经济“吸血鬼”[N];证券时报;2014年
5 ;诺基亚企业创新机构注资内容软件公司[N];人民邮电;2004年
6 记者 任琳娟;省级以上企业创新机构达三十五家[N];邯郸日报;2014年
7 记者 罗宇凡 叶健;强而不智,,“百强创新机构”中企零上榜[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8 记者 周轩千;招行荣获“金融服务创新机构”等三奖项[N];上海金融报;2011年
9 本报评论员 苗凡卒;含金量极高的政策富矿[N];深圳商报;2006年
10 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张义民;谁来脱掉“企业的靴子”?[N];科技日报;2012年
本文编号:18130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jixiaoguanli/1813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