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AHP的生物荧光共聚焦显微镜的可用性评价研究
本文选题:可用性 + 显微镜 ; 参考:《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现代仪器设计往往以提高硬件的处理速度和精度为主要目标,忽略了人与仪器间的交互效应。事实上通过对人机交互可用性的研究,能大大降低失误率,提升用户的操作效率和使用体验。本文以某台生物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为主要评价对象,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的理论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可用性评价模型,通过该模型的评价结果可以选出该显微镜待选方案中的最优方案,同时也可为相关仪器的可用性评价研究提供一些思路。本文先将该显微镜的评价体系框架分为背景因素维度和可用性维度,从设备特点、用户群体、任务设定和使用环境定义了背景因素模型;以效率、有效性和用户满意度作为可用性维度的因素层,利用问卷调查提炼出6项一级评价指标作为指标层,并分析得到20项二级评价指标作为数据层,综合建立了完整的可用性评价体系。将20项具体可测的二级评价指标按实验性质分为三类。外观类指标的度量主要是基于Delmia软件的计算机仿真,模拟人在操作显微镜时的姿态,得到了布局合理性与舒适性等指标的量化数据;界面类指标的度量利用了绩效度量和问卷调查,设计测试任务,对界面效率性、可学习性和可记忆性指标进行了量化;满意度指标的度量利用了基于李克特量表的问卷调查法,对外观和界面美观性指标进行了量化。随后构建了该显微镜的层次分析结构,以模糊集合理论为基础,确定可用性指标的隶属函数,得到比较矩阵,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矩阵,由隶属度区间和模糊评价集的对应关系,将权重矩阵中的隶属度值转化为模糊数,计算得到可用性分数矢量,经过去模糊化处理,得到最优方案。邀请专家以启发式评估对各方案进行评价,将启发式评估的结果与模型评价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显微镜可用性评价模型的有效性。
[Abstract]:A usability evalu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 FAHP ) .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H7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静;;基于视觉追踪技术的网络研修平台可用性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年27期
2 倪梯闵;谈乐斌;张芳添;丁廷哲;;基于Jack软件的单双肩背包工效分析[J];人类工效学;2016年04期
3 袁静;陆阳平;;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移动图书馆可用性评价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年02期
4 张明晶;郑丽丽;康意谊;;基于RAMSIS的某车型驾驶员安全带人机舒适性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6年01期
5 郑筱颖;张露芳;;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购票网站可用性评估体系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5年18期
6 黄艳群;高一歌;盛天梦;朱黎明;;基于交互系统设计理论的X射线仪器外观设计[J];机械设计;2015年10期
7 郑燕;刘玉丽;王琦君;葛列众;;产品可用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人类工效学;2014年03期
8 孟凡兴;Pilsung Choe;杨华胜;吴庆超;;中国老年人社交网站的可用性评估[J];人类工效学;2014年03期
9 尹传盛;孙芳;贺缨;邵宏伟;;基于Anybody软件平台冷水刺激前后食指动力学的特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年22期
10 李永锋;朱丽萍;;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产品可用性评价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12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赵吴骏;葛列众;王笃明;;杭州地铁导向系统可用性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晏晓红;基于空间认知的网络地图设计与评价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2 薛玉霞;数控机床可用性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亚梅;基于用户体验的网络学习平台可用性评价建模及分析系统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2 刘肃权;快速生化检测仪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与临床试验[D];重庆大学;2016年
3 张永慧;面向虚拟装配的作业仿真及工效分析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许鸽;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网络地图可用性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5 唐骥;智能手机可用性综合评价模型构建[D];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
6 陈锡晶;辰山植物园科普导览APP可用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4年
7 袁丽;白光干涉仪的可用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赵月;社交网用户行为分析及网站可用性量化方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9 林玮;基于人性化设计的放疗仪器操作设备的设计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10 尹良;基于虚拟装配仿真的人机工效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619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jixiaoguanli/2061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