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与矫治:中国政府绩效评价价值取向之转变
发布时间:2021-03-27 10:51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此,就必须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文章结合政府绩效评价的文献分析,考察了政府绩效评价的演变过程,包括评价价值取向、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在以GDP为导向,自上而下的政府绩效考核给中国经济带来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包括政府、社会和民众在内的整个社会存在某种程度的诚信、公平缺失等价值扭曲问题。唯有以提升民众获得感为价值目标的政府绩效评价,方是矫治以GDP为导向的政府绩效评价痼疾,贯彻政府绩效评价中"以人民为中心"主体地位的现实路径。故而,在政府绩效评价分析范式进行转型的背景下,其价值取向从显性GDP的经济效率价值转向隐性的民众获得感的民主公平价值、从体系向生态的价值转变、从"唯GDP"向人的全面发展转变,政府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注入了新思想、新活力、新坐标,政府绩效评价价值能够全面反映"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发展质量"的各个层面内容。
【文章来源】:科技智囊. 2020,(09)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中国GDP与失业率、基尼系数变动趋势情况对比
其次,在生存环境与安全保障层面。有学者指出,中国过去几十年经济的发展是以消耗资源和损害环境为代价的。1985—2015年,全国污水排放量从41.52亿吨增加至716.18亿吨。截至2016年底,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8%左右。其他的生态问题包括水污染和水资源匮乏、土地退化、土壤污染、生物多样性被破坏、固体垃圾管理存在问题等。环境污染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成本,增加在环境治理和医疗健康等方面的开支,而且会通过影响人们健康的方式损害社会人力资本积累,制约经济长远发展。如图2所示,中国人均CO2排放量的趋势线与GDP的趋势线几乎一致,污染排放总量超出环境容量,生态损害超过了自然再生能力,表明环境在为经济让路。另外,从人民法院一审案件数的增长趋势来看,中国居民生存的安全状况也不容乐观。1987至2017年间,一审案件数保持年均8.7%的高位增长。以2005年为节点,在此之前,一审案件的增速在6%左右,而在2005年之后,其增长达到12.2%,翻了一倍,这与GDP的增长状况恰为反向。最后,在居民消费层面,由图3可知,从1987年到201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均涨幅在5%左右,尤其是在2000以后,CPI年均增长率更是高达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体上涨,这表明我国物价水平整体上涨。其弊有三:一是物价上涨使民众减少对部分消费品和服务的消费或者是选择更加便宜的商品和服务替代,甚至是选择劣质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居民的生活质量,减少民众的获得感。二是物价上涨使得民众实际可支配收入降低,增大了居民的生活压力,导致居民为赚取更多的收入,采用增加工作量、改变职业或外出务工等方式来弥补物价上涨带来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从而改变了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导致民众获得感的减少。三是物价上涨会导致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的扩大一定程度上使得民众的“相对剥夺感”增加,这也不利于民众获得感的提升[15]。
最后,在居民消费层面,由图3可知,从1987年到201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均涨幅在5%左右,尤其是在2000以后,CPI年均增长率更是高达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体上涨,这表明我国物价水平整体上涨。其弊有三:一是物价上涨使民众减少对部分消费品和服务的消费或者是选择更加便宜的商品和服务替代,甚至是选择劣质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居民的生活质量,减少民众的获得感。二是物价上涨使得民众实际可支配收入降低,增大了居民的生活压力,导致居民为赚取更多的收入,采用增加工作量、改变职业或外出务工等方式来弥补物价上涨带来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从而改变了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导致民众获得感的减少。三是物价上涨会导致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的扩大一定程度上使得民众的“相对剥夺感”增加,这也不利于民众获得感的提升[15]。以经济发展和效率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政府绩效评价,在GDP、财政收入等快速增加的同时,与之对应的社会公正、公平、环境、民众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等并未成比例上升,反而呈现出民生与效率之间的价值冲突。首先,反映社会公平的居民基尼系数高于警戒线;其次,在“唯GDP”的绩效观导向下,经济与环境、食品安全、群体性事件等涉及民生发展的方向背离,严重影响了民众的主观获得感。在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下,社会组织也不断地发展壮大,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形式也从单一走向多元,民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价成为必然趋势,且逐步常态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时代中国政府绩效评价研究[J]. 高娟. 中国软科学. 2019(12)
[2]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模式比较研究:一个分析框架[J]. 陈小华,卢志朋.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9(02)
[3]中国政府绩效管理40年:路径、模式与趋势[J]. 贠杰. 重庆社会科学. 2018(06)
[4]我国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实践模式比较——基于五种典型实践模式[J]. 冉敏. 理论月刊. 2018(05)
[5]新时代国家治理的良政基准与善治标尺——人民获得感的意蕴和量度[J]. 王浦劬,季程远. 中国行政管理. 2018(01)
[6]在反思“经济人”假设中重构社会治理模式——读张康之教授的《为了人的共生共在》[J]. 刘柯.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7(05)
[7]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有效公民参与:责任与信任的交换正义——以南京市“万人评议机关”15年演化历程为例[J]. 秦晓蕾. 中国行政管理. 2017(02)
[8]“获得感”的价值彰显[J]. 杨伟荣,张方玉. 重庆社会科学. 2016(11)
[9]让居民拥有获得感必须打通最后一公里——新时期社区治理创新的实践路径[J]. 丁元竹. 国家治理. 2016(02)
[10]分析社会及其治理的分工—协作体制[J]. 张康之.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6(06)
本文编号:3103380
【文章来源】:科技智囊. 2020,(09)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中国GDP与失业率、基尼系数变动趋势情况对比
其次,在生存环境与安全保障层面。有学者指出,中国过去几十年经济的发展是以消耗资源和损害环境为代价的。1985—2015年,全国污水排放量从41.52亿吨增加至716.18亿吨。截至2016年底,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8%左右。其他的生态问题包括水污染和水资源匮乏、土地退化、土壤污染、生物多样性被破坏、固体垃圾管理存在问题等。环境污染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成本,增加在环境治理和医疗健康等方面的开支,而且会通过影响人们健康的方式损害社会人力资本积累,制约经济长远发展。如图2所示,中国人均CO2排放量的趋势线与GDP的趋势线几乎一致,污染排放总量超出环境容量,生态损害超过了自然再生能力,表明环境在为经济让路。另外,从人民法院一审案件数的增长趋势来看,中国居民生存的安全状况也不容乐观。1987至2017年间,一审案件数保持年均8.7%的高位增长。以2005年为节点,在此之前,一审案件的增速在6%左右,而在2005年之后,其增长达到12.2%,翻了一倍,这与GDP的增长状况恰为反向。最后,在居民消费层面,由图3可知,从1987年到201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均涨幅在5%左右,尤其是在2000以后,CPI年均增长率更是高达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体上涨,这表明我国物价水平整体上涨。其弊有三:一是物价上涨使民众减少对部分消费品和服务的消费或者是选择更加便宜的商品和服务替代,甚至是选择劣质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居民的生活质量,减少民众的获得感。二是物价上涨使得民众实际可支配收入降低,增大了居民的生活压力,导致居民为赚取更多的收入,采用增加工作量、改变职业或外出务工等方式来弥补物价上涨带来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从而改变了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导致民众获得感的减少。三是物价上涨会导致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的扩大一定程度上使得民众的“相对剥夺感”增加,这也不利于民众获得感的提升[15]。
最后,在居民消费层面,由图3可知,从1987年到201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均涨幅在5%左右,尤其是在2000以后,CPI年均增长率更是高达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体上涨,这表明我国物价水平整体上涨。其弊有三:一是物价上涨使民众减少对部分消费品和服务的消费或者是选择更加便宜的商品和服务替代,甚至是选择劣质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居民的生活质量,减少民众的获得感。二是物价上涨使得民众实际可支配收入降低,增大了居民的生活压力,导致居民为赚取更多的收入,采用增加工作量、改变职业或外出务工等方式来弥补物价上涨带来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从而改变了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导致民众获得感的减少。三是物价上涨会导致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的扩大一定程度上使得民众的“相对剥夺感”增加,这也不利于民众获得感的提升[15]。以经济发展和效率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政府绩效评价,在GDP、财政收入等快速增加的同时,与之对应的社会公正、公平、环境、民众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等并未成比例上升,反而呈现出民生与效率之间的价值冲突。首先,反映社会公平的居民基尼系数高于警戒线;其次,在“唯GDP”的绩效观导向下,经济与环境、食品安全、群体性事件等涉及民生发展的方向背离,严重影响了民众的主观获得感。在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下,社会组织也不断地发展壮大,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形式也从单一走向多元,民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价成为必然趋势,且逐步常态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时代中国政府绩效评价研究[J]. 高娟. 中国软科学. 2019(12)
[2]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模式比较研究:一个分析框架[J]. 陈小华,卢志朋.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9(02)
[3]中国政府绩效管理40年:路径、模式与趋势[J]. 贠杰. 重庆社会科学. 2018(06)
[4]我国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实践模式比较——基于五种典型实践模式[J]. 冉敏. 理论月刊. 2018(05)
[5]新时代国家治理的良政基准与善治标尺——人民获得感的意蕴和量度[J]. 王浦劬,季程远. 中国行政管理. 2018(01)
[6]在反思“经济人”假设中重构社会治理模式——读张康之教授的《为了人的共生共在》[J]. 刘柯.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7(05)
[7]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有效公民参与:责任与信任的交换正义——以南京市“万人评议机关”15年演化历程为例[J]. 秦晓蕾. 中国行政管理. 2017(02)
[8]“获得感”的价值彰显[J]. 杨伟荣,张方玉. 重庆社会科学. 2016(11)
[9]让居民拥有获得感必须打通最后一公里——新时期社区治理创新的实践路径[J]. 丁元竹. 国家治理. 2016(02)
[10]分析社会及其治理的分工—协作体制[J]. 张康之.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6(06)
本文编号:31033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jixiaoguanli/3103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