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竞赛型众包模式下雇主绩效影响因素与管理策略
发布时间:2021-12-12 02:21
互联网技术的极速发展应用为广大群众实现兴趣爱好、展现个人才能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发展平台,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竞赛型众包模式由此产生,这种模式既充分开发和发挥了广大网民的力量,也充分满足了企业的创新需求,并且有效地归结利用了社会中闲置的智力资源和隐性知识,创造了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型实用的商业模式。自竞赛型众包模式产生以来,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但利用实证方法进行分析的较少,特别是从雇主的特征和任务关键要素设计研究对雇主绩效的影响,并且引入解答者努力程度和解答者能力作为中介变量的研究更少。本文以信用理论、工作设计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重点研究众包竞赛中雇主特征、任务关键要素设计对雇主绩效的影响,同时研究解答者努力程度和解答者能力对雇主特征和任务关键要素设计与雇主绩效关系的中介作用。构建相关概念模型并进行了相应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雇主特征中,雇主信誉正向影响雇主绩效,雇主主动邀请解答者参与竞赛以及雇主与解答者之间的互动也能够正向影响雇主绩效。而在任务关键要素设计中,任务描述的文字表达对雇主绩效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考量,任务激励措施能够正向影响雇主绩效。雇主特征...
【文章来源】:长安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竞赛型众包相关理论基础
2.1.1 竞赛型众包的定义
2.1.2 竞赛型众包一般流程
2.2 信用理论与竞赛型众包模式
2.3 工作设计理论与竞赛型众包模式
2.4 虚拟社区中的沟通与竞赛型众包模式
2.5 竞赛型众包雇主绩效相关文献综述
2.5.1 竞赛型众包的相关研究
2.5.2 竞赛型众包雇主绩效的相关研究
2.5.3 竞赛型众包的运用对雇主的影响
2.6 文献总结
第三章 研究模型及研究方法设计
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1 理论分析
3.1.2 变量的界定与测量
3.1.3 研究假设
3.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3.2.1 问卷设计
3.2.2 样本选择
3.2.3 问卷前测
第四章 实证研究分析
4.1 问卷的描述性统计
4.2 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4.2.1 信度检验
4.2.2 效度检验
4.2.3 信效度检验小结
4.3 假设检验
4.3.1 自变量、中介变量直接影响分析
4.3.2 中介效应检验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管理策略
5.1 研究结果
5.1.1 描述性分析结果
5.1.2 直接影响结果分析
5.1.3 解答者努力程度与解答者能力的中介效应
5.2 管理策略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535827
【文章来源】:长安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竞赛型众包相关理论基础
2.1.1 竞赛型众包的定义
2.1.2 竞赛型众包一般流程
2.2 信用理论与竞赛型众包模式
2.3 工作设计理论与竞赛型众包模式
2.4 虚拟社区中的沟通与竞赛型众包模式
2.5 竞赛型众包雇主绩效相关文献综述
2.5.1 竞赛型众包的相关研究
2.5.2 竞赛型众包雇主绩效的相关研究
2.5.3 竞赛型众包的运用对雇主的影响
2.6 文献总结
第三章 研究模型及研究方法设计
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1 理论分析
3.1.2 变量的界定与测量
3.1.3 研究假设
3.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3.2.1 问卷设计
3.2.2 样本选择
3.2.3 问卷前测
第四章 实证研究分析
4.1 问卷的描述性统计
4.2 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4.2.1 信度检验
4.2.2 效度检验
4.2.3 信效度检验小结
4.3 假设检验
4.3.1 自变量、中介变量直接影响分析
4.3.2 中介效应检验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管理策略
5.1 研究结果
5.1.1 描述性分析结果
5.1.2 直接影响结果分析
5.1.3 解答者努力程度与解答者能力的中介效应
5.2 管理策略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5358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jixiaoguanli/3535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