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科技型人才聚集、人才根植度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山西省科技型人才聚集、人才根植度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前,许多国家把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作为新时期的战略目标,视科技创新投入为战略性投资,发展并超前部署处于国家科学研究前沿的高新技术产业,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以实现国家创新能力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而国家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与科技型人才聚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大部分隐性知识和科研资源为科技型人才占有和掌握,对这部分知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扩散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国家或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构建起良好的人才聚集环境,从而提高科技型人才的聚集水平。因此,本文将两者相结合,在分析科技型人才聚集和区域创新绩效的基础上,引入人才根植度这一概念,旨在了解科技型人才聚集的双维度、人才根植度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随后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科技型人才的根植意愿,从而有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因此本研究对丰富人才聚集理论、增强区域人才根植意愿、提升区域创新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的主体部分如下:(1)明确科技型人才聚集的双维度、人才根植度以及创新绩效的内涵和衡量标准;(2)运用相关理论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出假设;(3)分别对科技型人才聚集密度和科技型人才聚集质量(科技型人才聚集双维度)、科技型人才根植度和创新绩效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为验证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运用离差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之后,输入SPSS19.0求得Crobach’α系数和KMO检验统计量、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以检验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4)运用熵权法求得每一变量中各个指标的权重,构建起评价函数;(5)在构建关系模型前首先对山西省的科技人才聚集密度、聚集质量、人才根植度和创新绩效进行了现状和趋势分析;(6)将山西省2003-2013年的数据输入结构方程模型中,得到模型路径系数的估计结果,并对模型的拟合度做出评价;(7)依据模型估计结果,对假设研究做验证,并根据山西省的实际情况以及理论知识对模型结果做出解释。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山西省科技型人才聚集密度对创新绩效存在正向促进作用;(2)山西省科技型人才聚集质量对创新绩效存在正向促进作用;(3)山西省科技型人才聚集密度对人才根植度存在正向促进作用;(4)山西省科技型人才聚集质量对人才根植度存在正向促进作用;(5)山西省科技型人才根植度对创新绩效存在正向促进作用。本文创新点在于:(1)创新性地引入科技型人才聚集的双维度即科技型人才聚集密度和科技型人才聚集质量作为研究维度,并从工业企业、高等院校和研发机构三个主体出发去衡量科技型人才聚集密度和科技型人才聚集质量的水平;(2)将科技人才根植度作为科技人才根植意愿的衡量指标纳入本文的研究范围,分别探究科技人才聚集密度和科技人才聚集质量对科技人才根植度存在何种影响;(3)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了科技人才聚集密度和人才聚集质量与科技人才根植度、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模型,通过一系列数据的处理和模型的检验,最终得出模型的估计结果,同时运用人力资源及人才聚集相关理论对验证结果做出合理性分析。
【关键词】:科技型人才聚集密度 科技型人才聚集质量 科技型人才根植度 创新绩效 结构方程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64.2;F12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1 绪论11-25
- 1.1 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11-12
- 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11
- 1.1.2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20
- 1.2.1 人才聚集的研究现状12-15
- 1.2.2 人才根植意愿的研究现状15-16
- 1.2.3 创新绩效的研究现状16-20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20-22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20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20-22
- 1.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22-23
- 1.5 本文创新点23-25
- 2 相关理论基础25-31
- 2.1 人才聚集理论25-26
- 2.2 人力资源流动理论26-27
- 2.3 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27-28
- 2.4 需求层次理论28-29
- 2.5 公平理论29-31
- 3 科技型人才聚集的双维度、人才根植度与创新绩效分析31-35
- 3.1 科技型人才聚集的双维度分析31-32
- 3.1.1 科技型人才聚集双维度的内涵31-32
- 3.1.2 科技型人才聚集双维度的衡量标准32
- 3.2 人才根植度分析32-33
- 3.2.1 人才根植度的内涵32-33
- 3.2.2 人才根植度的衡量标准33
- 3.3 创新绩效分析33-34
- 3.3.1 创新绩效的内涵33
- 3.3.2 创新绩效的衡量标准33-34
- 3.4 本章小结34-35
- 4 科技型人才聚集的双维度、人才根植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假设35-41
- 4.1 科技型人才聚集的双维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假设35-36
- 4.1.1 科技型人才聚集密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假设35-36
- 4.1.2 科技型人才聚集质量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假设36
- 4.2 科技型人才聚集的双维度与人才根植度的关系假设36-38
- 4.2.1 科技型人才聚集密度与人才根植度的关系假设36-37
- 4.2.2 科技型人才聚集质量与人才根植度的关系假设37-38
- 4.3 科技型人才根植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假设38-40
- 4.4 本章小结40-41
- 5 构建山西省科技型人才聚集的双维度、人才根植度与创新绩效关系模型指标体系41-61
- 5.1 构建科技型人才聚集双维度指标体系41-42
- 5.1.1 科技型人才聚集密度维度41
- 5.1.2 科技型人才聚集质量维度41-42
- 5.2 构建科技型人才根植度指标体系42-43
- 5.2.1 科技型人才聚集密度下的人才根植度42-43
- 5.2.2 科技型人才聚集质量下的人才根植度43
- 5.3 构建创新绩效指标体系43-44
- 5.3.1 工业企业创新绩效43-44
- 5.3.2 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创新绩效44
- 5.4 数据标准化处理及指标体系检验44-53
- 5.4.1 数据标准化处理44-47
- 5.4.2 信度检验47-48
- 5.4.3 效度检验48-53
- 5.5 确定指标权重53-59
- 5.5.1 计算指标熵值53-54
- 5.5.2 计算指标熵权54-57
- 5.5.3 构建评价函数57-59
- 5.6 本章小结59-61
- 6 山西省科技型人才聚集的双维度、人才根植度与创新绩效关系实证研究61-83
- 6.1 主体趋势分析61-67
- 6.1.1 山西省科技型人才聚集双维度趋势分析61-63
- 6.1.2 山西省科技型人才根植度趋势分析63-64
- 6.1.3 山西省创新绩效趋势分析64-67
- 6.2 构建关系模型67-75
- 6.2.1 数据分析67-68
- 6.2.2 建立结构方程模型68-70
- 6.2.3 模型估计70-73
- 6.2.4 拟合优度评价73-74
- 6.2.5 路径分析74-75
- 6.3 结论分析与对策建议75-81
- 6.3.1 山西省科技型人才聚集的双维度与创新绩效关系分析及建议75-76
- 6.3.2 山西省科技型人才聚集的双维度与人才根植度关系分析及建议76-78
- 6.3.3 山西省科技型人才根植度与创新绩效关系分析及建议78-81
- 6.4 本章小结81-83
- 7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83-87
- 7.1 主要结论83-84
- 7.2 研究展望84-87
- 参考文献87-91
- 致谢91-93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9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爱娟;试论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人事与人才;2000年11期
2 赵广民;发展经济离不开人才[J];农场经济管理;2001年03期
3 子智;培养创新人才队伍[J];国际人才交流;2001年06期
4 尹慧仙;;浅谈创新素质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年01期
5 阳春乔;创新人才需具备的基本素质[J];求索;2005年02期
6 程玉莲;;自主创新道路与人才创新培育[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7 江世英;;论“创新人才”及其管理策略[J];人才开发;2007年12期
8 车丽君;;透视创新型人才[J];才智;2008年10期
9 冯凤莲;段西涛;;医学人才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06期
10 王蕊;;着力推进青年人才发展[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让人才的活力竞相迸发——人才队伍建设的成就和经验[A];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C];2008年
2 赵森林;李秀兰;;论创新人才及开发管理[A];新世纪人才战略研究——黑龙江省人才研究会第六届年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杨金发;张军;;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策略分析[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2年
4 ;改革开放30年人才队伍建设成就与经验[A];改革创新铸辉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乔玢;;从发展首都经济看高素质年轻人才的培养和使用[A];“面向新世纪的青年与青年工作”征文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何星蓉;;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2年
7 冯陵;;20年海南人才发展的研究与思考[A];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干武东;;欧洲发达国家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及启示[A];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论文选编(下册)[C];2011年
9 高朝明;;留住人才是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关键[A];中国西部人才强国战略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林良洲;王吉斌;向建胜;;浅谈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战略[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仲祖文;做创新人才的“保护神”[N];人民日报;2011年
2 本报评论员 吕组言;保护创新人才就是保护生产力[N];吕梁日报;2011年
3 记者 朱科;汇聚高端人才助力转型升级[N];襄阳日报;2013年
4 记者 肖芳;我市再次重奖人才每人10万[N];西宁晚报;2014年
5 记者 苗志磊;突出项目和人才支撑 谋求县域经济更大发展[N];邯郸日报;2014年
6 张继进;解放人才[N];人民日报;2003年
7 中共渭滨区委书记 周义;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N];宝鸡日报;2007年
8 巴彦淖尔市委组织部 辛梓 苏常亮 范瀚理;进一步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N];巴彦淖尔日报(汉);2007年
9 记者 陆慕寒 通讯员 程树青;齐荣公司实施人才创新工程[N];中国纺织报;2006年
10 郝荣峰;引进人才 更要引进精神[N];中国人事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成应斌;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构思与机制创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成;杭州市富阳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周蕾;苏州市吴江区政府人才政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高光熙;人才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发挥影响的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4 郭鑫鑫;人才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5 于长舰;企业创新型技术人才的识别与价值评价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6 阿兰;眉山市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培养的政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7 李春浩;基于生态理论的区域创新型人才流动研究[D];华侨大学;2015年
8 周佳佳;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高潜质人才职业成长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5年
9 杜弼云;山西省科技型人才聚集、人才根植度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10 夏文哲;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人才观的坚持与发展[D];南京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山西省科技型人才聚集、人才根植度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71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jixiaoguanli/437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