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绩效管理论文 >

武汉城市圈城镇化生态环境响应的时空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1 08:29

  本文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城镇化生态环境响应的时空演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城镇化 生态环境 响应 武汉城市圈


【摘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这一交互关系,是两者彼此响应的耦合产物。研究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响应胁迫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生态环境响应模型,对"两型社会"战略提出后武汉城市圈城镇化生态环境响应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2008-2013年,武汉城市圈城镇化发展态势良好,整个城市圈城镇化综合水平逐年稳步上升,增长速度加快。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呈现先下降,后维持稳定,再上升的"U型"变化曲线,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2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响应,呈现出由负响应向正响应转化的特征,生态环境对城镇化发展总体上呈现出由"胁迫"到"促进"的转变。A值越来越大,由2008年的-0.9上升到2013年的1.66。H值则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变化特征,由2008年的0.9降低到2010年的0.09,2013年迅速提升到1.71,表明生态环境对城镇化发展总体上呈现由"胁迫"到"促进"变化的发展趋势。资源环境压力、资源环境载荷对城镇化的发展呈现出由负响应向正响应转变的特征,资源环境绩效对城镇化的发展具有正响应的特征。3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综合响应指数的空间分异特征,由以正响应为主的"凹陷"结构向分化的"板块"结构演化,生态环境综合响应指数的区域差异呈先扩大、后缩小趋势,城镇化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为"弱促进"向"强胁迫"变化。资源环境载荷响应指数和绩效响应指数表现出"向心性"的发展特征。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湖北大学商学院;山西省晋城市国土测绘院;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总院有限公司;
【关键词】城镇化 生态环境 响应 武汉城市圈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集聚能力的时空演化机理与提升路径研究”(编号:14CJL037);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自然资源资本化及对应市场建设研究”(编号:15ZDB163)
【分类号】:X321
【正文快照】: 高速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产业集聚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得环境中单位面积物质代谢和能源消耗强度增加、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持续负面影响;同时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响应又反过来影响着城镇化的进程和方式,这一现象在城镇化水平高度发达的城市群(圈)地区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叔鹰;西北大开发与生态环境问题[J];铁道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2 王晓春,李杰,张相敏;植树造林,改善我区生态环境[J];天中学刊;2000年02期

3 蔡平;陕西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初探[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6期

4 尚绪成,薛铁彦;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中国林业;2000年02期

5 ;开创怀柔生态环境建设新局面[J];中国投资;2000年09期

6 综文;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标[J];中国农村科技;2000年01期

7 马忠臣 ,李克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保护改善生态环境[J];河南林业;2000年02期

8 赵学富 ,卫发兴 ,刘辉;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林业;2000年03期

9 翁友恒;;福建省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途径与对策[J];林业勘察设计;2000年01期

10 张晓;;切莫变西部大开发为生态环境大破坏[J];中国国情国力;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宏;;陕西省林业及生态环境建设[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杨先梁;;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应先行[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3 何淑杰;;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建设[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郭心群;;对攀枝花在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5 阎宏;何发理;;西北地区林业发展及其生态环境建设策略[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6 李玉明;;秦皇岛车站村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探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7 张发旺;王贵玲;侯新伟;;矿业开发对地质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调控[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8 许德芝;;搞好生态环境促进贵州经济发展[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9 黄淑芳;曾从盛;;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演化分析——以福州市为例[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宋文著;曲衍华;崔文科;;关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与对策[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2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林业大学 王礼先教授;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质与区域配置问题[N];科技日报;2002年

2 四川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曹正其;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搞好生态环境建设[N];中国绿色时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孙友;政府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N];中国绿色时报;2002年

4 农民日报副总编 李文学;人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三个阶段[N];农民日报;2001年

5 张宝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N];人民日报;2001年

6 刘万富 本报记者 夏光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N];四川日报;2000年

7 ;生态环境不容再破坏[N];陕西科技报;2001年

8 丹增;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美好家园[N];西藏日报;2000年

9 自治区政协委员、民建新疆区委会常委 唐天林;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路与对策[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2年

10 李文胜;正确理解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N];中国信息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永林;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政府支撑能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黄建军;陕西生态环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3 卢斌(王莹);基于格网GIS的艾比湖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雷敏;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5 张继承;基于RS/GIS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廖炜;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调控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梁海超;重庆松藻煤矿区生态环境经济补偿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8 张远;黄河流域坡高地与河道生态环境需水规律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娟;RS-GIS-EIS技术支持下的吉林西部生态环境集成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龙晓君;地质生态环境多尺度非线性智能评估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934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jixiaoguanli/8934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5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