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绩效管理论文 >

中资银行与在华外资银行经营绩效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8 21:31

  本文关键词:中资银行与在华外资银行经营绩效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在华外资银行 中资银行 经营绩效 比较评价


【摘要】:伴随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金融业已经演变成现代经济的核心;而银行业是金融领域至关重要的构成部分,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对经济的进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利率市场化在如火如荼地推进着,仅靠利差维持高利润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了。由于种种原因,在华外资银行明显优于中资银行,由此中资银行受到更多外部竞争压力。为了使中资银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控制住变量——中国市场这相同的大环境下,对中资银行和在华外资银行的经营绩效状况理智地比较分析,找出它们存在的差异,给中资银行提出相应的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综述大量关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以及其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的文献,给本文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通过比较分析法,比较选择出单因素指标比较法以及因子分析法;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几种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结合现实情况,选择了骆驼指标体系。再次选择2012~2014这三年的数据进行三类中资银行与在华外资银行的比较分析——包括单因素指标的比较分析和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分析华外资银行与三类中资银行的得分差异,结合各个经营指标的比较结果,将分别针对中资银行的三种类型,对提高其经营绩效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经过实证分析后,提取出三个因子,并且根据内容命名为——安全性因子、盈利性因子以及流动性因子。得出的结论是:从安全性因子F1的得分看来,在华外资银行平均得分高于中资银行;中资银行得分中,国有控股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从盈利性因子F2的得分看来,在华外资银行平均得分低于中资银行;中资银行得分中,国有控股银行城商行股份制银行。从流动性因子F3的得分看来,在华外资银行流动性因子F3的得分高于中资银行;在中资银行得分中,国有控股银行城商行股份制银行。根据以上得分结论以及结合各个单因素指标比较的结果,分别针对中资银行的三种类型提出相应的建议,实现方法对方法的检验,也使本文的结论、原因分析以及对策建议更加浑然一体。
【关键词】:在华外资银行 中资银行 经营绩效 比较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33;F831.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21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12
  • 1.1.1 研究背景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2-18
  • 1.2.1 关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研究12-13
  • 1.2.2 关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13-16
  • 1.2.3 关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16-18
  • 1.2.4 总体评价18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8-19
  • 1.3.1 研究方法18-19
  • 1.3.2 技术路线19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19-20
  • 1.4.1 研究内容19
  • 1.4.2 结构安排19-20
  • 1.5 创新点20-21
  • 第2章 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相关理论基础21-26
  • 2.1 经营绩效理论21-22
  • 2.1.1 经营绩效理论的内涵21
  • 2.1.2 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内涵21-22
  • 2.2 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方法22
  • 2.2.1 单因素指标的比较方法22
  • 2.2.2 因子分析法22
  • 2.3 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22-25
  • 2.3.1 国外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22-23
  • 2.3.2 国内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23-24
  • 2.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24-25
  • 2.4 本章小结25-26
  • 第3章 中资银行与在华外资银行经营绩效比较的实证分析26-42
  • 3.1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26-27
  • 3.2 样本的选取27
  • 3.3 中资银行与在华外资银行单因素指标的比较分析27-31
  • 3.3.1 安全性比较28-29
  • 3.3.2 盈利性比较29-30
  • 3.3.3 流动性比较30-31
  • 3.3.4 中资银行与在华外资银行单因素指标比较的结果31
  • 3.4 中资银行与在华外资银行经营绩效的因子分析比较31-41
  • 3.4.1 因子分析原理31-32
  • 3.4.2 因子分析具体过程32-38
  • 3.4.3 因子分析结果38-41
  • 3.5 本章小结41-42
  • 第4章 中资银行与在华外资银行经营绩效差异的分析42-49
  • 4.1 安全性因子分析42-44
  • 4.2 盈利性因子分析44-46
  • 4.3 流动性因子分析46-48
  • 4.4 本章小结48-49
  • 第5章 提高中资银行经营绩效的对策建议49-58
  • 5.1 针对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对策建议49-52
  • 5.1.1 降低不良贷款率49-50
  • 5.1.2 提高每股收益水平50-51
  • 5.1.3 提高现金备付率和总资产水平51-52
  • 5.2 针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对策建议52-54
  • 5.2.1 提高资本充足率、减少银行坏账52
  • 5.2.2 降低成本收入比52-53
  • 5.2.3 降低存贷比53-54
  • 5.3 针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对策建议54-56
  • 5.3.1 增加股东权益54-55
  • 5.3.2 提高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55-56
  • 5.3.3 适当提高流动比56
  • 5.4 本章小结56-58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58-59
  • 参考文献59-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凌;浅议入世后中资银行的人才经营[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2年03期

2 鲁岩;境外中资银行如何收费?[J];国际市场;2002年06期

3 陈一松;爱立信“倒戈”触痛中资银行[J];中国外资;2002年07期

4 谭浩 ,王娟;花旗银行抢注专利 中资银行应该警醒[J];金融信息参考;2002年12期

5 冯静;“花旗银行”事件对中资银行的启示[J];价格月刊;2002年07期

6 尚立印,罗进军;收不收费:中资银行面临艰难抉择[J];价格月刊;2002年07期

7 林华;金融专利,中资银行不能沉默[J];金融经济;2003年04期

8 陈尉;制度隐患困扰中资银行[J];互联网周刊;2003年19期

9 王者嵩;;中资银行和洋银行的“细节之差”[J];中国商界;2005年06期

10 朱士铮,刘新民,徐理福,杨林,陆林森,华琪美;兵临城下中资银行如何应战[J];国际市场;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宗良;;应促进更多中资银行成为系统重要性银行[A];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1~2012)[C];2012年

2 孙楚仁;孙海峰;;中资银行贸易融资外包中的收益和风险[A];国际服务贸易评论(总第2辑)[C];2008年

3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课题组;詹向阳;樊志刚;宋玮;;亚洲新兴市场经济走势及其对中资银行国际化的启示[A];“中国入世10周年——全面开放与走向国际的中国银行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江大纬;南京爱立信与中资银行“退婚”追踪[N];新华日报;2002年

2 邓妍;中资银行发力财务革新[N];财经时报;2007年

3 常秀红;中资银行怎样与“狼”共舞[N];财会信报;2006年

4 夏明;29家外资行190亿美元入股中资银行[N];中国贸易报;2007年

5 高改芳;沪中资银行连续5年不良贷款“双降”[N];中国证券报;2007年

6 傅军;中资银行:从形似到神似的嬗变[N];青岛日报;2006年

7 记者 李晓;蜜月期结束 中资银行重构竞争格局[N];财会信报;2009年

8 井水明;中资银行:如何寻找自己的奶酪[N];经理日报;2003年

9 谭浩俊;中资银行为何频遭外资减持[N];经济参考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王亚宏;中资银行“分行之痛”[N];中国证券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武帅峰;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2 杨丽华;基于学习效应的中资银行国际化行为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言言;中资银行海外扩张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程媛媛;中资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后的绩效变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潘光杰;危机后大型中资银行跨国并购效率分析[D];山东财经大学;2016年

4 杨夏琰;中资银行与在华外资银行经营绩效比较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6年

5 闫凯南;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条件下中资银行的国际化[D];吉林大学;2010年

6 胡古月;中资银行“走出去”战略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7 黄强;对外开放中的中资银行控制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8 余永强;关于外资并购中资银行股权的作价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封丹华;境外金融机构参股中资银行定价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10 张愈强;中资银行业务现状与入世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9963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jixiaoguanli/9963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7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