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日本诺贝尔科学奖出现“井喷”对中国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8-05-03 12:54

  本文选题:日本经验 + 诺贝尔奖 ; 参考:《中国科技论坛》2016年12期


【摘要】:作者对1901—2016年全球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奖人数及其获奖时的平均年龄等情况进行考察后,又对日本新世纪17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取得获奖奠基性研究成果时的年龄和升任教授或研究员时的年龄等数据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日本新世纪17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高达68岁;取得获奖奠基性成果时的平均年龄只有40岁;升任高级职称时的平均年龄高达43.35岁;获奖时滞长达28年。我们有必要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在大学里普遍设立荣誉教授称号;将晋升正高职称时的平均年龄控制在45岁左右;并将科研资源的分配向40岁左右的年轻学者倾斜;而且在建党100周年之前不宜像日本2001年那样提出50年30个诺奖计划。
[Abstract]:After examining the number of Nobel Prize winners in 1901-2016 and their average age at the time of winning the Nobel Prize, the author makes a study of the age of the 17 Nobel Prize winners in the new century in Japan. The age at the time of achievement of the award-setting research and the age at the time of promotion to professor or researcher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age of the 17 Nobel Prize winners in the new century is as high as 68 years, the average age is only 40 years old when they get the first prize, the average age is 43.35 years old when they are promoted to the senior title, the average age of the 17 Nobel Prize winners in the new century is as high as 68 years old. The award-winning delay is 28 years.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draw lessons from Japan's successful experience to establish the honorary professor title in universities, to control the average age of promotion to 45 years old or so, and to tilt the alloc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resources to young scholars about 40 years old. And before the centenary of the party, it is not appropriate to propose 50-year-30 prize plans, as Japan did in 2001.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科技管理战略研究项目“高校科技伦理制度研究”(2015ZC04)
【分类号】:G323.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冠;中国哪些科技最有可能拿到“诺贝尔科学奖”[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应礼文;诺贝尔科学奖百年纪念[J];大学化学;2000年04期

3 杨洪;诺贝尔科学奖:一个世纪的庆典[J];中国科学基金;2001年01期

4 ;引领科学革命的先驱──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及其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5 张九庆;别人的荣誉我们的梦——中国与诺贝尔科学奖[J];中国科技信息;2001年Z2期

6 蓝乐乐;;诺贝尔奖的魅力——读《诺贝尔科学奖百年百人》[J];全国新书目;2001年01期

7 黄娟;华裔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成功因素[J];人才开发;2002年08期

8 马秀山;诺贝尔科学奖为何远离专利[J];发明与创新;2004年02期

9 ;2004年诺贝尔科学奖揭晓[J];发明与创新;2004年11期

10 辛彦怀;王红升;;从诺贝尔科学奖看大学对科学的贡献[J];邯郸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纪波;陈仲达;;中国离诺贝尔科学奖还有多远[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建国;诺贝尔科学奖让我们更好履行创新的使命[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2年

2 见习记者 杨舒 本报记者 袁于飞;从诺贝尔科学奖看我国科学界的短板[N];光明日报;2013年

3 特约评论员 央视评论员 王石川;中国离诺贝尔科学奖还有多远?[N];杭州日报;2014年

4 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教授 童鹰;论诺贝尔的科技企业家精神[N];社会科学报;2002年

5 陈浩;科学家 沉默的伟大力量[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郑启航;德国举办第59届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论坛[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朱广菁;怎样看诺贝尔科学奖[N];大众科技报;2000年

8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蒋国华;中国:诺贝尔科学奖梦圆几时[N];人民政协报;2001年

9 记者 林建敏 通讯员 钱春;广州有个诺贝尔科学奖百年展[N];广东科技报;2001年

10 记者 贾西平;《世纪辉煌——诺贝尔科学奖百年展》开幕[N];人民日报;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欣;由中国诺贝尔情结引发的思考[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2 何艳娜;诺贝尔科学奖中的“犹太现象”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3 刘友琼;报纸诺贝尔科学奖报道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4 葛维东;基于诺贝尔科学奖的原始技术创新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385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18385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e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