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防范灰色地带的科学不端行为
[Abstract]: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has been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three well-known forms of scientific misconduct: forgery, tampering and plagiarism (FFP). For short) However, blatant FFP is rare, and when exposed, the consequences are usually severe. In fact, what is more common and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is suspected scientific misconduct in grey areas, such as inappropriate data screening, analysis and presentation, peer review and academic exchange, Not in the output of works or other forms of research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中心;
【分类号】:G3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霓;;全球关注研究中的不端行为[J];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2 ;中国对科学不端行为再次发动攻势[J];化学分析计量;2009年03期
3 李文娟;张楠;;科学不端行为的法律规制[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美国关于科学不端行为的定义的争论[J];世界研究与发展;1993年03期
5 王少青,张真柱;科学不端行为现象分析与对策[J];高等理科教育;2003年01期
6 韩丽峰,徐飞;学术成果发表中不端行为的形式、成因和防范[J];科学学研究;2005年05期
7 罗晖;;维护科学诚信 重在监督和教育——对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2004年年度报告》及《1994-2003年研究诚信办公室结案的对公共卫生署资助的研究不端行为指控的调查》的述评[J];中国软科学;2006年07期
8 ;六条标准整肃科学不端行为[J];西域图书馆论坛;2007年01期
9 李巨光;;浅议科研工作者不端行为的防治[J];科学与管理;2009年02期
10 佟屏亚;;遏制农业科研领域科学不端行为[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潘笃武;;国外科学中的不端行为的案例[A];2006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马智;孙治安;赵建逸;;学术论文中的不端行为剖析[A];2008年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王丹红;;《科学》杂志介绍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制裁不端科学行为[A];中国生理学会论文汇编2005年第五期[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醒民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如何看待科学中的欺诈与不端行为[N];上海科技报;2013年
2 孙德宏;学界的不端行为何以至七种之多?[N];工人日报;2004年
3 李将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去年处理50起科学不端行为[N];人民政协报;2007年
4 顾瑞珍 崔静;认定科学不端行为:中科院出台六条标准[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5 记者 胡建辉;导师须对撰写论文不端行为担责[N];法制日报;2014年
6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当我们遭遇科学家不端行为[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7 记者 李大庆;中科院宣示科学理念向科学不端行为宣战[N];科技日报;2007年
8 本报评论员;学术“不端行为”的根子在哪里?[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9 徐玢;不合理考评与不端行为“合法化”[N];科技日报;2010年
10 刘兵;对学术规范的重要规范[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段立斌;科学不端行为治理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2 石玮;试析我国的科学不端行为[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李明;科学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俞涛;论科学不端行为的犯罪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488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248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