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区域EEES耦合系统演化机理与协同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21 21:08
【摘要】:资源刚性约束、生态渐次失衡、环境日益恶化已打破区域、国家的界限,演变成全球性问题。我国作为主要的经济大国和政治大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再不能以生态、资源、环境为代价。本文作为国家软科学课题(编号2009GXS1D019)的主要研究成果,针对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Ecology-Environment-Economy-Society,简称EEES)耦合系统演化机理及协同发展开展研究。 论文以多学科理论和技术为支撑,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贯穿系统化分层的思路。其开展的主要工作、创新性探索及结论如下: 第一,阐述了区域EEES系统的要素、特征、功能,子系统间的耦合关系、耦合原则、耦合效应和耦合模式。认为区域EEES耦合系统由人口、环境、科技、信息、制度等要素组成,人口是耦合的主体,环境是耦合的基础,科技与信息是耦合的重要中介和桥梁,制度是耦合的催化剂;系统具有整体性共生、开放动态、复杂不确定、自组织和他组织等特征;系统功能是保障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口流和价值流“五流”的高效运转,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协同;目标是在耦合原则和协同模式、整合模式、利益模式等耦合模式的指导下产生正合作效应。 第二,建立Logistic方程、耦合熵变模型、协同发展序参量模型,从三个维度分析了区域EEES耦合系统的演化机理。运用Logistic曲线方程将耦合系统演化模式分为倒退型、循环型、停滞型和组合Logistic增长型;导入耦合熵的概念,建立了耦合熵计算方程,将耦合熵细化为耦合规模熵、耦合速度熵、耦合结构熵,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建立了四个子系统多个序参量的协同发展模型。 第三,综合运用DEA模型和模糊数学理论,从纵向和横向两层面入手,评价了内蒙古EEES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状态。纵向结果表明内蒙古90-92年、95-96、99、01-04、07-08年后几个时间段内系统综合有效;93、98、06年协同有效、发展非有效;94、97、00、05年协同非有效、且发展非有效;横向结果表明内蒙古EEES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状况在全国31个地区中居第四类,协同发展综合效度仅为0.5146,处于初级协同状态,资源投入、环境投入冗余率高,未来应积极采取协同发展模式。 第四,从战略层面、路径选择和实施措施三个层次阐述了内蒙古EEES耦合系统协同发展对策。战略层面应构建科技支撑下的生态经济功能区,导入耦合分区原则进行治理;路径选择上应立足产业的生态化转型,耦合生态旅游和产业旅游,构建“大金三角”和“小金三角”产业旅游区;实施层面提出生态移民过程中创业园、安居园、培训园的“三园互动”机制,避免落后地区产生习得性困境。
[Abstract]:The rigid constraint of resources, the gradual imbalance of ecology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environment have broken the boundaries of regions and countries and become global problems. As a major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ower, 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 can no longer be at the cost of ecolog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s the main research result of the National soft Science Project (2009GXS1D019),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and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coupled system of regional eco-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social (Ecology-Environment-Economy-Society,), economic and social (EEES). Based on multi-disciplinary theory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pplies many kinds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runs through systematic and stratified thinking. The main work, innovative exploration and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elements, characteristics, functions, coupling relations, coupling principles, coupling effects and coupling modes of regional EEES system are expounded. The regional EEES coupling system is composed of population,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ystem and so on. Population is the main body of coupling, environment is the basis of coupl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are the important intermediary and bridge of coupling, and institution is the catalyst of coupling. The syste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verall symbiosis, open dynamic, complex uncertainty, self-organization and other organization. The function of the system is to ensure th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the "five flows" of material flow, energy flow, information flow, population flow and value flow, and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ion of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three benefits"; The aim is to produce positive cooperative effe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upling principle and cooperative mode, integration mode, benefit mode and so on. Secondly, the Logistic equation, the coupling entropy model and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rder parameter model are established, and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the regional EEES coupling system is analyzed from three dimensions. The coupled system evolution model is divided into retrogressive type, cyclic type, stagnation type and combined Logistic growth type by using Logistic curve equation. B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coupling entropy, the calculation equation of coupling entropy is established. The coupling entropy is divided into coupling entropy of scale, coupling entropy of velocity, entropy of coupling structure, and the corresponding calculation formula is given.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model of four subsystems with multiple order parameters is established. Thirdly, based on the DEA model and fuzzy mathematics theory,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state of EEES coupling system in Inner Mongolia is evaluated from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evels. The longitudin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stem is effective in the period of 90-92, 95-96-01-04-04-07-08 in Inner Mongolia, the synergistic effect in 930.98, the development is not effective in 2006, the synergy is not effective in 94-97-00, and the development is not effective in 2005. The horizo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Inner Mongolia EEES coupling system is the fourth category in 31 regions of the country. The comprehensive validity of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is only 0.5146, which is in the primary synergistic state, with high redundancy rate of resource input and environmental input.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actively adopt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model. Fourth, from the strategic level, path sele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Inner Mongolia EEES coupling system. At the strategic level, th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functional areas supported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uld be constructed, and the principles of coupling zoning should be introduced to govern; The choice of path should be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y, coupling ecotourism with industrial tourism, and constructing "Big Golden Triangle" and "small Golden Triangle" industrial tourism area. At the implementation level, the mechanism of "three gardens interaction" is put forward in 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migration, such as start-up park, settlement garden and training garden, so as to avoid the acquisition dilemma in backward areas.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322;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从伊利、蒙牛到永业》解读内蒙古品牌企业集群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11年16期

2 萨兴哲;加快发展 走进前列──对加快发展内蒙古经济的几点建议[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997年05期

3 牧歌;;风从草原来[J];今日中国论坛;2007年09期

4 杭栓柱;杨臣华;朱晓俊;张永军;;内蒙古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分析和主要建议[J];北方经济;2010年23期

5 武学林;内蒙古经济信息中心成为信息业主力军[J];北方经济;1999年01期

6 陈小红;西部大开发中内蒙古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0年S1期

7 麻国纲;'98内蒙古经济发展论坛综述[J];北方经济;1998年10期

8 雷·额尔德尼;2001年内蒙古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及重点(上)[J];北方经济;2001年01期

9 陈耀;;高速发展的内蒙古现象:透视与启示[J];西部论丛;2006年12期

10 郑新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榜样——《奋力走进前列——内蒙古现象研究》序言[J];北方经济;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丽敏;殷柏慧;;区域层面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探讨[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2 李星;;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交通规划探讨[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长云;马强;;区域生命线工程体系的构建思路[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杨珍;;改革开放30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若干特征与经验[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8年

5 王滨;黄思宁;周琼;;北京金融街发展评价研究初探[A];北京市第十四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8年

6 刘罗军;;基于集约发展理念的“区域黄线”规划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彭友华;;论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张勇;李有华;杜轶;;区域退耕还林(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9 夏铸九;纪建良;;全球化下都会治理的挑战——台湾区域再结构的编纳与排除[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10 冷玉泉;;区域安全负责制是落实全员安全责任的有效方法[A];2009’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安全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红艳;巴曙松详解金融危机中的中国和内蒙古经济[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2 本报记者 戴宏 钱其鲁;肩负重托 不辱使命[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3 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行长 国家外汇管理局内蒙古自治区分局局长 王景武;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推动我区经济实现新跨越[N];内蒙古日报(汉);2011年

4 记者 贾怡媛 戴宏;能源工业“变速加档”提升内蒙古经济力量[N];内蒙古日报(汉);2011年

5 刘威 徐守冀;开发性金融助力内蒙古又好又快发展[N];金融时报;2011年

6 孟荣;市委召开五届党委第102次常委(扩大)会议[N];乌海日报;2011年

7 金城;能源权力[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8 徐凤君;科技助推内蒙古经济[N];中国民族报;2003年

9 新华社记者 景如月 任会斌;内蒙古:富民优先,美丽与发展双赢[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10 内蒙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 执笔人:内蒙古财经学院教授 李晶;内蒙古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实践与启示[N];内蒙古日报(汉);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玉珍;区域EEES耦合系统演化机理与协同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杨帆;中国现代物流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3 姜革锋;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运作机制与效率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袁万杰;基于GIS的省域路用地材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5 莫虹频;区域典型物质与能量代谢模拟及优化分析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6 刘婷婷;金沙江上游流域生态承载力及人与生态系统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7 梅艳;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安全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8 万勇;区域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冯俊新;经济发展与空间布局:城市化、经济聚集和地区差距[D];清华大学;2009年

10 刁巍杨;我国区域资源保障程度评价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晓君;我国区域税收转移与解决路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蒋小立;内蒙古科技政策演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3 于乐海;内蒙古能源生产、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4 娜日娜;区域公共政策执行困境及消解[D];内蒙古大学;2010年

5 罗秀军;我国区域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仇欣欣;内蒙古工业结构及相对优势变动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2年

7 徐立红;内蒙古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祖妞;服务业集聚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9 赵瑜;内蒙古牧民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0年

10 叶晓辉;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科技投入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894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3894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d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