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的社会实践转向:贝尔纳科学学的当代解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柏瑞平;张雁;;贝尔纳与默顿:科学社会学同基异构现象的社会形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邹广文;刘文嘉;;回归生活世界——哲学与我们时代的人生境遇[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现代哲学的基本趋向[J];教学与研究;2000年01期
4 张雁;柏瑞平;;贝尔纳与默顿:科学社会研究的两种进路[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07期
5 张雁;;实践性:解读贝尔纳科学学的新视角[J];社会科学家;2009年11期
6 韩文君;回归生活世界的哲学[J];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04期
7 于光远;一个哲学学派正在中国兴起[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年06期
8 盛晓明;从科学的社会研究到科学的文化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云珠;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策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钱雯;;生态论文艺学的社会生态维度[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钱雯;;王明居模糊美学思想的创新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付川;;西方理性传统与浪漫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6 李祖平;程东旺;;基于交互主体性理论的大学德育生活化路径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陈波;;水有流程 思有历程——读《陶行知新论》所联想到的[J];爱满天下;2004年02期
8 刘华杰;;大自然的数学化、科学危机与博物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钱继磊;;《反思中国法学界的“权利话语”》之反思[J];北方法学;2009年05期
10 马志生,敬海新;哲学思维方式的嬗变:从预成论到生成论[J];北方论丛;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晓海;;社会稳定机制的实现:制度公正原则在当代中国的建构[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盛作国;;走向科学与人文统一的逻辑学[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大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4 李静静;吴彤;;科学哲学视野中的风水实践及其理论研究[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5 吴虹;;技术创新的社会政治引领与控制问题研究[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项煜虹;;将科研伦理整合入科学课程[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红兵;陈玉海;;“卢德意象”正名的社会意蕴阐释[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8 方华基;许为民;;工程伦理的STS考察:从个体伦理走向共同体伦理[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9 马佰莲;;关于科技体制与科学自主性的若干思考(暂定稿)[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10 张帆;;从“风险社会”理论进路看公众在决策中的作用[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倪国江;基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高连福;孔子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及其会通[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4 裘杰;两种文化语境下的中俄科学哲学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刘辉;科研诚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宋德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解读[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熊小刚;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运行绩效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罗利群;人神交往中的教育[D];西南大学;2011年
9 杨茂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流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小平;转基因食品传播推广中的文化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赵鑫;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仓莉;科学技术对环境产业的影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胡朋君;民俗视野中的迟子建小说创作[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宁宁;马克思哲学语境下的科学划界[D];江南大学;2010年
7 冯波;“乡下人进城”小说中的“日常生活方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健;从《天使与魔鬼》的科学传播影响透视科学形象重塑[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丽妹;山寨文化与技术创新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谭新斌;教育的负功能及其防治策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马来平;科学社会学诞生的历史回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柏瑞平;张雁;;贝尔纳与默顿:科学社会学同基异构现象的社会形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谭萍;;贝尔纳与默顿:科学社会学研究纲领比较[J];理论月刊;2006年05期
4 张雁;王程;;论贝尔纳科学教育观的后现代意蕴[J];社会科学家;2006年04期
5 樊春良;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新探[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4年05期
6 邹广文;马克思的现代性视野及其当代启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司岩;石佾;;贝尔纳与贝尔纳效应[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7年04期
2 孙密文;;科研部门需要贝尔纳式的人才[J];人才研究;1987年02期
3 国强;科学和技术[J];苏南乡镇企业;2000年05期
4 刘霁堂;;贝尔纳与西方公众理解科学运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05期
5 韩来平;邢润川;;贝尔纳社会建制化科学的三角结构与民主策略[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03期
6 张雁;;贝尔纳的科学本质观[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郭毅;唐文佩;;贝尔纳与马克思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05期
8 潜伟;李欣欣;;贝尔纳与中国[J];科学文化评论;2012年06期
9 陈益升,薛万仁;贝尔纳论马克思主义——《科学与社会》学习札记[J];科研管理;1983年02期
10 涂德钧;贝尔纳的科学社会学思想[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7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日内瓦记者 刘军;瑞士“国宝”圣贝尔纳狗[N];光明日报;2006年
2 郝田虎;纪念贝尔纳先生[N];中华读书报;2013年
3 江雪;贝尔纳 鳄鱼永远让我兴奋[N];中国企业报;2004年
4 张琪;崔玉英会见意《共和国报》记者[N];西藏日报;2003年
5 曾国屏;科学传播要关注生活世界[N];学习时报;2009年
6 戴定国;巴西邮政启用新标记[N];中国集邮报;2014年
7 元拙声;不带任何规则的历史游戏[N];东方早报;2014年
8 高低;艺术是我,,科学是我们[N];美术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史影;为ARJ21飞机装上动力[N];中国民航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肖连兵;“鳄鱼”缘何经久不衰[N];光明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韩来平;贝尔纳科学政治学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雷保蕊;贝尔纳科学文化观研究[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08年
2 冯树洋;贝尔纳的科学伦理思想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3 肖娜;论贝尔纳学派的科学学[D];湘潭大学;2001年
4 黄超;克洛德·贝尔纳实验医学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5 刘松;科学求实与效率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宋子s
本文编号:25770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577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