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技术负面效应及其消解

发布时间:2020-04-11 11:00
【摘要】:技术负面效应是技术应用于社会产生的重要现象之一。但迄今学术界缺乏对技术负面效应系统的、全面的、深刻的研究。研究技术负面效应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技术负面效应分为技术宏观负面效应和技术微观负面效应。技术宏观负面效应主要表现为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技术微观负面效应主要表现为技术事故、技术灾害和技术报复。 技术负面效应产生的自然基础是技术作为系统的风险性,在现代技术发展背景下,复杂化、标准化和技术的科学化已经成为技术负面效应产生的重要条件。技术发展和运用中的社会环境因素也是技术负面效应产生的重要原因:风险的社会形成观,功利主义的技术应用观,狭隘的社会进步观以及现代社会的技术化。 技术负面效应的消解过程就是技术效应的扬弃过程。在矛盾的解决中,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成为技术与社会新的关系模式。从技术本身出发提出技术发展范式的转向,从技术运用的社会环境出发提出完善技术发展的调控体系,从技术观念出发提出更新技术观念、强化技术责任意识,从未来发展趋势出发提出加强技术学习等一系列措施,实现技术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G3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云珠;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策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杨永华;胡冬洁;赵峰;;资源生产率视角的循环经济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徐维平,陈礼明;关于中医中药学科学化的思考[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年06期

4 岳永德;我国农业发展与新技术革命[J];安徽农学通报;1998年03期

5 余吉生;论网络时代高校毕业生思想工作的着眼点[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王寅丽;不完全理性与经济伦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彭启福;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高敏;“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叶美芳;;意识形态、合理性与未来发展前景——哈贝马斯的科技观探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明伟;;“传播技术决定论”辨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郭小平;;“风险传播”研究的范式转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丁任重;;经济可持续发展:增长、资源与极限问题之争[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关士续;;有关科学、技术的三个认知问题[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文件[C];2001年

5 吴虹;;技术创新的社会政治引领与控制问题研究[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倪钢;;基于隐喻理解的生态学的技术结构理论[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7 吴虹;;和谐社会视域下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追问[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肖峰;;信息时代与技术观的转型[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刘松涛;李建会;;断裂、不确定性与风险——试析科技风险及其伦理规避[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罗天强;李晓乐;;论消费者对技术的社会责任[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海军;转轨与国家制度能力研究:一种博弈论的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2 王艳华;信仰的人学价值意蕴[D];吉林大学;2004年

3 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及现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周昀;反垄断法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D];厦门大学;2001年

8 郭其友;中国经济主体行为变迁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9 卢凌宇;论冷战后挑战主权的理论思潮[D];外交学院;2002年

10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刚;知识经济的测度理论与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2 陈俊;技术入股与技术原始股值估价模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3 黄春春;关于制定可持续发展伦理对策的构想[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年

4 童伟;论文学价值[D];扬州大学;2001年

5 胡长栓;文化哲学的悖论及其历史向度[D];黑龙江大学;2001年

6 吴燕;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马克思感性世界理论的初步构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7 张彭松;总体性与历史的终极关切——对青年卢卡奇总体性范畴的反思[D];黑龙江大学;2001年

8 周典;1996~2000年安医附院科技论文著者现状与医院知识创新关系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1年

9 王彬;亚当·斯密伦理思想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10 聂子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6235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6235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7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