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G3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路昊;刘立;;公众参与科技政策制定:一个STS的分析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18期
2 汪涛;安暄;;类定量化科技政策文本分析框架构建及北京市科技政策演进分析[J];技术经济;2011年06期
3 易显飞;;长沙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6期
4 朱司宇;王亮;王斌;张昱;张青;;天津市产学研合作的政策、问题与对策[J];天津经济;2011年08期
5 时丹丹;嵇国平;;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工艺创新科技政策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1年16期
6 徐伟民;李志军;;政府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专利产出的影响及其门槛效应——来自上海的微观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1年07期
7 王进;;1956-1965年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与基本经验[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8 杨展;樊勇;;云南省低碳经济的科技政策支撑体系建设[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吴凡;;科技政策宣讲助推企业创新发展——“2011年度上海市科技创新政策宣传周”活动侧记[J];华东科技;2011年07期
10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应急管理创新团队”简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金虎;;面向21世纪的发达国家科技政策[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2 赵峰;;浅议技术风险的民族性[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3 王续琨;朱晓宇;;中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期刊论文统计分析[A];科学学理论与科学计量学探索——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刘立;;中国科技政策的议程设置模式: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例(讨论稿2008年7月)[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5 郑兴灿;;试论我国水工业的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李建峰;;中国与韩国科技政策的比较分析[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上)[C];2005年
7 肖广岭;;政府、企业与共性技术创新[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上)[C];2005年
8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张永谦同志致辞[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文件[C];2001年
9 奉公;;论公共产品类科研的资金投入的拟成果购买制[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刘则渊;陈悦;;新巴斯德象限:高科技政策的新范式[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上)[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巍巍;科技政策成了“香饽饽”[N];科技日报;2008年
2 郭凯;展望美国新政府的科技政策[N];大众科技报;2009年
3 沙河口区政府副区长 韩英;欧盟科技政策与管理之感悟[N];大连日报;2009年
4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小组 张华胜 彭春燕;奥巴马科技政策前瞻[N];科技日报;2009年
5 中意德诺科技顾问有限公司高级顾问 庞春霖;科技政策须注重现实性传承性[N];中国电子报;2009年
6 梯溉;我省启动企业科技政策辅导员工作[N];福建科技报;2009年
7 记者 李珂;我省建立企业科技政策辅导员制度[N];福建日报;2009年
8 程萍;我国科技政策存在的八大问题[N];学习时报;2009年
9 郑彦;第六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举办[N];大众科技报;2011年
10 段伟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科学与公共科技政策语境中的科学事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龙;新公共管理体制下政府会计理论体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2 毛宝铭;科技政策的公众参与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包惠;美国产业研发的空间结构与科技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郝莹莹;欧盟科技政策及其区域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晓英;虚拟科技孵化网络构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7 葛秋萍;知识资本的虚拟价值现实化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8 安伟;河南省节能减排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范军勇;技术极区理论与中国的实践[D];同济大学;2006年
10 米丹;风险社会中的反思性科技价值体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学东;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2 刘烁;和谐社会视域下我国科技政策的制定[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路慧敏;试论克林顿时期的科技政策[D];内蒙古大学;2010年
4 杨洋;科技政策执行力初探[D];山西大学;2010年
5 成应平;地方科技立法与地方科技政策关系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凌芳;科技政策的社会形成[D];湖南大学;2010年
7 胡春;日本科技政策对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经验及启示[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8 薛治国;学术资本主义与科技政策的相互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程帅;奥巴马政府科技政策探析[D];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
10 管书华;科技政策制定与评价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290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629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