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提高沈阳市科普场馆利用效率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6 04:32
【摘要】:科普场馆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公共物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地的公众科学素养、素质教育和科技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国外发达地区和国内的一些大城市里,科普场馆的应用已经成为了市民生活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沈阳,科普场馆的利用效率却不是很理想,场馆建设率偏低,利用率较差、参观人数较少等问题长期存在,造成科普场馆相关资源浪费的同时,也不利于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提高科普场馆利用效率的改革可以说迫在眉睫。 本文从公共物品供给、公众科学素养的相关理论出发,介绍了科普场馆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以及主要功能,总结了科普场馆利用效率评估的主要指标以及提高效率的重要性。接下来介绍了国内外科普场馆发展概况和可以借鉴的发展经验,结合沈阳市科普场馆发展的概况和主要问题,通过公共物品、公共效应的相关基本理论,从公共物品、公共效应和经济效应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沈阳科普场馆利用效率的对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认为沈阳的科普场馆应该采取综合化和市场化经营,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鼓励社会和个人捐款,同时加强场馆的评估和考核,促进竞争,加强法制监管,并鼓励企业建设自身特色的科普场馆;在展出方面,明确和加强场馆的教育职能,通过多样化的展示方式和丰富的展示内容提升科普场馆的吸引力,同时还应该通过科普旅游的方式,扩大场馆更大范围内的影响力。
【图文】:

场馆,专项经费,经费,元人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国内外科普场馆发展现科普资源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从东、中、西部地区科普经费筹集额的数据对比看,部地区科普经费筹集额占全国总数的近七成,是中、西部地区经费之和的两倍多。人科普专项经费地区差异大,北京人均科普专项经费已超过5元人民币,而西藏人均科专项经费仅有0.22元人民币。另外,中国社会科普经费投入十分薄弱,目前各级政府政拨款是科普经费主要来源,,去年各级政府财政拨款科普经费32,5亿元人民币,而来社会捐助的科普经费为0.78亿元人民币,仅占总投入的1.7%[26]。

对比图,沈阳市,部门,对比图


士学位论文第4章沈阳市科普场馆科普大篷车以及其它专门用于科普活动的科普宣传专用车15辆。科普画廊结果显示,截止2006年12月31日,我市已建成固定用于向社会公长度在10米以上的科普画廊1335个。门分布结果显示,在我市的科普画廊建设中,科协部门建设的数量最多,达一半,文化、科技、卫生、教育部门也占相当的比例,其他部门建设十分之一。详见图2。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3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华;;科技馆在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探讨[J];安庆科技;2007年04期

2 贾根良;王晓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J];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09期

3 韩锋;;公共物品多中心合作供给机制的构建——基于公共选择的视角[J];党政干部学刊;2009年04期

4 刘好;王新玲;;创新型城市理论的历史渊源[J];管理观察;2008年09期

5 李媛媛;张聪玲;;公共物品供给失灵的原因、表现、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09年06期

6 罗吉;王代敬;;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对策思考[J];经济纵横;2006年06期

7 陈晓婷;;现代科技馆展示设计初探[J];江南论坛;2009年01期

8 陈伯成;;刍议科技馆与科技教育[J];科技成果纵横;2009年01期

9 赖华;张杰;付清华;;科普场馆视频点播系统的应用和探讨[J];科技广场;2008年10期

10 琉涛;玉宾;;科普场馆核心竞争力之所在[J];科技智囊;2008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雷晓康;公共物品提供模式的理论分析[D];西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越;大连市科技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2 韩娅宁;公共物品供给的市场化模式分析[D];西北大学;2003年

3 罗松;论公共物品供给的责任机制[D];武汉大学;2004年

4 井玮薇;面向科技旅游的现代科技馆项目开发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彭彦;政府公共物品供给模式转变对多元经济主体的回应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6 李洪波;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7 胡蓉;公共政策对城市公共物品开发的引导作用[D];同济大学;2006年

8 时慧来;准公共物品与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9 郝利华;城市公共物品私人提供的可行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10 李星;基于三螺旋模型的创新型城市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410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6410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4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