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耗散结构理论视野中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20-06-23 00:10
【摘要】: 国家创新体系是指一国边界内,由不同创新主体、客体和中介等诸多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影响科技知识生产、扩散和应用进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网络体系。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开放系统,而耗散结构理论是以一切复杂开放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当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有可能发生突变,即由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空间、时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状态,这种有序状态的宏观结构就叫耗散结构。系统产生耗散结构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机制和随机涨落。作为复杂开放系统,国家创新体系演化产生耗散结构也必受这些条件的制约:开放性是国家创新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整体基础,远离平衡是国家创新体系有序演进的内在源泉,非线性是国家创新体系自我成长和完善的关键,随机涨落是国家创新体系达到有序状态的诱因。从耗散结构理论出发,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依赖各个要素的创新能力,而且更依赖于它们相互间的有机作用,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就必然要求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保持体系适度开放,要求革除传统计划线性体制的严重弊病,要求建设体系制度和文化环境以充分发挥创新要素非平衡、非线性和随机涨落的自组织相互作用。 本文分为五部分。 引言部分,简单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图。 正文第一部分,对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历史演进进行归纳的基础上研究了理论的基本内涵,并论证了国家创新体系具有复杂开放系统特性。 正文第二部分,对耗散结构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归纳回顾后阐述了理论的基本内容,其中介绍了耗散结构产生的基本条件,并指出耗散结构理论适用于社会系统研究。 正文第三部分,全文的主体部分,将耗散结构理论应用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进行研究,先用逻辑演绎的方法论述了国家创新体系耗散结构演化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整体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随机涨落这四个视角对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作出了新的理论探讨。 结语部分,在对本文观点简单总结的基础上引出进一步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322

【共引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玉海;杨光;余大亮;;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金沙能源系统开发的科学发展观初探[A];学成于思 行成于思——2005年度毕节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课题集[C];2007年

2 袁晋宛;张东亮;单汨源;;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创新体系战略框架的构建——中美国家创新体系对比研究[A];人文科技发展与管理创新——湖南省管理科学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玉海;;金沙能源开发战略的系统研究[A];2004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C];2005年

4 张玉海;付玉川;;破解“看不见的手”之“谜”——价值规律内涵结构的“耗散结构”研究[A];生产力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5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文国;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2 曹杨;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建筑业企业信用治理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3 孙凯;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4 王德吉;复杂环境下自适应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5 孙杰远;教育促成人力资源生长:西南三地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李华威;知识产权优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7 王从陆;非灾变时期金属矿复杂矿井通风系统稳定性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孙瑶;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刘剑平;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10 周爱香;企业连续并购的熵变解析[D];暨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264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7264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f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