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六省知识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302
【图文】:
用(见图 1.1)。一直以来中部地区都是我国的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在中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部六省矿产资源丰富,又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才荟萃,亦是我国重要的科研教育中心。然而由于历史等一些原因,中部地区虽然具有如此的综合优势,但是长期以来中部地区的发展却不如意,中部的经济发展相对于它的周围地区的发展较为缓慢,形成了所谓“中部塌陷”的局面[3]。近年来,国家逐渐开始重视中部地区的发展。2004 年 3 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计划。2006 年国务院又发布《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中部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中部六省对中部崛起战略非常拥护,并报有很高期望,各省都开始根据各自的实际和未来需要提出发展规划,希望借助中原崛起政策,加快自身发展[4-6]。
图 5.1 知识本体与可持续产出、知识支持与可持续产出模式分析Fig.5.1 Analysis of the Pattern of Knowledge Ontology & Sustainable Output、Knowledgesupport & Sustainable Output通过观察图 5.1,首先从总体来看,中部六省所有省区都处于对角线上方,且向纵坐标轴集中,尤其是山西、河南、安徽三省。这说明六省的知识竞争力经济可持续产出水平远远高于知识本体的发展水平,知识获得、传播和创新的能力与知识经济可持续产出的发展并不匹配。其次,可以明显看出,六省的经济可持续产出得分差距不是太大。但山西、河南、安徽三省的知识本体得分相对较低均小于 1.1,而经济可持续产出却均大于 1.78,二者相差较大,发展最为不均衡。另外,虽然湖北的知识本体要素层与其他五省相比得分稍高,但与其自身的经济可持续产出能力相比,仍然处于不均衡的状态。通过观察图,可以看出六省的知识竞争力支持能力与经济可持续产出水平从
中部六省知识Fig.5.2Histogram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华;兰天一;;基于CWAA算子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核心竞争力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2 陆岷峰;张惠;;县域金融竞争力:衡量指标与提升路径——以江苏连云港四县为样本的分析[J];西部金融;2011年08期
3 宋睿琦;;天津无水港竞争力评价研究及实证分析[J];中国水运;2011年06期
4 林春凉;;福州港竞争力评价的初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年08期
5 崔利娜;田兆福;刘畅;田悦;;沈阳市软件外包承接能力评价[J];商业经济;2011年12期
6 段星;;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J];人文杂志;2011年04期
7 庄文妍;;三亚邮轮母港旅游竞争力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1年07期
8 孔茗;;知识创新能力是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核心[J];中国市场;2011年35期
9 柳思维;熊曦;高勇;;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及其均衡发展之浅见[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10 李军军;周利梅;;福建省低碳经济竞争力评价及提升对策[J];综合竞争力;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雪飞;;都市休闲商业街区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以上海为例[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朱金凤;宋侃;;四川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畅;薛薇;;北京市国民素质竞争力评价[A];北京市第十二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3年
4 周文坤;;基于理想关联度法的旅行社专线产品竞争力评价[A];中国企业运筹学[2010(1)][C];2010年
5 杨双旭;江用文;周炎花;;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县域茶产业竞争力评价[A];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C];2010年
6 韩晓舟;李刚;;民营上市公司竞争力评价实证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温平川;罗显波;;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我国不同区域电信业竞争力评价研究[A];融合与创新——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管理委员会第29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李霄霞;;基于BP神经网络的山东省县级市竞争力评价[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陈国华;王成强;;基于关系质量的质量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A];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叶治斌;;惠州会展经济发展竞争力评价与实证分析[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福刚 孟宪江;为何要开展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N];经济日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陈艳娟;竞争力评价一定要有“谱”[N];中国改革报;2003年
3 姚耀富;竞争力评价何以看好中国石化[N];中国石化报;2003年
4 汪雯;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5年
5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公司竞争力评价研究”课题组;中国寿险公司竞争力评价研究[N];中国保险报;2011年
6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公司竞争力评价研究”课题组;中国财产险公司竞争力评价研究(节选)[N];中国保险报;2011年
7 刘福刚 孟宪江;第三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揭晓[N];经济日报;2003年
8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中国31省市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N];中国信息报;2003年
9 赵齐;中国县级市竞争力评价榜出炉[N];国际商报;2009年
10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出炉[N];财会信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颖;我国中药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2 沈春光;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3 吕梁;港口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与方法及其实证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4 李健宁;高等学校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董新建;山东省信息产业竞争力评价及信息化推广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陈秀琼;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与竞争力评价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8 赵云峰;商业银行竞争力培育与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张连刚;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10 龙静;企业知识创新及其管理研究[D];南京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琳;中部六省知识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2 代姗姗;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及提升路径探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3 李嫣婧;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D];天津商业大学;2008年
4 尹莉;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D];吉林大学;2008年
5 王晓栋;我国木材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6 李倩;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7 马璞;金融业开放期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8 许多爽;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9 汪柯;广东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10 王正和;广东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499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749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