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现代技术范式的生态化转向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1 11:45
【摘要】:众所周知,当今困扰世界的三大“过剩”问题——人口过剩、技术过剩、消费过剩,都是从生态危机角度提出来的。其中对技术的反思是现代性批判的中心话题之一。因为技术已成为改变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主导力量,尤其是现代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给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与危害,因此,人类不得不对现代技术的发展进行深刻的反思。 从现代技术范式角度揭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研究现代技术和生态之间的互动关系,对现代技术范式演化进行分析和总结。本文从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思维原则出发,对现代技术范式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论述了现代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深入地分析了现代技术反生态性及其发展中的四种缺陷:发展理论上、目标实现上、价值观上、技术累积效应。并具体地研究了技术异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了克服技术异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途径。本文着重对现代技术的生态化转向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以上分析和研究,由此得出,现代技术生态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和全球化生态维度扩展都是生态化转向的必然趋势。本文还分析我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明确提出现代技术范式的生态化转向动力机制:观念更新、科技创新、循环经济、制度创新和生态机制。技术生态化理念应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路标,其对我们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G3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腾;;论技术异化与华兹华斯的诗歌[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6期

2 赵永旺;傅蕴德;;基于技术轨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分析[J];科技潮;2011年08期

3 朱斌;吴佳音;;自主创新进程探索:主流与新流的动态演进——基于福建省两家制造型企业的案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年09期

4 王方瑞;陈劲;;技术变革与创新:一个演化经济学视角的文献述评[J];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评论;2010年01期

5 姜红;赵树宽;余海晴;;技术轨道理论研究综述及展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07期

6 杨中楷;刘佳;;基于专利引文网络的技术轨道识别研究——以太阳能光伏电池板领域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1年09期

7 杨雪滢;傅利平;聂江;;基于破坏性创新的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及案例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张兵;;长波框架下美国经济走势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1年08期

9 吴晓凡;;调整经济关系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点[J];发展研究;2011年07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俎营营;;技术异化的反思[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2 包国光;梁丽;;试析现代技术异化的表现和根源[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李世雁;杨束芳;;城市技术体系的异化与生态城市建设[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4 谢魁;;从庄子技术有害论到现代西方技术哲学[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5 赵建军;郝栋;卢艳玲;;中国城市化中技术范式的低碳转化[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6 曹利军;杜世勋;;循环经济与技术创新:基于企业层面的分析[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7 眭纪刚;;技术经济范式转化期的结构调整:以新能源为例[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世雁;何又春;;农业及其相关技术体系的异化与环境[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9 张小颐;张婧娴;;网络异化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探索“角色病毒”与儿童心理[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10 袁健红;龚天宇;;复杂技术系统背景下技术体制的新解[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傅蕴德;突破原有范式[N];中国信息报;2007年

2 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3年

3 林慧岳;发展循环经济的再认识[N];湖南日报;2007年

4 岳跃国;不能让违规者得利[N];中国环境报;2010年

5 邓欣 尹燕海;我国中小企业的二次技术创新战略[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6 国家信息中心 秦海;新经济意味着什麽[N];国际商报;2000年

7 吴晓波;技术跨越应成为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N];中国信息报;2007年

8 张秀华;从生存论的观点看和谐发展的工程观[N];光明日报;2007年

9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 文军 刘珊;曼纽尔·卡斯泰尔:手握虚拟世界的钥匙[N];社会科学报;2004年

10 李显君;科学认知汽车产业循环经济特征[N];中国汽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彬彬;技术范式变革环境中组织的战略适应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2 郭雯;技术范式转变时期企业的组织学习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3 李世雁;环境危机的多向度分析[D];东北大学;2002年

4 董传升;“科技奥运”的困境与消解[D];东北大学;2004年

5 孙启贵;技术与社会的创新及其协同演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李小芬;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驱动机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7 李丰茂;重建技术化生存的人文主义向度[D];吉林大学;2006年

8 张燕;产业组织变迁的演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9 李晓刚;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孙爱军;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下的科学和技术[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兴;现代技术范式的生态化转向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2 肖贺;从道家思想价值观解读技术异化[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3 易晨冉;人类生命技术异化及消解路径探析[D];郑州大学;2012年

4 郭元枫;论技术异化及其解决途径[D];太原科技大学;2012年

5 安娜;教育领域中的技术异化现象及其消解[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6 焦莹;论技术异化对人类生活的负面影响[D];中南大学;2012年

7 于淼;SST视域下的技术异化问题[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爱国;论“主导产业”的价值与文化功能[D];山西大学;2007年

9 谭伟;教育技术异化的消解[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永清;从技术价值看技术异化[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503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7503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c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