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技术范式的生态化转向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G3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腾;;论技术异化与华兹华斯的诗歌[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6期
2 赵永旺;傅蕴德;;基于技术轨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分析[J];科技潮;2011年08期
3 朱斌;吴佳音;;自主创新进程探索:主流与新流的动态演进——基于福建省两家制造型企业的案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年09期
4 王方瑞;陈劲;;技术变革与创新:一个演化经济学视角的文献述评[J];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评论;2010年01期
5 姜红;赵树宽;余海晴;;技术轨道理论研究综述及展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07期
6 杨中楷;刘佳;;基于专利引文网络的技术轨道识别研究——以太阳能光伏电池板领域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1年09期
7 杨雪滢;傅利平;聂江;;基于破坏性创新的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及案例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张兵;;长波框架下美国经济走势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1年08期
9 吴晓凡;;调整经济关系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点[J];发展研究;2011年07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俎营营;;技术异化的反思[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2 包国光;梁丽;;试析现代技术异化的表现和根源[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李世雁;杨束芳;;城市技术体系的异化与生态城市建设[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4 谢魁;;从庄子技术有害论到现代西方技术哲学[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5 赵建军;郝栋;卢艳玲;;中国城市化中技术范式的低碳转化[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6 曹利军;杜世勋;;循环经济与技术创新:基于企业层面的分析[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7 眭纪刚;;技术经济范式转化期的结构调整:以新能源为例[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世雁;何又春;;农业及其相关技术体系的异化与环境[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9 张小颐;张婧娴;;网络异化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探索“角色病毒”与儿童心理[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10 袁健红;龚天宇;;复杂技术系统背景下技术体制的新解[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傅蕴德;突破原有范式[N];中国信息报;2007年
2 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3年
3 林慧岳;发展循环经济的再认识[N];湖南日报;2007年
4 岳跃国;不能让违规者得利[N];中国环境报;2010年
5 邓欣 尹燕海;我国中小企业的二次技术创新战略[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6 国家信息中心 秦海;新经济意味着什麽[N];国际商报;2000年
7 吴晓波;技术跨越应成为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N];中国信息报;2007年
8 张秀华;从生存论的观点看和谐发展的工程观[N];光明日报;2007年
9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 文军 刘珊;曼纽尔·卡斯泰尔:手握虚拟世界的钥匙[N];社会科学报;2004年
10 李显君;科学认知汽车产业循环经济特征[N];中国汽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彬彬;技术范式变革环境中组织的战略适应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2 郭雯;技术范式转变时期企业的组织学习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3 李世雁;环境危机的多向度分析[D];东北大学;2002年
4 董传升;“科技奥运”的困境与消解[D];东北大学;2004年
5 孙启贵;技术与社会的创新及其协同演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李小芬;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驱动机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7 李丰茂;重建技术化生存的人文主义向度[D];吉林大学;2006年
8 张燕;产业组织变迁的演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9 李晓刚;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孙爱军;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下的科学和技术[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兴;现代技术范式的生态化转向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2 肖贺;从道家思想价值观解读技术异化[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3 易晨冉;人类生命技术异化及消解路径探析[D];郑州大学;2012年
4 郭元枫;论技术异化及其解决途径[D];太原科技大学;2012年
5 安娜;教育领域中的技术异化现象及其消解[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6 焦莹;论技术异化对人类生活的负面影响[D];中南大学;2012年
7 于淼;SST视域下的技术异化问题[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爱国;论“主导产业”的价值与文化功能[D];山西大学;2007年
9 谭伟;教育技术异化的消解[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永清;从技术价值看技术异化[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503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750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