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关于建立昌平能源科技产业基地的构想

发布时间:2020-08-05 11:04
【摘要】: 能源是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各种能力和动力的物质资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主动脉,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基础元素之一。在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的不断攀升中,能源扮演着主角色。但是,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能源瓶颈凸显、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低、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能源资源开发难度大、技术水平低、竞争能力差、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考虑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能源时,发展能源科技产业便成为能够缓解能源这个棘手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备受青睐。 昌平区经过近几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与大规模能源科技企业的不断进驻,已用事实证明了昌平区具有发展能源科技产业的诸多优势与发展基础。借助昌平区能源科技产业初具的规模,凭借昌平区独特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优势、智力资源优势,整合昌平区官、产、学、研资源,大量聚集能源科技企业,通过集群创新、制度完善、品牌传播、产业链构建,在昌平建立特色鲜明、辐射能力强、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能源科技产业基地,将会大大推动昌平区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实现昌平区“十一五”规划的远景目标,进而为北京市乃至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的实现做出贡献。 文章从能源科技产业的相关概念、世界及我国能源科技产业的发展现状入手,采取层层深入的方式,详细分析了能源科技产业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深入剖析了昌平区能源科技产业的发展现状、创新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而阐明了昌平区发展能源科技产业是贯彻国家能源科技发展战略、推动我国能源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优化、凸现自身优势形成示范效应、整合优势资源提升集群效应的必然要求,并用PEST与SWOT方法论证了建立昌平能源科技产业基地的可行性。基于以上详细分析与论证,本文提出了建立昌平能源科技产业基地的战略定位、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阶段、发展策略、管理机构、保障措施、政策需求等一套完整的发展规划与实施规划。 本文论证严谨,层层深入,发展规划与实施规划的提出符合昌平区“十一五”规划的远景目标与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将对昌平区能源科技产业的发展,乃至昌平区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与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322;F426.2;F224
【图文】:

能源科技,工业总产值,企业数量,企业


吕’卜区能源科技产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企业3家,1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企业26家,外商投资企业20家〔’()]。2.2昌平区能源科技产业现状2.2.1规模现状第一,能源科技产业已成为第一支柱产业。截止到2006年底,昌平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742家。经过重新分类统计,属于高新技术企业范畴的能源科技企业有293家,占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16.8%。

能源科技,工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企业


2.2.1规模现状第一,能源科技产业已成为第一支柱产业。截止到2006年底,昌平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742家。经过重新分类统计,属于高新技术企业范畴的能源科技企业有293家,占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16.8%。其他高新技术企业:1449家,占83.2%能源科技类企业:293家,占16.8%髓能源科技类企业.其他高新技术企业图2.1吕平区能源科技企业数量从工业总产值来看,2006年能源科技类企业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1832274.万元,占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的能.oryo。

能源科技,昌平区,总产值,企业


图2.3昌平区前12家能源科技企业_〔业总产值由此可见,昌平区能源科技类企业己经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特点,1/25左右的能源科技类企业占293家能源科技企业经济总量的9八0左右。第三,行业集聚效应明显。行业分布上,石油天然气行业的科技企业数量最多,达到102家,其工业总产值总和为18.42亿元,排名第二。煤炭行业的科技企业虽然只有6家,但其工业总产值总和为116.85亿元,高于其他行业所有能源科技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总和。这说明,昌平区能源科技企业分布具有非常明显的行业集中特点。亿儿2080J.月.八﨑U116.880004206404080602020co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允春;;经济“软实力”的内涵分析与策略研究[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4期

2 李辉;;浅析我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才智;2011年17期

3 李玉红;张劲涛;王梦结;;推进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J];税务研究;2011年05期

4 王丽芳;;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0期

5 张华娇;;浅谈如何建立和完善农村地方中小金融机构[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0期

6 张春霞;;我国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关系分析[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年08期

7 刘建刚;;平庄能源 公司业绩明降实增[J];证券导刊;2011年31期

8 司文;;新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探讨[J];北京农业;2011年12期

9 韩月;;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协整分析[J];现代商业;2011年21期

10 纪占武;;知识经济时代下的能源产业战略探析[J];知识经济;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晓晨;马影辉;邵广义;;太阳能供电器推广应用中的几个问题初探[A];第二十届中国(天津)’2006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王小玉;康强;;论循环经济与绿色GDP[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3 康军年;;降低180kA铝电解槽炉底压降的节能方法初探[A];全国铝电解槽生产技术与操作技术学术报告和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廖汉光;;地源热泵在欧美国家的发展概况[A];第二届中国地源热泵技术城市级应用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刘伟;郑国良;;矿井水源热泵系统应用可行性分析[A];山东制冷空调——2009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烟台冰轮杯”优秀论文集[C];2009年

6 包巍;卢济事;包武;方志坚;林琰;;以沼气为能源的生态温室微机调控的探讨[A];福建省农业工程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纪念学会建会20周年论文汇编[C];2004年

7 王裕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从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入手[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李英;董华;;我国建筑节能现状和节能措施[A];山东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9 丁晓映;陈兴才;刘长寿;;汽车普及后的能源与环境问题探究[A];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能源分会专刊[C];2007年

10 范维唐;;21世纪中国能源[A];21世纪中国煤炭工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 张希良;了不起的战略能源[N];中国财经报;2005年

2 许凯 徐海慧;国家能源办:何时化解能源困局?[N];中国环境报;2005年

3 ;各银行大打能源牌[N];中国环境报;2005年

4 严辉文;反思单一的能源依赖模式[N];长江日报;2005年

5 谷惠;美国能源多元化揭密[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6 章力;能源办能否化解能源困局[N];中国矿业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王冀;中美“能源观”不同导致消费方式差异[N];中国汽车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蔡卫国;美联合能源欲退出中国电力市场[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吕贤如;锰酸锂开辟能源新天地[N];光明日报;2005年

10 记者 刘小娟;“家园化工”开发“第五能源”[N];金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栋;能源与国际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徐桂民;自然人移动与经济发展[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3 高红阳;外在技术预见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李智勇;商品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环境成本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1年

5 邰哈斯其木格;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6 王俊峰;中国能源·经济·环境(3E)协调发展的研究与政策选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阚海东;上海市能源方案选择与大气污染的健康危险度评价及其经济分析[D];复旦大学;2003年

8 白初一;清太祖时期满蒙关系若干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9 胡玉春;大夏国史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10 陈欣;南汉国史[D];暨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毓;关于建立昌平能源科技产业基地的构想[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2 彭菲;建筑表皮的思索[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3 张伟健;韶冶ISP过程资源、能源、环境评价和改进措施[D];中南大学;2004年

4 乔君;黑龙江省电力公司风电发展战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5 刘利;鄂兴科技与科技兴鄂[D];武汉大学;2005年

6 陈静;明代浙江海盐县海塘与当地社会经济[D];安徽大学;2007年

7 吉芳;论语言和经济的关系[D];新疆大学;2005年

8 冯娜;节能型紫外线杀菌水处理器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9 司红华;企业裁员行为及其活动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靳凯;1970年以来沙特阿拉伯经济发展与停滞的原因分析[D];西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814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7814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a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