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中央部属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0 22: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中央部属科研院所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因为他们肩负着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双重责任。那么,对他们的科技人才采取恰当的激励机制,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潜力,无疑将会对我国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运用相关激励理论,在对中央部属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对激励机制进行了设计。首先,阐述了该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国内外研究的情况,在对中央部属科研院所的特殊背景认知的基础上,分析科技人才的个性特点和他们的需要,指出中央部属科研院所激励制度存在的问题:重视业务增长,科研发展缓慢、薪酬满意度不高、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不健全、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新等。其次,从历史、外部和内部、制度四个方面来分析中央部属科研院所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再次,根据“努力—绩效—报酬—满足”这个激励过程建立了中央部属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模型,设计了中央部属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的具体内容:健全的科研管理制度是保证,以人为本的管理是基础,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是关键。最后,对W研究所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作了案例分析,以进一步增强所提出激励机制的操作性和可行性。 本文的核心观点是:要真正激励中央部属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必须了解他们的真正需要,从而针对性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借助机制的力量引导个人乃至组织的行为。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322.2
【图文】:

科技人才,职称结构,研究所


40岁以下的科技人才占73%。按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类别制图如下。按科技人才的职称制图如图5一2:一助理1_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图5一Zw研究所科技人才职称结构从W研究所科技人才的职称结构可以看出,W研究所的助理工程师和工程师比例达74%,科技人才的高级职称偏少(26%),说明W研究所缺少科技骨干,行业领军人物偏少。按科技人才的年龄制图如图5一3:30岁以下.31一35岁.36一40岁黔41一45岁.46一50岁.51岁以上图5一3W研究所科技人才年龄结构从W研究所科技人才的年龄结构可以看出,W研究所的年轻科技人才较多,35岁以下的科技人才占科技人才总数的49%,说明W研究所应加快学术梯队的建立。按科技人才的学历制图如图5一4:

科技人才,年龄结构,研究所


40岁以下的科技人才占73%。按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类别制图如下。按科技人才的职称制图如图5一2:一助理1_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图5一Zw研究所科技人才职称结构从W研究所科技人才的职称结构可以看出,W研究所的助理工程师和工程师比例达74%,科技人才的高级职称偏少(26%),说明W研究所缺少科技骨干,行业领军人物偏少。按科技人才的年龄制图如图5一3:30岁以下.31一35岁.36一40岁黔41一45岁.46一50岁.51岁以上图5一3W研究所科技人才年龄结构从W研究所科技人才的年龄结构可以看出,W研究所的年轻科技人才较多,35岁以下的科技人才占科技人才总数的49%,说明W研究所应加快学术梯队的建立。按科技人才的学历制图如图5一4:

科技人才,学历结构,研究所


40岁以下的科技人才占73%。按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类别制图如下。按科技人才的职称制图如图5一2:一助理1_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图5一Zw研究所科技人才职称结构从W研究所科技人才的职称结构可以看出,W研究所的助理工程师和工程师比例达74%,科技人才的高级职称偏少(26%),说明W研究所缺少科技骨干,行业领军人物偏少。按科技人才的年龄制图如图5一3:30岁以下.31一35岁.36一40岁黔41一45岁.46一50岁.51岁以上图5一3W研究所科技人才年龄结构从W研究所科技人才的年龄结构可以看出,W研究所的年轻科技人才较多,35岁以下的科技人才占科技人才总数的49%,说明W研究所应加快学术梯队的建立。按科技人才的学历制图如图5一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西藏科技人才激励政策体系研究》[J];西藏发展论坛;2011年03期

2 田雯;;科研院所人才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企业;2011年05期

3 刘晓迪;曹再兴;;湖南省科技人才数据统计监测分析[J];中国市场;2011年29期

4 罗伟;佟敏;;关于绥化市农村“双带”示范型科技人才情况的调查[J];科协论坛;2006年04期

5 王芳;;太原市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年07期

6 ;重庆: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J];中国科技奖励;2011年08期

7 谢辉;马春兰;;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服务京津廊同城化发展[J];职业时空;2011年08期

8 王志刚;;建设创新型国家根本在人才[J];中国科技产业;2011年08期

9 芮雪琴;牛冲槐;陈新国;樊燕萍;;创新网络中科技人才聚集效应的测度及产生机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18期

10 孙超;王tq;;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选拔与培养[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艳丽;;基础研究与研究开发类科技人才人格因素调查研究[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2 张瑛;刘忠诚;;企业科技人才精神鼓励的研究[A];山东省煤炭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吉莉;;浅谈科协如何通过学术交流促进人才成长[A];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中国科协第三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4 谢伯桂;;改革法医体制 稳定科技人才[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刘林姣;;城市科技人才整体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曾月征;;服务于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科技人才开发[A];《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李锡元;张世杰;边园园;胡萍;;武汉市企业科技人才团队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8 李裕娴;;论地方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A];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中国科协第三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9 尚智丛;;中国科学院中青年杰出科技人才的教育背景分析[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10 张怀菊;;充分发挥曲阜优势 推进鲁南经济带规划建设和中华文明标志城规划建设[A];《依靠科技进步 推进鲁南经济带规划建设和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学术研讨成果选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施泽民;老科技人才交流难在何处[N];中国老年报;2005年

2 王蒂(作者系甘肃农业大学校长);科技人才是农业发展的关键[N];甘肃日报;2005年

3 记者 杨文兴;248家企业吸纳科技人才逾6000[N];汕头日报;2005年

4 刘静岚 刘志坚 王妮;全市科技人才总数达11.06万[N];湘潭日报;2005年

5 于洪波 邓有峰;科技人才助推昌乐经济发展提速[N];科技日报;2008年

6 记者 黄基尧;科技人才体检首次有资助[N];东莞日报;2008年

7 路桥区科协 陈志兵;凝聚科技人才 服务创业创新[N];大众科技报;2008年

8 通讯员 揭长春 雷斌;津市建成科技人才信息库[N];常德日报;2009年

9 记者丁泉燕;自治州召开科技人才座谈会[N];博尔塔拉报;2009年

10 山水;为汇聚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环境[N];无锡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芝;我国科技人才集聚机理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2 王刚;我国科技创新型人才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刘志宏;科技人才定价复杂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胡建华;我国纳米生物医学发展及高端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5 张颖丽;欠发达地区吸纳科技人才机理及保障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罗珊;区域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7 钟泽圣;支撑科技创新的财政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彭跃华;区域科技人力资源配置与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恩和特布沁;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0 杨宏波;胡锦涛人才思想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佟新蓉;中央部属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陈芳;企业科技人才综合素质测评及其哲学思考[D];湖南大学;2003年

3 李海红;区域科技人才发展战略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宋海娟;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创造心理分析及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周斌;河北省科技人才开发策略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6 杨勇;提升天津市科技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7 赵学军;河北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8 白红竹;企业科技人才的激励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9 潘灵霞;科技人才流动中的竞业禁止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10 孟现志;大学科技人才精益教育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7886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7886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b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