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1996-2006)英国RD投入状况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9 20:43
当前,国与国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在综合国力中,科技实力、科技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显得越发重要。R&D投入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技术创新乃至综合国力状况的重要指标。R&D投入主要包括经费投入和人员投入两部分。本文采用R&D投入描述模式,大量使用数据和图表,从经费投入总额、经费投入强度、经费来源结构、经费投向、人员投入等5个方面对英国的R&D投入状况进行了研究,重点在于对R&D经费投入的研究。英国的经费投入总量和投入强度的状况一直是平稳增长且绝对数值大。英国一直注重对科技的研究和开发,不断创新,但20世纪90年代后,英国在R&D上的投入,明显落后于其他科技发达国家,这直接影响到英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创新水平的进步。进入21世纪,英国政府意识到在科技投入上的不足,加大了投入的力度。目前,其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拥有了更多的创造发明,与美国在研发领域的差距缩小,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越来越高。在经费来源和投向结构上,英国经历了由政府主导向企业主导的演变。企业不仅是R&D经费的主要提供者,也...
【文章来源】:长安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2005年各国R&D经费占世界的比重(按当年汇率折算)
22200666396661.8999表 121996一06英国R&D经费投入强度I,l高水平的R&D投入强度是一个国家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但是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R&D经费强度都在2%以上,以色列甚至超过4%。皿皿趣奎耍通垂趣瓣趣密趣趣趣趣娜趣唾趣娜趣呱攀娜唾娜哑趣娜画娜到4.5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徽摇名邓;录触孚二姗湘粥召5,‘洲采喊泌端洲份艘洲撅碳书洲以努游瀚阮吩万织双洲必,众州份弓s孕‘传份洲淞厥形粥酗姗众路翔么班珊端粥划分沪粥份悯浓掇汾俐跃冻筋洲 9999皿皿王二二二立里二立巴二业甲皿观四33.42}}}}}}}}}}}}}}}}}}}}}}}}}}}}}}}}}}}}}}}}}}}}}}}}}}}}}}}}}}}}}}}}}}}}}}}}}}}}}}}}}}}}}}}}}}}}}}}}}}}}}}}}}}}}}}}}}}}}}}}}}}}}}lll箱下蔫烹烹斌甲,爪皿皿益血里夏哑 .33:::::二二:二通:二二二二笼芝皿班:立二皿:三乏:;::邑二二备要迹窦」2.99::::::::::::::::::::::::::::::::::::::::::::::::::::::::::::::::::::::::::::::::::::::::::::::::::::::姗姗呱撤二滋一魏于瘩煞弱殊瑟赚疑爵熙滋翔男绷二。教)筋感滋滋船滋滋浴惑滋渗淤激麟绷奏辨韶翻纷暇狱冷熙秘娜鹅撇l万 }}}}盛盛理哑亚通舞越夔迹参盆泣鑫粤醉哑2,61:::::::::::::::::::::::::::::::::::::::::::::::::::::::::::::::::::::::::::::::::::::::::::::::::::::::::::::::::::::::::::::界界罗气尸李
年年份份英国国美国国111996661.88882.5888111997771.81112.5888111998881.80002.6222111999991.88882.6666222000001.85552.7444222001111.90002.7666222002221.90002.6666222003331.89992.6666222004441.78882.5999222005551.78882.6222222006661.89992.6222表141996一006年英美R&O投入强度的比较单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内外R&D研究综述[J]. 郑飏飏,郑渝. 科技管理研究. 2006(03)
[2]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J]. 胡锦涛. 中国青年科技. 2006(01)
[3]发达国家科技投入的特点及启示[J]. 徐超富,吕文栋.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4]美日德韩国家科技资源配置模式比较及其借鉴意义[J]. 刘友平. 科技与管理. 2005(05)
[5]国外R&D管理模式的演进对我国的启示[J]. 李金海,刘炳胜,戚安邦.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06)
[6]浅议中国R&D资金配置[J]. 王明安.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04)
[7]企业研发(R&D)组织与动态能力研究[J]. 王晓光.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8]国外农业科研、投入体制和机制研究[J]. 李哲敏,潘月红. 科技与管理. 2005(01)
[9]发达国家基础研究投入分析与借鉴[J]. 秦涛. 中国基础科学. 2004(03)
[10]中国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1953-2001[J]. 罗佳明,王卫红.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02)
本文编号:2987680
【文章来源】:长安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2005年各国R&D经费占世界的比重(按当年汇率折算)
22200666396661.8999表 121996一06英国R&D经费投入强度I,l高水平的R&D投入强度是一个国家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但是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R&D经费强度都在2%以上,以色列甚至超过4%。皿皿趣奎耍通垂趣瓣趣密趣趣趣趣娜趣唾趣娜趣呱攀娜唾娜哑趣娜画娜到4.5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徽摇名邓;录触孚二姗湘粥召5,‘洲采喊泌端洲份艘洲撅碳书洲以努游瀚阮吩万织双洲必,众州份弓s孕‘传份洲淞厥形粥酗姗众路翔么班珊端粥划分沪粥份悯浓掇汾俐跃冻筋洲 9999皿皿王二二二立里二立巴二业甲皿观四33.42}}}}}}}}}}}}}}}}}}}}}}}}}}}}}}}}}}}}}}}}}}}}}}}}}}}}}}}}}}}}}}}}}}}}}}}}}}}}}}}}}}}}}}}}}}}}}}}}}}}}}}}}}}}}}}}}}}}}}}}}}}}}}lll箱下蔫烹烹斌甲,爪皿皿益血里夏哑 .33:::::二二:二通:二二二二笼芝皿班:立二皿:三乏:;::邑二二备要迹窦」2.99::::::::::::::::::::::::::::::::::::::::::::::::::::::::::::::::::::::::::::::::::::::::::::::::::::::姗姗呱撤二滋一魏于瘩煞弱殊瑟赚疑爵熙滋翔男绷二。教)筋感滋滋船滋滋浴惑滋渗淤激麟绷奏辨韶翻纷暇狱冷熙秘娜鹅撇l万 }}}}盛盛理哑亚通舞越夔迹参盆泣鑫粤醉哑2,61:::::::::::::::::::::::::::::::::::::::::::::::::::::::::::::::::::::::::::::::::::::::::::::::::::::::::::::::::::::::::::::界界罗气尸李
年年份份英国国美国国111996661.88882.5888111997771.81112.5888111998881.80002.6222111999991.88882.6666222000001.85552.7444222001111.90002.7666222002221.90002.6666222003331.89992.6666222004441.78882.5999222005551.78882.6222222006661.89992.6222表141996一006年英美R&O投入强度的比较单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内外R&D研究综述[J]. 郑飏飏,郑渝. 科技管理研究. 2006(03)
[2]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J]. 胡锦涛. 中国青年科技. 2006(01)
[3]发达国家科技投入的特点及启示[J]. 徐超富,吕文栋.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4]美日德韩国家科技资源配置模式比较及其借鉴意义[J]. 刘友平. 科技与管理. 2005(05)
[5]国外R&D管理模式的演进对我国的启示[J]. 李金海,刘炳胜,戚安邦.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06)
[6]浅议中国R&D资金配置[J]. 王明安.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04)
[7]企业研发(R&D)组织与动态能力研究[J]. 王晓光.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8]国外农业科研、投入体制和机制研究[J]. 李哲敏,潘月红. 科技与管理. 2005(01)
[9]发达国家基础研究投入分析与借鉴[J]. 秦涛. 中国基础科学. 2004(03)
[10]中国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1953-2001[J]. 罗佳明,王卫红.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02)
本文编号:29876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987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