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对构建我国循环经济的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4 23:21
在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的不堪重负形成一对十分突出的矛盾,这急需我们对原来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认真的反思。而循环经济正是针对这种矛盾所提出,适合我国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科学技术有什么作用,这是需要尽快解决的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以科学技术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生态学等相关的知识为理论依据,以循环经济基本理论以及科学技术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分析为基础,阐述科学技术对循环经济的支撑作用,探索如何开辟一条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生态科技之路,最后,叙述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循环经济的对策。全文主要内容共分四个部分。首先,本文将概述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基本原则,以便对循环经济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其次,本文将阐述循环经济产生的科学技术背景,循环经济的科学理论基础以及它与技术的关系,以便认清循环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再次,本文将详细阐述科技对循环经济的支撑作用,探索如何开辟一条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生态科技之路。最后,本文将简要叙述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循环经济的对策,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指出今后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技术环节。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及目的
1.1.1 问题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和本文的创新之处
1.2.1 国外当今研究状况
1.2.2 国内当今研究状况
1.2.3 本文的创新之处
1.3 问题研究方法
1.4 论文构成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基本原则
2.1 循环经济的概念
2.2 循环经济的三原则
2.3 循环经济原则的最新规范
第三章 循环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3.1 循环经济产生的科学技术背景
3.2 循环经济的科学理论基础
3.3 循环经济与技术的关系
3.3.1 环境无害化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技术载体,循环经济使环境无害化技术变得越来越清洁
3.3.2 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为建设循环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3.3.3 技术创新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根基
第四章 科学技术对循环经济的支撑作用
4.1 科学技术对循环经济的支撑作用
4.1.1 循环经济的主旨:科学技术
4.1.2 循环经济的技术主体:反馈机制
4.1.3 循环经济:一种新的技术范式
4.2 构建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
4.3 探索一条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生态科学技术之路
4.4 案例分析—以天冠集团为例
4.4.1 天冠集团简介
4.4.2 天冠集团的循环经济模式
4.4.3 天冠集团的技术改造
4.4.4 天冠集团实施技术改造的价值分析
第五章 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推动循环经济的对策
5.1 发展循环经济的科学技术战略
5.1.1 重新构建科学技术创新体系
5.1.2 建立循环经济科学技术运行机制
5.1.3 加强绿色科学技术立法和执法
5.1.4 完善循环经济科学技术教育机制
5.1.5 依靠科学技术调整资源发展战略
5.1.6 加强循环经济方面的科学技术合作
5.2 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技术环节
结语
致谢
有关参考文献及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加快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对策[J]. 曹代功,杨昌明. 企业活力. 2005(09)
[2]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与配套体系[J]. 程达军. 商业时代. 2005(26)
[3]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杨华峰,张华玲.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09)
[4]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经验[J]. 杨春平. 求是. 2005(18)
[5]影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因素及其对策[J]. 刘明松.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08)
[6]循环经济的循环模式及结构模型研究[J]. 刘贵富. 工业技术经济. 2005(04)
[7]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经验与启示[J]. 林桢. 企业活力. 2005(08)
[8]试论循环经济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超越[J]. 刘建伟,禹海霞,杨志龙. 特区经济. 2005(08)
[9]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因分析与对策选择[J]. 邓如辛. 当代经济研究. 2005(07)
[10]在我国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方式及行动措施[J]. 齐亚彬,贺冰清,王永生. 资源科学. 2005(04)
本文编号:3569251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及目的
1.1.1 问题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和本文的创新之处
1.2.1 国外当今研究状况
1.2.2 国内当今研究状况
1.2.3 本文的创新之处
1.3 问题研究方法
1.4 论文构成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基本原则
2.1 循环经济的概念
2.2 循环经济的三原则
2.3 循环经济原则的最新规范
第三章 循环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3.1 循环经济产生的科学技术背景
3.2 循环经济的科学理论基础
3.3 循环经济与技术的关系
3.3.1 环境无害化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技术载体,循环经济使环境无害化技术变得越来越清洁
3.3.2 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为建设循环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3.3.3 技术创新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根基
第四章 科学技术对循环经济的支撑作用
4.1 科学技术对循环经济的支撑作用
4.1.1 循环经济的主旨:科学技术
4.1.2 循环经济的技术主体:反馈机制
4.1.3 循环经济:一种新的技术范式
4.2 构建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
4.3 探索一条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生态科学技术之路
4.4 案例分析—以天冠集团为例
4.4.1 天冠集团简介
4.4.2 天冠集团的循环经济模式
4.4.3 天冠集团的技术改造
4.4.4 天冠集团实施技术改造的价值分析
第五章 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推动循环经济的对策
5.1 发展循环经济的科学技术战略
5.1.1 重新构建科学技术创新体系
5.1.2 建立循环经济科学技术运行机制
5.1.3 加强绿色科学技术立法和执法
5.1.4 完善循环经济科学技术教育机制
5.1.5 依靠科学技术调整资源发展战略
5.1.6 加强循环经济方面的科学技术合作
5.2 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技术环节
结语
致谢
有关参考文献及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加快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对策[J]. 曹代功,杨昌明. 企业活力. 2005(09)
[2]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与配套体系[J]. 程达军. 商业时代. 2005(26)
[3]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杨华峰,张华玲.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09)
[4]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经验[J]. 杨春平. 求是. 2005(18)
[5]影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因素及其对策[J]. 刘明松.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08)
[6]循环经济的循环模式及结构模型研究[J]. 刘贵富. 工业技术经济. 2005(04)
[7]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经验与启示[J]. 林桢. 企业活力. 2005(08)
[8]试论循环经济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超越[J]. 刘建伟,禹海霞,杨志龙. 特区经济. 2005(08)
[9]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因分析与对策选择[J]. 邓如辛. 当代经济研究. 2005(07)
[10]在我国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方式及行动措施[J]. 齐亚彬,贺冰清,王永生. 资源科学. 2005(04)
本文编号:35692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3569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