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推动黄河综合治理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6 02:11
本文关键词:科学技术推动黄河综合治理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中国,黄河的治理问题始终作为一件大事。 蜿蜒流长的黄河在泽被华夏、孕育中华民族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灾难。黄河是一条多泥沙的河流,水沙比例失调的严重程度为世界其他河流所罕见。这就要求在治理黄河时要结合黄河各流域区间的水沙配比情况,利用高新技术、改进结合传统治黄经验进行综合治理。 纵观黄河的治理史,尽管在今天看来,有些理论是很科学的,但却由于当时的政治和经济条件、对黄河认识上的科学理论不完善、技术上的匮乏等原因,致使治黄科学理论未能付诸实践或完全达成。事实证明,黄河作为一条长河,是完全可以分流域区间被治理的;但是,多泥沙作为黄河的一大特性,这就要求在治理黄河时又不能仅仅局限于其他治河方法。黄河是不断变化着的,这就要求在治理黄河时,结合每一时期黄河的水文、气候、地质等因素,,对黄河技术工程进行检测、管理的同时,更要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实现黄河的科学防洪防凌、水资源合理配比和利用、泥沙资源化等综合治理。 伴随着黄河的不断变化,科学技术也是在不断地发展的。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高新技术的自主研发、引用创新都将给黄河的综合治理带来新的曙光和希望。
【关键词】:科学技术 泥沙 水资源 综合治理
【学位授予单位】:渤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322;TV882.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2
- 引言12-13
- 一、 黄河的总体概述13-15
- (一) 流域特点和地理特征13
- (二) 水沙情况13-14
- 1. 水资源情况13
- 2. 泥沙情况13-14
- (三) 本文所采用的划分方案14
- (四) 生物及矿产资源14-15
- 1. 生物资源14
- 2. 矿产资源14-15
- 二、 历代主要治黄技术15-20
- (一) 战国、汉朝时期15-16
- 1. 战国时期筑堤技术15
- 2. 汉朝时期的王景治河与贾让三策15-16
- (二) 明朝、清朝时期16-17
- 1. 明朝时期潘季驯治河16
- 2. 清朝时期治黄技术16-17
- (三) 民国时期17-20
- 1. 民国时期近代水利科技引入17
- 2. 民国时期国外学者的探索17-18
- 3. 民国时期国内知识分子的探索18-20
- 三、 20 世纪科学技术与黄河的关系20-25
- (一) 对黄河认识上的飞跃20-22
- 1. 对黄河流域内的泥沙有了新认识20
- 2. 对黄河流域内地表径流的认识20-21
- 3. 对黄河流域内水沙变化规律的认识21
- 4. 黄河流域内气候变化对黄河水沙变化影响的认识21
- 5. 黄河流域内多泥沙水库协调调度理论形成21-22
- (二) 治理黄河技术的发展22-23
- 1. 干支流水库和蓄滞洪区协调抗洪理念的提出22
- 2. 泥沙拦截、减淤技术深化发展22-23
- 3. 筑坝、抢险技术更新和发展23
- (三) 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思路形成及深化23-25
- 1. 对黄河水资源认识上的深化23-24
- 2. 统一管理和调度黄河水资源24
- 3. 提出保护黄河流域水生态24
- 4. 协调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各方面的利益24-25
- 四、 黄河的综合治理之路25-40
- (一) 科学技术与黄河防洪25-29
- 1. 黄河流域洪水来源25-26
- 2. 防洪、防凌措施26
- 3. 河道整治26-27
- 4. 河口段整治27-28
- 5. 防洪防凌决策支持系统28-29
- 6. 堤防新技术29
- (二) 科学技术与黄河水资源利用29-33
- 1. 水资源概况30-31
- 2. 黄河水资源规划决策支持系统31-32
- 3. 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32
- 4. 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32-33
- (三) 科学技术与泥沙资源化33-34
- 1. 制砖33
- 2. 制作人工石材33-34
- 3. 河道采砂34
- (四) 利用高新技术解决黄河问题34-40
- 1. 黄河水文泥沙测验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创新34-35
- 2. 黄河多泥沙河段水质自动监测及实验室自动化技术35-38
- 3. 水土流失监测、侵蚀预报和治理技术38-39
- 4. 防洪减灾先进技术39
- 5. 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39-40
- 五、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治理黄河的最终目标40-44
- (一) 实现水电资源的可持续利用40-41
- 1. 构建和完善水沙调控及防护减灾体系40
- 2. 构建和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综合调度系统40
- 3. 构建水资源保护监测体系及河流生态保护40-41
- 4. 构建和完善水土保持拦沙体系41
- (二) 实现“科学治黄”的长久推动41-44
- 1. 稳步推进流域科技创新平台中心创建41
- 2. 完善布局,开展学科体系建设41-42
- 3. 大力培育科研团队42
- 4. 全力推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设42
- 5. 努力争取完善科研基础设施42
- 6. 积极开展机制与文化建设42-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7
- 致谢47-48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8-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永会;张福存;姚秀菊;;黄河三角洲水土盐形成演化与分布特征[J];地球与环境;2006年03期
2 乔淑卿;石学法;;黄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和演化研究现状及展望[J];海洋科学进展;2010年03期
3 姚文艺,时明立,崔长江;黄河泥沙问题研究综述[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鲁枢元;略论黄河史研究──关于黄河文化生态的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民办教育研究专号);2000年01期
5 侯全亮;;郑州至开封古代水运兴衰之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6 刘国纬;;黄河下游治理的地学基础[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10期
7 王星光;杨运来;;明代黄河水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8 牛玉国;;黄河——中原文明孕育成长和繁荣发展的基石[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9 张放涛;;黄河与中原文明[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10 王渭泾;;黄河治乱与河南兴衰[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本文关键词:科学技术推动黄河综合治理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93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369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