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普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8 13:04
本文关键词:我国科普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都是科技工作的重要方面,它对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近年来,国家鼓励运用市场机制发展科普产业,“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文化已经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的主导文化,作为弘扬科学文化的科普产业,其发展不仅可以满足公民的科学知识需求,还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进行,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智慧中国理念等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我国科普产业创新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产业的创新活动主要由其创新主体完成,作为产业创新中最重要的能动要素,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将从根本上影响产业创新环境,进而影响产业的创新路径。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科普产业各主体间的协同合作是可以作为解决其创新不足等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本文基于三螺旋协同创新理论的研究视角,重点分析政府、企业和大学在科普产业发展过程中创新贡献。在科普产业的三螺旋创新模式中,政府处于特殊的生态位上,其在规划科普产业发展路径,完善科普产业创新生态,优化科普产业市场环境发挥重要作用。科普企业作为科普产业发展的微观基础,是科普产业市场经济繁荣的关键要素,将进一步夯实科普产业服务体系,巩固科普产业创新基础。大学是当今社会中人才最密集、知识最丰富、领域最广泛的创新基地,其在知识创造、人才培养以及理论研究方面的重要功能,将为科普产业创新发展提供重要的内在支撑。 但是,政府—企业—大学组成的三螺旋创新模式不是一个僵硬的框架,而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动中的动态系统,已经有学者提出了“N-螺旋”的概念。由此,本文根据科普产业的产业特征,结合媒体、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对科学传播的重要影响,对科普产业协同创新主体进行拓展,提出媒体—NGO—公众构成的新三螺旋创新模式。这两个三螺旋创新模型共同构成了科普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生态系统的一体两翼。本文进一步对这六大主体在科普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功能进行分析,并通过对科普产业协同创新的环境要素的阐述,构建出适应于我国现实情况的科普产业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机制,即管产学研合作机制、主体功能创新机制和生态环境优化机制。最后结合安徽省科普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案例分析,针对当前科普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
【关键词】:科普产业 三螺旋理论 协同创新 生态系统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32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20
-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10-11
- 1.1.1 研究意义10-11
- 1.1.2 研究目的11
- 1.2 研究综述与视角11-17
- 1.2.1 研究综述11-14
- 1.2.2 理论视角14-17
-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17-18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18-20
- 第2章 科普产业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20-33
- 2.1 科普产业内涵、功能及特征20-28
- 2.1.1 科普产业的内涵分析20-21
- 2.1.2 科普产业的功能分析21-22
- 2.1.3 科普产业的双重特征22-28
- 2.2 科普产业多维度分类体系28-33
- 2.2.1 科普产业的结构维度29-30
- 2.2.2 科普产业的流程维度30-31
- 2.2.3 科普产业的媒介维度31-33
- 第3章 科普产业协同创新的三螺旋主体分析33-48
- 3.1 政府的创新贡献分析33-38
- 3.1.1 规划科普产业发展路径34-35
- 3.1.2 完善科普产业创新生态35-36
- 3.1.3 优化科普产业市场环境36-38
- 3.2 企业的创新贡献分析38-44
- 3.2.1 开发科普产业市场需求38-40
- 3.2.2 倒逼科普产业体制改革40-42
- 3.2.3 巩固科普产业创新基础42-44
- 3.3 大学的创新贡献分析44-48
- 3.3.1 挖掘科普产业知识内容44-46
- 3.3.2 参与科普产业政策制定46
- 3.3.3 孵化科普产业创业主体46-48
- 第4章 科普产业协同创新的多主体功能分析48-62
- 4.1 媒体:科普产业发展的新浪潮48-52
- 4.1.1 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媒体转向49-50
- 4.1.2 媒体变革对科普产业的影响50-51
- 4.1.3 新媒体时代的科普产业发展51-52
- 4.2 NGO:科普产业发展的第三方52-56
- 4.2.1 政府职能转变与NGO的兴起53-54
- 4.2.2 NGO推动科普产业的大发展54-55
- 4.2.3 科普产业促进公民社会繁荣55-56
- 4.3 公众:科普产业发展的风向标56-62
- 4.3.1 传统科普迈向公众参与科学57-59
- 4.3.2 公众参与创新科普产业发展59-60
- 4.3.3 科普产业支撑公共科学服务60-62
- 第5章 科普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及案例分析62-82
- 5.1 科普产业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62-71
- 5.1.1 科普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一体两翼62-63
- 5.1.2 科普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主体结构63-66
- 5.1.3 科普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环境结构66-68
- 5.1.4 科普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68-71
- 5.2 安徽省科普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案例分析71-78
- 5.2.1 安徽省科普产业发展现状71
- 5.2.2 安徽省科普产业协同创新模型分析71-78
- 5.3 科普产业协同创新的发展对策78-82
- 5.3.1 适时制定配套政策,优化产业创新生态环境78
- 5.3.2 创新科普产品服务,激活科普产业消费市场78-79
- 5.3.3 设置科学传播专业,加快科普产业人才建设79
- 5.3.4 充分利用新兴媒体,促进科普产业协同创新79-80
- 5.3.5 明确NGO重要地位,充分发挥科学传播功能80
- 5.3.6 着力打造综合平台,推动科普产业创新发展80-82
- 参考文献82-86
- 致谢86-88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8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尚伟;刘锐;翟真;;关于“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编制若干问题的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刘宽红;;公众科学知识价值取向与科学传播模式建构[J];当代传播;2011年01期
3 张立波;陈少峰;;略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理创新[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期
4 宋高歌,黄培清,帅萍;基于产品服务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5期
5 王殿华;;我国科技传播体系的缺陷与民间力量崛起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6年06期
6 张立;王海英;;走向混合论坛的科学治理——公众参与科学的进路考察[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8 王大鹏;;草根非营利组织的科学传播探析[J];科技促进发展;2010年05期
9 李朝晖;任福君;;从规模、结构和效果评估中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J];科技导报;2011年04期
10 吴陆生;张素娟;王海兰;蔡琳;林满;;科技创新生态系统论视角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03期
本文关键词:我国科普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25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432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