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科学传播史中科学观的演变

发布时间:2017-07-20 20:15

  本文关键词:科学传播史中科学观的演变


  更多相关文章: 科学传播 科学观 科学普及 公众理解科学 公众参与科学


【摘要】:科学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和受众的科学观对科学传播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传播者的科学观往往决定了传播的内容、模式和方法,受众的科学观往往影响着科学传播活动的效果与未来科学传播的发展趋势。从"前科学普及"、"传统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到"公众参与科学",科学传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模式。不同的阶段,传播者和受众的科学观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而且都对科学传播活动的进行起到了重要影响。在"前科学普及"阶段,科学爱好者作为科学传播活动的主体,他们认为通过探索自然可以证明上帝的存在,并且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布道式的传播普及大众。在"传统科学普及"时期,传播者已经从少数科学爱好者变为有组织的科学团体,这一时传播者深受科学的功利性与工具性影响,将科学视为能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完美工具,并通过大规模的宣讲向公众灌输科学知识,宣传科学的益处。到了"公众理解科学"时期,公众开始担心科学的负面影响,并逐渐形成了不同于传播者的科学观。而此时政府高度重视科学进步对国家发展的推动力,希望通过科学传播活动让公众理解并支持科学。今天的科学传播已进入"公众参与科学"的阶段。在这一时期,科学已经成为多元化的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共活动,以往单纯作为传播受众的公众,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单向知识传播为主的传统传播模式。因此,在当今的科学传播活动中,传播者不仅应该注意充分的沟通和合理的引导,同时在制定科学传播活动之前就需要了解公众对科学的态度和观点。如今科学发展已经走入全民参与阶段,无论传播者采取什么样的科学传播模式,都要将受众的科学观作为重要的考量。
【关键词】:科学传播 科学观 科学普及 公众理解科学 公众参与科学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301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8
  • 1 导论8-15
  • 1.1 科学传播中的科学观8-9
  • 1.2 对科学观研究的忽视9-13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13-15
  • 2 对自然的完美描述:前科学普及时期的科学观15-21
  • 2.1 科学是认识上帝的新途径15-18
  • 2.2 布道式的传播18-19
  • 2.3 从崇拜上帝到崇拜科学19-21
  • 3 完美的工具:传统科学普及时期的科学观21-29
  • 3.1 科学万能论的兴起21-23
  • 3.2 宣讲式的传播23-27
  • 3.3 对科学万能论的质疑27-29
  • 4 效用与风险并存:公众理解科学时期的科学观29-36
  • 4.1 政府与公众科学观的差异29-31
  • 4.2 从宣讲到解释31-33
  • 4.3 公众的理解与困惑33-36
  • 5 共同参与的活动:公众参与科学时期的科学观36-40
  • 5.1 公众科学观的改变36-37
  • 5.2 公众参与及多元化的传播37-40
  • 6 结语40-42
  • 参考文献42-48
  • 作者简历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兵;侯强;;科学传播中的科学与常识[J];科学;2005年05期

2 谭小琴;;科学传播:我们迷失了什么[J];科普研究;2007年02期

3 谢彦;;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的科学传播[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1期

4 杨建华;舒志彪;;不同学部院士科学传播行为对比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08年03期

5 杨清媛;;从传统科学普及到科学传播[J];中外企业家;2011年14期

6 翟杰全;;科学传播: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开放[J];科普研究;2012年05期

7 孟静雅;;浅谈科学“危机”下的科学传播[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05期

8 姜照君;;媒介变迁视角下我国科学传播的理念转向及路径选择[J];文化产业研究;2013年00期

9 许志晋,毛宝铭;风险社会中的科学传播[J];科学学研究;2005年04期

10 张晶;尹兆鹏;;科学传播理论的历史考察:将“传播”理念引入“科学”的历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峥华;;建构主义思想下对科学传播社会语境的思考[A];科普惠民 责任与担当——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刘秀花;;气象科普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加强气象科普能力建设,,推动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3 曾铁;;科学传播应重视规范性和科学性——以近年几家大报的若干文章为例[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香平;;科学传播需要双力驱动[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姜照君;陈清;;科学传播的“边缘化”[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6 孙红霞;任嵘嵘;;科学传播理论研究新探[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吴琦来;普宏;孟雷;;关于中日高校科学传播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A];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舒志彪;来英;;电视科学传播能力研究——以科教栏目为例[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8年

9 石国进;;应急条件下的科学传播机制探究[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10 李秀菊;何薇;;欧盟科研框架计划项目中科学传播的政策与实践分析[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尹兆鹏;科学传播的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谢广岭;科学传播网站用户持续使用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3 黄时进;哲学视野中的科学传播受众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罗红;科学传播的叙述转向及其哲学思考[D];南开大学;2014年

5 王细荣;清末民初新型知识分子科学中国化实践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宗卫征;科学传播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2 张凡;简论科学传播的历史演变[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施径科;科学传播中的公众理解问题初探[D];中南大学;2004年

4 李泳涵;科学传播的学科基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健;从《天使与魔鬼》的科学传播影响透视科学形象重塑[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6 林小丰;新媒体背景下我国科学传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7 李隆宇;从崔方之争等转基因食品安全事件透析科学传播[D];河北大学;2015年

8 黄悦翎;媒介变迁视阈下的近现代中国科学传播研究(1840-2012)[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9 朱继昌;广西农村科学传播模型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10 林雅琪;《浙江日报》“科学plus”栏目传播实践研究与改进策略[D];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698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5698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c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